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中国外交新思路 新实践 新理论
杨洁勉 2016-02-16
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外交在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基础上,在战略思路、实践和理论建设等方面启动了新一轮的创新。三年多来,中国外交思路日臻成熟,外交实践不断丰富,外交理论更加全面。与此同时,中国外交在继续保持社会主义大国特色的同时,还不断扩大了国际影响,增加了世界意义。今年是“十三五”的起步之年,也是中国外交在“三年有成”基础上全面进步之年,因而更加需要继往开来,不断开创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外交新思路 时代意识和多维动态
 
 
        三年多来,中国外交思路具有三大特点。
        一是强调顺应和推动时代潮流。中国认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经成为当今的时代潮流。为此,中国由远及近地形成各个阶段性奋斗目标,又由近及远地逐步和累积地予以实现,两者相辅相成,形成远近结合的合力。首先,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重视顶层设计和战略运筹,强调中国外交要有大局和全局意识。中国外交和“中国梦”、“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以及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超越当前时空的宏伟目标,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和历史纵深感。其次,在长期目标的指引下,中国外交还具有中期目标。中国根据形势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提出了国际体系、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的建设目标,在跨地区和大周边范围内提出了“一带一路”和“亚洲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目标。最后,中国又根据内外形势不断变化的特点,又及时和适时地提出了年度外交计划,如“开局之年”、“客场外交”、“主场外交”、“阅兵外交”等。
  二是强调立体动态思维。当前世界形势发展瞬息万变,各种因素相互交织,中国外交既要有大开大合的总体思路,又要有缜密细致的具体思路,“治大国如烹小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首先,强调经济的基本作用。无论是从世界各国发展主流、还是从中国的自身优势来讲,经济在外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不仅重视经济在外交中的作用,而且还将经济同社会、生态、人文等结合起来,把“发展”作为中国外交的新平台和新目标。其次,强调政治、经济、安全、军事等互动。中国外交具有整体思维的优秀传统,在新形势下又有新的发展。中国在外交体制机制建设中更加强调中央权威领导和内外两个大局的统筹,建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和“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中央外事领导小组。中国在对外关系上,更加重视国内发展对世界事务的“溢出”效应以及国际问题对国内的“导入”影响,更加注意政治、经济、安全、军事的综合效应和相互影响。最后,强调新领域和新媒体的新作用。当代中国外交不仅包括政治、经济、安全、军事等传统领域,还必须面对网络、外空、深海和极地等新领域提出的新挑战。中国十分重视网络安全、网络主权和网络运作等的规则制定和议程设置,加强外空、深海和极地的全球属性并为此作出努力。与此相关的是,中国外交更加重视新媒体的舆论引导、造势和应对问题,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三是强调底线思维和分歧管控。在中国外交词典中,“底线思维”就是要有忧患意识,尽可能地把困难想得更多些和更大些,才能做到未雨绸缪和有备无患。而且,在当代世界,各种极端事件和热点问题确实也是层出不穷。正因为有了“底线思维”,中国才能在叙利亚问题、“伊斯兰国”问题和朝核问题上处变不惊和应对裕如。此外,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大国,难免同各类国家存在矛盾和发生问题,分歧管控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内涵。例如中国在处理中美矛盾时强调“不冲突、不对抗”,在处理与南海声索国时强调“双轨思路”,在经贸纠纷上发挥世贸组织的作用等等……与此同时,中国还进一步强化相互信任措施建设,通过参与全球范围内的维和行动、各种形式目的的联合演习、扩大元首电话外交等形式,及时交流、积极沟通,有效管控分歧、管理危机。


外交新实践 不断发展和与时俱进
 

  实践是外交的第一属性,也是检验外交战略和理论的最重要的标尺。外交又是超出一国掌控的多国、乃至世界的互动,因而中国外交特别强调不断发展和与时俱进,以下是三年多来中国外交实践的新发展和新进步。
  首先,更加重视周边外交。2013年10月24-25日,召开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确定今后5-10年周边外交工作的战略目标、基本方针、总体布局,明确解决周边外交面临的重大问题的工作思路和实施方案。提出了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三年多来,中国实现了同周边各国高层互访的全覆盖,加强了政治、外交、经济、人文和民间的友好往来,营造了相对和平友好的周边环境,管控了突出的矛盾和分歧,促进了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经济发展。
  其次,丰富拓展大国关系。中国首次明确把守成大国、传统大国、新兴大国和地区大国列入“大国”范畴,并同它们建立或巩固了各种形式的合作关系。三年多来,中美关系基本稳定,中欧关系有所前进,中日关系止跌回升,中国和金砖国家关系长足进展,中国和地区大国关系战略互动明显增强。中国和各类大国关系的发展既是全球多极化的结果,也是推动全球多极化进一步发展的动力,使当代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更加均衡和全面的方向前进,同时也有利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再次,大力加强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是中国外交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中国在自身综合国力持续和大幅度提升后,加强了南南政治和经济合作。三年多来,中国领导人遍访了亚非拉三大洲,加强了相互的政治呼应和务实合作,实现了同所有发展中地区的合作机制全覆盖,提高了在双边、多边、跨地区和全球性合作的磋商和协调。2015年秋冬之交,中国在联合国的发展系列峰会和中非合作论坛上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经济、思想和文化等众多的公共产品,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好评。
  第四,重点推进全球治理。三年多来,中国在全球治理、国际体系、国际秩序等的建设和改革方面,基本完成了从政治原则口号到务实重点推进的转型过渡。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0月12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这是因为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这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不仅事关对发展制高点的争夺,而且事关各国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长远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五,高度重视领域外交。领域外交是中国外交新的增长点。在经济领域,中国倡导和推进了“亚投行”和金砖国家“新发展银行”,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的金融高端赢得了来之不易的规制权和话语权。在发展领域,中国在大力推进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又成为联合国2030年发展议程的主要动力之一。在气候变化领域,中国是巴黎气变公约的一个核心倡导国,也是自身垂范和率先落实的重要国家。


外交新理论 观念创新和理念出新
 
 
 
  三年多来,中国外交实践和外交理论建设同步推进和交叉发展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的又一崭新亮点。而且,中国外交理论的对内指导意义和对外的国际影响也在不断扩大,在深层次上增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内政外交的理解和支持。
  第一,传统外交观念的更新。中国长期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不结盟和不干涉内政的准则。但是,三年多来,中国根据形势发展,在这些路线、道路和准则都进行了升级版的创新工作。中国在坚持和平外交的同时,坚决维护国家的核心和重要利益,强调所有国家都应当走和平发展道路,增加或加强战略伙伴关系中的安全和军事元素,并在联合国授权下加强了军事维和与外交斡旋,充分体现了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国际责任心和使命感。
  第二,当代外交的理念创新。三年多来,中国的外交理念创新包括:“五位一体”(伙伴关系、安全格局、发展前进、文明交流、生态体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关系观,基于“不对抗和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正确的义利观,亚洲新安全观,“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方针,“真、实、亲、诚”的对非工作方针、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原则等。所有这些都是在新形势下应运而生的外交新理念,既是中国外交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为国际社会贡献的公共产品。
  第三,外交理论的体系建设。中国外交理论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年多来已经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中国外交理论的基本立场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其逻辑起点是和平共处与和平共生,其发展方向是可检验可复制可推广的理论体系。与此同时,中国外交理论建设还重视夯实价值观基础、对国际优秀文化思想的兼蓄并收以及整个国际社会的互利共赢等。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任重道远,中国外交新思路、新实践、新理论还要经受长期的考验。我们在抓住和善用战略机遇期时,还要看到种种战略挑战,坚持战略定力,具有战略耐心,准备在艰难曲折中不断前进,在实践中增强理论自信,在理论指导下提高实践自觉,不断开创中国外交工作的新局面,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的现代化建设,造福于世界各国和人民。

文献来源: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