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海洋安全视域下的中国海权战略选择与海军建设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民进党南海政策是向美国交心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谈菲律宾总统访华
- 东盟为何未理会南海仲裁案
- 香格里拉对话会防务外交的实质是什么?
- 菲律宾仲裁案判决与中国之应对
- 谋划南海问题需要战略高度
- 美国的“航行自由行动”与国际海洋法斗争
- 如何看中国东盟合作中的“杂音”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南非德班召开的金砖国家峰会以“金砖国家与非洲大陆:促进发展、地区一体化和工业化的伙伴关系”为主题,得到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的热情欢迎和高度赞赏。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表示“支持金砖国家同非洲加强对话和交流,构建伙伴关系,维护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发展”,表明中国对非政策正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建构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战略思维更加清晰。
首先,支持金砖国家与非洲的伙伴关系建构,可有效推动中非关系的多边机制平台建设,改变中非关系的双边压倒多边的格局。出于自身外交经验,中国对外关系、特别是对非关系主要以双边关系为主。尽管在许多外国观察家看来,中非合作论坛更应该被界定为一个多边机制或平台。但根本上,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与非洲的一个集体对话平台,因此它仍是双边性质的。还需指出的是,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讨论的各项措施的最终落实,也基本是通过双边安排实现的,因此中非合作论坛更多是一个集体磋商和双边落实的结合。这也正是中国官方将论坛界定为双边性机制的逻辑。因此,如果将在诸如联合国、WTO或IMF框架下的合作排除在外的话,中非关系较为缺乏多边合作平台。金砖国家提出集体推进非洲发展、地区一体化和工业化的设想,事实上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发展中非关系的多边平台,这明显有利于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建构。
其次,通过金砖国家与非洲的伙伴关系建构,可有效纠正当前中非关系内部要素间的不平衡发展。自冷战结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非关系最突出的特征或趋势是经贸关系的快速发展,而政治和社会关系发展相对平稳。冷战结束前,中非关系主要以政治、社会和文化关系为主,经济内涵相对较弱。因此,那一时期的中非关系更多是一种感情支撑型的关系。冷战结束后,中非双方都更加关注经济利益,同时老一辈的领导人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传统的感情联系逐渐淡化,再加上中非社会交流日益频繁,原有的因距离遥远而产生的朦胧美感也逐渐消失。这样,当前的中非关系内部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要素之间的发展呈现与前一时期相反的不平衡发展。鉴于中非关系本身的路径依赖和惯性发展,通过中非关系之外的框架和平台强化中非政治信任、改善中国在非形象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能性,因此促进金砖国家与非洲的集体性合作和伙伴关系建设明显是值得的。
第三,通过金砖国家与非洲的机制性合作,能进一步巩固自身的发展中国家身份,某种程度上可缓解因中国崛起而导致的外部担忧。中国一直强调自身是发展中国家,但这一身份认同持续遭到包括非洲在内的国际社会的质疑。要使国际社会确信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身份,特别是要让广大发展中国家相信,中国在经济上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后仍是其“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十八大报告语),就需要中国从机制上主动地将自身“限制”在发展中国家阵营内部。实现这一主动“限制”、赢得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确信,最为重要的手段是主动建设并将自身“限制”在发展中国家的机制网络中。金砖国家与非洲的集体性合作和机制性合作,正是实现这一机制网络建设的重要内容。
最后,通过金砖国家与非洲的集体合作,能有效推广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和外交理念。尽管金砖国家的所有成员国都与非洲有着密切合作,但中国明显是其中的领头羊。中国对非政策的一系列理念和具体实践,得到了其他金砖国家甚至更大的国际社会的普遍效仿,如不干涉内政原则,援助不附加条件,建立对非合作集体平台,等。但在此次金砖国家峰会前,金砖国家各成员国与非洲的合作更多是双边性和经济性的。因此通过此次峰会实现金砖国家与非洲的集体合作,明显有利于进一步扩散中国对非政策的先进理念和有效做法,对于推广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和外交理念,颇有助益。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