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刘宗义:“米胶协定”精神一直贯穿中斯关系
刘宗义 2022-01-09


  2022年是中国与斯里兰卡“米胶协定”签署70周年。重温“米胶协定”的历史及其蕴含的精神,在新时代将给中斯“真诚互助、世代友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中斯“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历久而弥新的动力。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包括橡胶在内的一些重要战略物资被巴黎统筹委员会列入禁运清单。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急需大量橡胶原料,而美国则操纵联合国对华实施全面橡胶禁运。美国在推行橡胶出口管制,要求斯里兰卡(当时称锡兰)及其他产胶国对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的同时,自己却大力发展合成橡胶工业,并强制美国橡胶制品行业必须大量使用合成橡胶,挤占世界橡胶市场。

  1951年7月朝鲜战争停战谈判开始后,美国对橡胶的战时需求减少,同期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因经济危机对橡胶的需求也大幅下降,国际橡胶市场供过于求,价格暴跌。这使得斯里兰卡等产胶国在经济上遭受巨大损失,许多橡胶园濒临倒闭,斯30万割胶工人面临失业。而祸不单行的是,1952年春,斯遭遇大旱,稻米歉收。同时,世界主要大米出口地东南亚稻米也大幅减产,国际市场米价飞涨。斯里兰卡陷入粮食危机。斯政府向美国求援,美国趁火打劫,要求以低价收购斯橡胶,同时以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向斯供应大米,并拒绝提供贷款。

  在这种情况下,斯政府开始同中国接触,寻求开展以橡胶换大米的贸易。中国政府对此予以积极回应,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指导下,中斯两国在1952年10月4日签署《中锡贸易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售予锡兰政府8万吨大米的合同》。中国大米运抵斯里兰卡,缓解了粮食危机。12月18日,中斯两国在北京签订了第一个为期五年的《关于橡胶和大米的五年贸易协定》,史称“米胶协定”,斯里兰卡每年售给中国橡胶5万吨,中国售给斯里兰卡大米27万吨。两国政府共签订6个为期5年的“米胶协定”,一直到改革开放后的1982年。

  “米胶协定”是中斯两国在同时面临困难的情况下合作共赢的产物。“米胶协定”为斯方提供了稳定的大米供应管道,为其橡胶提供了稳固的市场,保障了割胶工人免于失业,也大幅缓解了其财政紧张。中国则在相对公平的条件下获得了紧缺的橡胶。“米胶协定”是新中国同非社会主义国家签订的第一个重大政府贸易协定,开创了新中国同尚未建交且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签订政府贸易协定的先河。它的意义不仅在于中国获得了橡胶,更重要是它打破了美国的“经济封锁和禁运”,为中国同尚未建交国家拓展贸易发挥了积极示范作用。

  自1952年两国签订“米胶协定”,直到今天,“米胶协定”所蕴含的精神一直贯穿于中斯关系之中:首先,两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以意识形态划线,在重大国际、地区和涉及对方重要利益的问题上保持良好沟通和合作,互帮互助,抱团取暖,共克时艰,合作共赢。中国一直在人权问题上坚定支持斯方,多次在国际场合为斯仗义执言。斯政府在台湾、涉藏、涉疆、人权、新冠病毒溯源等问题上一贯给予中国坚定支持。其次,中国政府在中斯交往中一贯秉持正确“义利观”,以“义”为先,充分让利。在“米胶协定”中,中国是以国际市场价格向斯出售大米,同时以高于国际市场5-8%的价格进口斯里兰卡橡胶。在三年困难时期,中国粮食欠缺,从缅甸进口大米来履行与斯方的合同,宁肯吃亏,也要兑现承诺。

  当前,“米胶协定”精神进一步体现在中斯两国“一带一路”合作中。中方希望通过可伦坡港口城、汉班托塔港等重点项目建设,同斯方高品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为斯疫后经济复苏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斯政府对此予以积极配合,两国共同推动“中斯命运共同体”建设。

  国际社会有一些人不希望中斯友好,不希望看到中斯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斯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提出诸如“债务陷阱”之类的说辞抹黑“一带一路”,并扶植斯国内一些反对势力,企图挑动斯国内政治纠纷,干扰中斯合作。中斯两国应妥善处理合作过程中的摩擦和分歧,不给别有用心的人提供藉口。另外,中斯关系的茁壮成长需要像“米胶协定”签署时担任商业和贸易部长的R.G·森那纳亚克那样真正为斯国家和人民利益着想的政治人物发挥积极引领作用。


原文链接


文献来源:中评社,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