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刘宗义:要改善中印关系 印方应拿出诚意!
刘宗义 2021-02-22

春节期间,中印关系又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2月10日,中国国防部发言人宣布,中印两国军队在班公湖南北岸同步撤军,脱离接触。日前中方公布了加勒万冲突的详细经过和中方牺牲人员名单,引起国际舆论大哗,很多人发现印度媒体所讲的与事实出入巨大。中方此举用无可争辩的事实向国际社会表明,加勒万流血冲突的责任根本不在中方,完全是由于印度部队的挑衅而采取的自卫反击行动。加勒万冲突发生8个多月后,中方才公布牺牲人员和人员名单,实际上给印度方面留足了面子。虽然印度媒体又在炒作双方军队脱离接触是印度的胜利,但明眼人看得很清楚,经过9轮军长级会谈之后,印度方面之所以现在愿意作出让步,是因为他们实在坚持不下去了。

这场对峙从一开始就是印度的投机行为,希望趁中国面临新冠疫情和特朗普政府巨大压力的时机趁火打劫,在边境地区推行咄咄逼人的“前进政策”,蚕食中国领土。从加勒万冲突爆发之后,中方就一直希望两国军队脱离接触,但印方一直不愿妥协,不仅在经济和人文交流等方面对中国实行制裁,而且在8月底采取突袭手段占领班公湖南岸,以提高在与中方谈判中的筹码。整个过程像洞朗对峙时一样,印度还是实行“不战、不和、不撤”的无赖策略,其目的就是想让中方妥协,让中方撤军,造成印度占据正义高地的假象,或造成印度占领中国领土的既成事实,但印度一直未能如愿。

现在印方之所以妥协,主要有三方面原因:第一,中国在战略和战备上已占据明显优势。印度方面所希望利用的特朗普政府时期中方在南海、台海和东海所面临的不利战略局面已发生重大转变。印度在过去一年里,将宝押在特朗普政府身上,希望看到中美冷战,甚至热战,并且不断煽风点火,已然站到和中国对立的最前沿。拜登政府上台后,对华政策框架初步形成,中美关系渐趋稳定。在这种情况下,印度决策者也看到自己的处境非常危险,所以赶紧止损。同时,中方在中印边界地区的军备水平大幅提高,而印军的武器装备水平和后勤保障能力远远不足,根本无法跟中方抗衡。第二,印度国内面临疫情、经济以及农民抗议等,国内政治经济局势堪忧。第三,印度外交面临彻底丧失所谓“战略自主”的困境。由于在过去几年中与美国不断接近,印俄关系也面临重大危机,2020年底俄方取消了与印度的首脑会晤,中印关系跌至1988年以来的最低谷,另外其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周边外交也困难依旧。

但中印双方军队脱离接触并不意味着双边关系可以恢复正常。军队脱离接触对于过去一年中双边关系不断下滑的状况只是按下了暂停键,由于实控线并不确定,双方未来发生类似对峙事件的可能性仍然存在。特别是从印度方面的表现来看,印方好像根本就没有从洞朗对峙和加勒万冲突等边界对峙事件中吸取教训。近几天,印度媒体放风,宣称印度方面将对中国投资放松管制。同时,印度军方高级官员又开始宣称印度获得了胜利,中国“丢了面子”。对于印度方面来讲,他们可能认为放松对中国投资的管制是对中国释放出的莫大善意,但从这些事情本身我们就可以看出印度人是多么健忘,又是多么善于颠倒黑白。

实际上,中印关系在过去一年中不断下滑并不单单是因为加勒万冲突,在中国暴发新冠疫情期间,印度在经济上就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排斥和打压的措施,在加勒万冲突之后,印度对中国的所谓经济制裁只是更加变本加厉而已。印方的行为打破了中印两国自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以来达成的默契,即两国在边界和国际问题上的分歧都不应影响两国的经济合作。当然,印度对中国采取这些所谓的制裁措施是有明确目的的,那就是希望通过推行经济上的“去中国化”而使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转移出中国,转移到印度;同时,配合美国特朗普政府,像在冷战中美国遏制苏联那样遏制中国。印度为了追求自己的经济和战略目标,不惜以牺牲中国为手段。

如果真的希望改善中印关系,印度现在要做的,是要为它过去这一年多对中国所采取的一系列极端行为进行反思,真正释放诚意,采取行动改善双边关系,并弥补中国企业的损失。中国企业和中国资本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仅应该理性,而且应该有气节。印度放开对中国一些投资的限制可能是为了表现善意,但中国企业不能受人随意摆布,让走就走,让来就来。中国企业应通过合法途径要求印度政府赔偿损失。如果印度希望中国企业到印度投资,应该满足中方提出的合理条件,充分保障中国企业和投资者的利益。


原文链接


文献来源:中评网,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