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宗义
- 副研究员
- 亚太研究中心
- 国际战略研究所
- [email protected]
-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日本海洋战略的内涵与推进体制 — — 兼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化的深层原因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 中国和平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新旧困难
- 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智力支撑
- 中国外交新思路 新实践 新理论
- 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中国外交:今年成绩超出预期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中国外交与和平发展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国家民族”建构研究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欧盟社会政策研究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老挝与“一带一路”》
- 《非洲世纪的到来?:非洲自主权与中非合作研究》
- 《国际体系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 上海服务中拉合作的现状与趋势——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与上海角色
- 上海服务东盟地区“一带一路”建设 逆势成长与新挑战
- 中美关系正常化历史上的四次关键战略协作的启示
- 上海服务“一带一路”经典案例2021
- 竞争但不失控:共建中美网络安全新议程
- 更多错失良机的悲剧:新冠疫情中的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的人力和经济损失
- 错失良机的悲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力成本和经济损失
- 美国区域经济合作倡议的内涵、反响及前景
- Working Together with One Heart: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in the Coronavirus Crisis
- 全球协作抗击新冠病毒:作用、经验与启示
1月16至18日,笔者应印度外交部和印度观察家研究基金会邀请参加第三届瑞辛纳对话会,也就是所谓印度版的“香格里拉对话”。这是笔者第二次参加瑞辛纳对话,去年是作为发言人去的。因为第二次参加这个大会,所以就有个比较。印度的瑞辛纳对话会越开越大。今年一开始说有86个国家的200多位外国参会者,后来开会时印度外长斯瓦拉吉在发言时称最终有90个国家的代表参会。加上印度参会者,大概有1000多人。每天从早上9点开始,一直到晚上11点半,议程排的满满当当。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是今年的主宾。莫迪总理虽然陪同内塔尼亚胡参加了开幕式,但没有发表讲话,可能是留到达沃斯了。除了内塔尼亚胡之外,还有加拿大前总理哈珀、阿富汗前总统卡尔扎伊等前国家元首,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伊朗、一些欧洲国家、斯里兰卡、尼泊尔等国都有副部级以上的高官出席。特别显眼的是美日澳三国,基本上都是涉及战略安全的一文一武两位高官出席,姿态之高非常明显:包括美国太平洋舰队司令哈里斯、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副助理纳迪雅•夏德罗(Nadia Schadlow)——也就是特朗普政府《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起草者;日本统合幕僚长河野克俊、总理安倍晋三的安全事务顾问其浦太郎;澳大利亚国防工业部长佩恩、澳海军司令巴雷特。加上印度相关高级官员,四国联盟呼之欲出。
此次会议的主题是“管理可能引发混乱的转型:思想、机制和话语”。从会议议程的编排和会议的组织状况来看,主办方对此次会议进行了精心策划。首先,“精心”体现在议程设计上。整个会议围绕着“秩序”展开,这既包括地区秩序,也包括世界秩序,甚至可以说地区秩序就是世界秩序,因为在所谓的“印太”地区集中了全球主要力量。在会议主办方和美日等国看来,“印太”地区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大国的博弈场。关于“秩序”,议程设计者用了两个关键的修饰词:一是“可能引发混乱的”;二是“脆弱的”。在“秩序”之下,有两个核心议题,一是“印太”,包括“印太”地区安全、大国作用、亚洲世纪是否意味着自由秩序的终结等分议题;二是互联互通、地缘政治及地缘经济挑战等。然后,是针对这些议题提出的可能的解决方案,包括通过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和印度、巴西、南非三边对话论坛(IBSA)参与全球治理,如何通过创新和撬动私有部门资本促进经济发展和互联互通,以及如何管控网络安全等。最后,是关于印度如何提高自身能力,在全球和地区问题的解决中、在地区秩序的建构中发挥其大国作用。
再者,“精心”还体现在对中国的态度上。无论在哪一个议题上,中国几乎都是重要的利益攸关方,同时也是议题涉及的主要对象。但与去年瑞辛纳对话相比,本次会议给中国学者安排的发言机会明显减少,这跟中国没有派出高级别的代表团可能有关系,但去年也没有高级的官方代表团,去年中国学者的发言是5场,今年降为2场,只是就妇女问题和核扩散问题发言。本来有一位中国学者主办方和她联系的时候是请她在互联互通一节发言,但到了会场之后发现把她调到妇女问题上,并且发言时间是在晚上10点半到11点半。在更重要的地区安全、互联互通等关键议题上,都没有安排中方学者发言。不仅没有中方学者发言,有的场次也不让进,有日本安全事务助理其浦太郎发言的那一节午餐会基本不让中国进入。甚至,中国学者连提问的机会都没有。笔者是所有正式获邀参会的中国学者中唯一将问题问完的,并且毫不夸张地说,这次机会是抢到的。另一位中国学者虽然好不容易抢到提问机会,但麦克风却适时地出现故障。令我等后辈敬佩的是,这位中国学者在麦克风出现故障的情况下,一直坚持将想说的话说完,表现的从容而坚毅!
最后,“精心”体现在对台湾地区代表的安排上。印度外长斯瓦拉吉称有90个国家的代表参会,估计印方肯定是把台湾算作一个国家了。去年台湾绿营的赖怡忠参会发言,最初议程上并没有显示邀请了台湾地区代表。而这次瑞辛纳对话,台湾绿营萧美琴和陈唐山的名字和照片在议程上赫然在列。虽然标注的是“中华台北”,表面上看起来好像遵守了“一个中国”原则,但实际上,印方在敏感问题上刻意挑战中国的心态昭然若揭。
互联互通是本次会议讨论的重要内容。从议程设定和中国学者缺席发言的情况来看,会议组织者似乎试图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即印度才是本地区互联互通的主要推动者,或者印度在推动互联互通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至少不次于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的中国。并且,对话会试图使人相信,印度在本地区的互联互通建设中发挥的是积极正面的作用,而其他国家发挥了负面的消极作用,主要是为了输出政治影响力。“印太”是本次会议讨论的另一核心议题。在关于“印太”安全和地区秩序的讨论中,美日澳等国表明了要通过建立美日澳印四国军事联盟(Quad)来扭转地区大国力量对比失衡态势、利用印度制衡中国的立场。美军太平洋舰队司令哈里斯带头抨击中国破坏“印太”地区的“繁荣、开放和包容”,认为朝鲜是现实威胁,中国是长远威胁,并呼吁“志同道合的国家结盟,确保该地区的自由与繁荣。”日本自卫队统合幕僚长河野克俊称中国在东海等海域“无视国际法”,“正单方面改变现状”,他建议美日澳印等观念相似的国家联合起来,通过营造孤立中国的环境,迫使中国改变其行为。河野还表示,中国的“一带一路”虽然是经济倡议,但带有强烈的军事扩张意图。但印度海军参谋长蓝巴上将并没有积极回应美日两国将领的发言,反而强调印度的“战略自主”。
印度方面在“印太“问题上刻意表现出的不同可能主要与他们对美国特朗普政府政策的不稳定,以及特朗普政府新发布的《国家安全战略》关于“印太”的定义有关。笔者在会议期间与一些印度战略界人士交流时发现,他们对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将“印太”定义为“从印度西海岸到美国西海岸”非常不满,认为这实际是原来“亚太”的范围,只不过换了一个名字叫“印太”,忽视了印度在整个印度洋地区的利益。当然,在这个“印太”概念下,印度的地位得到了提升,但美国提升印度国际地位的目的只是要利用印度在战略和军事上制衡中国。
这次会议和去年不同的一点是,印度的对华态度不像去年那样激进,去年苏杰生几乎直接点名谴责中国。今年印方在谈任何问题的时候没有直接点中国的名,主要是搭台,鼓动美日澳等国批判中国、俄罗斯,而他们表现出一种相对平衡的姿态,或者说是在彰显印度“独立自主”的大国地位。就像印度人民党秘书长、印度基金会主任罗摩.马达夫在发言时指出的,印度是一个全球性的角色。在印度洋地区,美国的道路和其他国家的道路都行不通,印度不能只是一个地区事务的参与者,而是一个利益攸关方。在印度以东的印度洋,印度要主导;以西,印度要参与。但是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印度以及美日澳所表达的立场并不为地区内外多数国家接受,匈牙利、斯里兰卡等国官员的发言表明中国推动的“一带一路”,以及中国与地区国家的合作方式大受欢迎;而在安全问题上,以印尼、新加坡为代表的地区国家力图保持平衡,而不是希望做“二选一”的选择。
文献来源:中评网,2018年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