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其成果
- 金良祥
- 副研究员
- 西亚非洲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
- 国际战略研究所
-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海洋安全视域下的中国海权战略选择与海军建设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民进党南海政策是向美国交心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谈菲律宾总统访华
- 东盟为何未理会南海仲裁案
- 香格里拉对话会防务外交的实质是什么?
- 菲律宾仲裁案判决与中国之应对
- 谋划南海问题需要战略高度
- 美国的“航行自由行动”与国际海洋法斗争
- 如何看中国东盟合作中的“杂音”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谋划南海问题需要战略高度
金良祥
2016-12-26
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外交部照会中国驻菲大使馆称,就中菲有关南海“海洋管辖权”争端提起强制仲裁,声称是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仲裁庭在菲律宾的执意推动下强行推进程序,在此期间,中国政府多次表明立场,不接受、不参与仲裁,以及仲裁庭对本案明显没有管辖权的立场和理据,违反了国际法。2016年7月12日,南海仲裁案仲裁庭做出了最终裁决……
1、战略高度看“南海”
7月12日,历时42个月的南海仲裁案终于落下帷幕。该案虽表现为菲律宾与中国之间的争议,但背后则是美国在亚太地区挤压中国的战略空间。近年来,尽管中国在钓鱼岛、黄岩岛以及仲裁案等问题上,采取了坚决有力的措施维护了权益,中国的立场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但是中国仍需要从战略的高度看待中美关系和南海问题,以便更有力、更可持续地维护中国的权益。
诚然,自2012年以来,中国在维护领土领海主权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2012年4月,中国成功地实现了对黄岩岛的实际控制;也是2012年,中国打破了日本对钓鱼岛的单方面的实际控制,通过定期巡航部分实现了对钓鱼岛的实际管辖;2013年11月,中国宣布建立东海防空识别区;2014年开始,中国按照保障南海航道安全的要求修建了部分岛礁。此番南海仲裁案之后,中国政府和学界也做出了强烈的反驳和反应。这些措施都有力地维护了中国在领土领海问题上的权益。
然而,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合理主张,维护领土领海权益,中国仍需从战略高度加强谋划,包括在军事实力建设、伙伴关系体系建设、经济和金融实力建设以及国际话语体系建设等方面增加力度。这些领域将最终决定中国在中美战略博弈中的能力和地位,从而也将最终决定中国能否真正维护领土领海权益。
军事实力既是其他各项能力建设的基础,也是中国在战略上争取美国尊重的必要砝码。没有军事实力作为支撑,中国不可能建立其能够发挥战略支撑作用的伙伴关系体系;没有军事实力,中国不仅无法保障已经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也无法继续增强经济和金融实力;没有军事实力作为基础,中国的国际话语也难以广为接受。其他能力建设则也是中国真正崛起为全球性大国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博弈之道:布大局,谋大势
中国的战略谋划也似可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围棋博弈之道,即如何在谋大势和局部利益之间保持平衡。局部利益固然重要,但是围棋之要更在于开局之初如何布大局,谋大势。在南海博弈问题上,中国既需要局部寸土必争的精神和勇气,更需要有纵向上的长远眼光,更需要横向上着眼全球的战略视野,在上述重大战略问题上谋大势、布大局。大局定,局部方能定;大局不定,局部也难以定。
“南海仲裁案”无疑将在一段时间对中国外交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一是这一案例可能成为东南亚与中国有领海争议的国家不断援引的所谓法理依据,并与中国长期纠缠不清,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造成严峻挑战;二是由于美国掌握国际话语权,仲裁结果将为美国以及国际上的反华势力诋毁中国国际形象提供了口实,使得中国外交面临被动局面。当然,这些影响产生的原因并不在于仲裁本身,而是其背后实际支持者美国仍然掌握国际话语霸权。
另一方面,仲裁的消极影响也不能过于夸大。随着中国软硬实力的增加,中国捍卫领土领海主权的决心将更加坚定,中国维护权益的手段将进一步增强,能力将进一步上升。同时,国际上有相当多的国家支持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而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上升,支持中国立场的国家仍将不断增加。
仲裁案不会在短期内导致中美之间的军事对抗。尽管在美国看来“南海仲裁案”为其介入南海问题提供了解释力,为其在亚太地区的长期军事存在提供了法理基础,但是并不意味着美国必然进一步升级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行动。中美双方互为重要的经济伙伴,双方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面对抗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也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中国学界受南海仲裁案的影响,对中美战略冲突的预期可能上升,但中国主流声音仍是主张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其首要内涵则是不冲突不对抗。于中国而言,当务之急则是让中美关系回归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轨道。
1、战略高度看“南海”
7月12日,历时42个月的南海仲裁案终于落下帷幕。该案虽表现为菲律宾与中国之间的争议,但背后则是美国在亚太地区挤压中国的战略空间。近年来,尽管中国在钓鱼岛、黄岩岛以及仲裁案等问题上,采取了坚决有力的措施维护了权益,中国的立场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但是中国仍需要从战略的高度看待中美关系和南海问题,以便更有力、更可持续地维护中国的权益。
诚然,自2012年以来,中国在维护领土领海主权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2012年4月,中国成功地实现了对黄岩岛的实际控制;也是2012年,中国打破了日本对钓鱼岛的单方面的实际控制,通过定期巡航部分实现了对钓鱼岛的实际管辖;2013年11月,中国宣布建立东海防空识别区;2014年开始,中国按照保障南海航道安全的要求修建了部分岛礁。此番南海仲裁案之后,中国政府和学界也做出了强烈的反驳和反应。这些措施都有力地维护了中国在领土领海问题上的权益。
然而,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合理主张,维护领土领海权益,中国仍需从战略高度加强谋划,包括在军事实力建设、伙伴关系体系建设、经济和金融实力建设以及国际话语体系建设等方面增加力度。这些领域将最终决定中国在中美战略博弈中的能力和地位,从而也将最终决定中国能否真正维护领土领海权益。
军事实力既是其他各项能力建设的基础,也是中国在战略上争取美国尊重的必要砝码。没有军事实力作为支撑,中国不可能建立其能够发挥战略支撑作用的伙伴关系体系;没有军事实力,中国不仅无法保障已经取得的经济发展成就,也无法继续增强经济和金融实力;没有军事实力作为基础,中国的国际话语也难以广为接受。其他能力建设则也是中国真正崛起为全球性大国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2、博弈之道:布大局,谋大势
中国的战略谋划也似可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围棋博弈之道,即如何在谋大势和局部利益之间保持平衡。局部利益固然重要,但是围棋之要更在于开局之初如何布大局,谋大势。在南海博弈问题上,中国既需要局部寸土必争的精神和勇气,更需要有纵向上的长远眼光,更需要横向上着眼全球的战略视野,在上述重大战略问题上谋大势、布大局。大局定,局部方能定;大局不定,局部也难以定。
“南海仲裁案”无疑将在一段时间对中国外交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一是这一案例可能成为东南亚与中国有领海争议的国家不断援引的所谓法理依据,并与中国长期纠缠不清,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关系造成严峻挑战;二是由于美国掌握国际话语权,仲裁结果将为美国以及国际上的反华势力诋毁中国国际形象提供了口实,使得中国外交面临被动局面。当然,这些影响产生的原因并不在于仲裁本身,而是其背后实际支持者美国仍然掌握国际话语霸权。
另一方面,仲裁的消极影响也不能过于夸大。随着中国软硬实力的增加,中国捍卫领土领海主权的决心将更加坚定,中国维护权益的手段将进一步增强,能力将进一步上升。同时,国际上有相当多的国家支持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而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上升,支持中国立场的国家仍将不断增加。
仲裁案不会在短期内导致中美之间的军事对抗。尽管在美国看来“南海仲裁案”为其介入南海问题提供了解释力,为其在亚太地区的长期军事存在提供了法理基础,但是并不意味着美国必然进一步升级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行动。中美双方互为重要的经济伙伴,双方经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全面对抗不符合中国的利益,也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中国学界受南海仲裁案的影响,对中美战略冲突的预期可能上升,但中国主流声音仍是主张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其首要内涵则是不冲突不对抗。于中国而言,当务之急则是让中美关系回归建设新型大国关系的轨道。
文献来源: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