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原名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成立于1960年,是隶属于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高级研究机构和国际知名智库。我院作为外交部政策研究重点合作单位,始终致力于服务国家总体外交和上海地方外事。我院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是:通过对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安全的全方位研究,发挥咨政建言、理论创新、国际交流和舆论引领职能。
我院下设六个研究所(全球治理研究所、外交政策研究所、世界经济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所、比较政治和公共政策研究所、台港澳研究所)、六个研究中心(美洲研究中心、亚太研究中心、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西亚非洲研究中心、欧洲研究中心、海洋与极地研究中心)和六个非建制研究平台(上海民间外交研究基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心、世界政党与政治研究中心、中国与南亚合作研究中心、“一带一路”与上海研究中心和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中心)。
此外,我院还是二十国集团(G20)框架下智库20(T20)的中方成员单位,是美国“理事会之理事会”(Council of Councils)的成员单位,还是上海国际战略研究会和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的机构会员。我院与华师大共同设有博士后工作站,与上海财经大学共同设有上海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研究院。
我院出版物包括:中文刊物《国际展望》(双月刊)、英文刊物《China Quarterly of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Studies》(季刊)以及不定期研究报告。
请扫描此二维码关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众号
(微信号:SIIS1960)
历任院长
-
1907年出生在浙江桐乡,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社会活动家。
金仲华1928年从浙江大学毕业后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任《妇女杂志》助编。1932年初任《东方杂志》编,同年开始研究国际问题。1933年底受聘于开明书店,编辑《中学生》杂志。1935年进入生活书店任编辑主任。同年6月与陈望道等联名发表《我们对文化运动的意见》。12月与邹韬奋、沈钧儒、李公朴等联名发表《上海文化界救国运动宣言》。1936年赴香港协助邹韬奋筹办《生活日报》,同年夏回上海任《世界知识》杂志主编。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金仲华加入上海文化界救国会,为国内外报刊撰文呼吁海外华侨和国际组织支持中国抗战。1938年8月到达香港,参与筹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香港分会和国际新闻社香港分社,并任《世界知识》、《星岛日报》主编和保卫中国同盟执行委员。1939年春,青记分会创办中国新闻学院,金仲华兼任副院长。1943年加入中国民主革命同盟。1945年日本战败,金仲华返回上海复刊《世界知识》杂志。1948年7月前往香港,主编新华社香港分社对外英文期刊《东方通讯》。
新中国成立后,金仲华先后任《新闻日报》、《文汇报》社长、中国新闻社社长,英文版《中国建设》杂志社社长,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等职。历任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一至第四届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上海市副市长。十年动乱中金仲华受到迫害,1968年被迫自杀。
1978年金仲华得以平反。金仲华主要著作有:《国际新闻读法》、《国际形势与中国》、《妇女问题》、《世界形势图解》和《世界政治参考地图》。
-
-
著名外交家、社会活动家。1918出生于浙江宁波。1937年考入上海沪江大学。1938年参加上海社会科学讲习所。1939年被推选为上海基督教学生团体联合会主席。1940年大学毕业后,从事基督教青年会的学生工作。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离沪去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主持学生服务处工作1946~1947年旅居瑞士日内瓦,参加青年会世界协会工作。1949~1950年去美国耶鲁大学进修。1950年回国后,广泛从事社会与外事活动。1964年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副主席、世界和平理事会主席团成员。1977年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副主任、主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上海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任。1983年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1988年任上海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1988~1994年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顾问。1993年起任中国福利会副主席、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名誉所长、上海杉达学院董事长。历任上海市政协常委、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
-
1947年至1952年先后就读于上海暨南大学工商管理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早年从事青年工作,曾任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上海市青年联合会主席。1972年起从事国际问题研究,曾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现任上海交大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顾问、教授,上海环太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理事长。其他重要兼职有上海国际关系学会名誉会长、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主席、上海交大环太中心名誉主任、上海同济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名誉所长、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席、上海台湾研究会顾问等。主要致力于国际战略问题和亚洲太平洋地区政治、经济发展的研究。1986年后开始从事台湾问题和国家统一的研究。1986、1987、1992年曾先后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普林斯顿大学、布鲁金斯学会从事研究工作和讲学。1996年9月至1997年8月在美国和平研究所任高级研究员。曾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大量论文。其编写的著作和论文多次获优秀著作、论文奖。1982年至1994年间任《国际形势年鉴》主编。自1985年起任《辞海》编委,负责国际关系、国际知识部分条目的编审。陈启懋还曾撰写了大量政策建议和调查报告,受到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
-
1938年4月l日出生于福建福安。l960年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律系毕业后进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历任研究室副主任、所长助理、副所长,1991年开始担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兼党组书记。在担任所长以前曾撰写较多数量的研究报告,承担国家社科课题和中央有关部门委托的研究课题,发表了一定数量的论文。著有《北约:战略与态势》,《祸水东引话当年》、《侵略与绥靖》等著作。其中第一本书对北约的军事部署及其内外关系作了重点探索,填补了国内在这一领域系统研究的空白。
在主持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工作后,研究范围有所扩大,以中国对外战略和国际环境为研究中心。论文有《邓小平外交思想及其伟大实践》、《冷战后的中国国际环境》、《国际格局变化于中国战略》和《亚太安全、态势、观念和前景等》。其间还担任第八、第九届上海市政协委员和政协的专门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上海国际战略研究会会长,上海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上海东亚研究所名誉所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亚太安全合作理事会中国委员会理事,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理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理事,中国联合国协会理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评审委员,《辞海》国际问题分科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关系和国家战略问题。
-
-
1947年出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65年于上海五十一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1970年北大毕业后曾先后在内蒙古《锡林郭勒日报》社和江苏高邮县委宣传部工作。1979年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读研究生,1982年获复旦大学世界史近代史硕士学位,毕业后在上海社科院工作,先后担任亚太研究所所长和社科院副院长。2000年10月担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党组书记。自2007年10月至今担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同时担任上海台湾研究所所长。曾于1990年至1991年先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研究学院(SAIS)和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担任访问学者,1997年参加美国艾森豪威尔交流成员项目。1994年至1995年在中央党校中青班学习。此外还分别担任中国世界史学会理事、中国历史学会理事、中国太平洋学会理事、中国妇女学会理事、中国亚太学会副会长、上海台湾研究会会长、上海国际关系学会会长、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1989年和2005年两度被授予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为第十届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对外友好委员会副主任、学习指导小组副组长。2007年被巴基斯坦政府授予“伟大领袖新月奖”勋章。
俞新天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亚太地区国际关系、中国对外战略、国际关系中的文化等。著有:《机会和限制: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条件和比较》、《走自己的路:对中国现代化的总体设计》、《世界南方潮:发展中国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强大的无形力量——国际关系中文化的作用》等专著。主编《在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下——中国战略机遇期的战略纵论》、《国际关系中的文化:类型、作用与命运》、《Cultural Impact o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ultural Factor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等论文集。发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问题思考》、《认识和避免当今的冲突和战争》、《中国统一的国际因素》等一批论文。
-
-
1976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英语专业,获得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硕士学位、美国弗莱彻法律和外交学院硕士学位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学位。
现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兼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曾任政协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和“上海市杰出专业人士”的荣誉称号。并多次获得上海社科优秀专著和论文奖。主持过多项国家和上海市社科项目、外交部课题、国台办和市台办课题等。近年的主要专著有:《后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分析与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后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对外政策比较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世界格局中的台湾问题:变化与挑战》(合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国际恐怖主义与当代国际关系:“9?11”事件的冲击和影响》(合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国际合作反恐:超越地缘政治的思考》(合著,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后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危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大合作:变化中的世界和中国国际战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大整合:亚洲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版),《大磨合:中美相互战略和政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国际体系转型和多边组织发展:中国的应对和抉择》(主编,时事出版法社2007年版),《大体系:多极多体的新组合》(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