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作者及其成果
李新
弘扬“上海精神”,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李新 2016-11-22
2016年6月,上海合作组织将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举行元首峰会。此次峰会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峰会,是一次纪念性的峰会,它不仅纪念上合组织成立15周年,而且还纪念它的前身“上海五国”机制建立20周年。即将签署关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加入上合组织备忘录也标志着上合组织开始成长壮大起来。15年来,上合组织在不断完善自身机制和制度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务实合作,安全、经济和人文交流等合作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成功地维护了地区安全、和平、稳定与发展。2014年与2001年相比,上合组织对外贸易总额从6897.8亿美元增加到52698.7亿美元,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上合组织中的两个大国与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的贸易额分别从100多亿美元上升到超过1000亿美元。这些合作成果的取得主要得益于成员国对“上海精神”的遵守和贯彻,“上海精神”是指导上合组织顺利发展的灵魂。
一、“上海精神”的形成
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之后随即开始边境地区加强军事信任和相互裁军谈判。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国与获得独立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四国国家继续边境军事信任和裁军谈判。1996和1997年五国分别在上海和莫斯科签署了关于边境地区加强军事信任和相互裁军的协定。此后便史称“上海五国”,就边界问题进一步展开谈判,并将五国间的合作扩展到政治、外交、文化、经贸等各个领域。世纪之交,“上海五国”框架下中国与其他四国的边界谈判趋于尾声。2001年五国元首共邀乌兹别克斯坦在上海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将加强安全合作,打击恐怖主义等“三股势力”,维护地区安全,以及开展区域经济合作,实现贸易和投资便利化确定为上合组织的主要任务。为确保任务的完成,还确立了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和政府首脑理事会年度会晤机制。
面对苏联解体后国际局势发生的变化,如何摆脱意识形态,务实处理中国与前苏联国家乃至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问题。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国与国之间理应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平等相待,友好相处”。 上海五国的紧密合作就是体现了这一基本准则。1997年江泽民对上海五国签署相互裁军协定给予高度平价,“不仅有利于维护中国同俄、哈、吉、塔四国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安宁,促进五国间睦邻友好、平等信任、互利合作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对维护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冷战思维的安全模式,为增进国家间的相互信任开辟了一条有益的途径”。 2000年江泽民在上海五国元首杜尚别峰会总结道,“‘上海五国’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精神,这就是:睦邻互信、平等互利、团结协作、共同发展”。 2001年江泽民在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大会上全面总结了上海五国的宝贵经验,明确概括了“上海精神”:“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对推
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也同时确认:“‘上海五国’进程中形成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是本地区国家几年来合作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应继续发扬光大,使之成为新世纪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
“上海精抻”作为成员国合作的基本准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协商一致原
则,各成员国在建立共同利益基础上开展国家间合作发展,有利于各方达成共识;其次是开创了地区合作的新模式,结伴而不结盟,不针对任何第三方;第三是尊重文明的多样性,谋求共同发展,不干涉他国内政。“上海精神”是冷战结束以后国际关系领域塑造的核心理念,它选择的发展道路与合作路径体现并保障了全体成员国的共同利益,推动各领域互利合作,顺应了当今世界和平发展与合作的主流。“上海精神”的“实质是以对话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不结盟、不针对第三方和对外开放”。
二、“上海精神”对当代国际关系的意义
  “上海精神”统领新安全观。新安全观以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为主要内容。安全不是孤立的、零和的和绝对的,它是各国的普遍安全、全面安全和综合安全。在“上海精神”的指导下,各成员国联手打击“三股势力”,维护国家统一;稳定中亚局势和亚洲的安全;阻断毒品交易。共同维护了成员国的安全利益。本着“上海精神”和平解决了曾经引发军事对峙的的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努力打造跨境经济合作区,实现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成为探索维护和平与安全新途径的伟大创举。
    “上海精神”是“万隆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最先提出和倡导推广,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而为世界各国所普遍承认。它在承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同时,又有符合现代世界形势发展的创新,它突出了和平、合作、发展的时代主题,反映了国际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的愿望和要求。“上海精神”的本质特征是积极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强行输出制度和价值观、主张文明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上海精神”颠覆和超越了在国际关系中长期流行的冷战思维、零和游戏等传统理念,倡导和平、互利、合作、共赢的新安全观和新合作观;它颠覆和超越了文明冲突论,倡导尊重多样文明,从而打破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的一大障碍。它打破和超越了大国关系、大国崛起的传统模式和思维定势。
“上海精神”也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基本原则。新型大国关系的主要内容就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它体现了“上海精神”的基本内涵,即通过对话合作,而非对抗冲突的方式,妥善处理矛盾和分歧;尊重各自选择的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共同进步;摒弃零和思维,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对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
三、“上海精神”面临的新挑战
近年来,上合组织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面临着一系列新挑战。
“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上海精神”。“一带一路”建设,首先要秉持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其核心内容应该是和平发展,平等互信,合作共赢,包容互鉴。中国所提倡的“新型大国关系”、“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发展邻国关系等,都已成为命运共同体建构的本质内容。中国政府承诺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坚持“三不政策”,即不干涉别国内政,不经营势力范围,不谋求地区主动权。
上合组织扩员必须坚持“上海精神”。上合组织是开放的,随着自身的不断成熟,也逐渐成长壮大起来。即将举行的上合组织塔什干元首峰会将要通过印度和巴基斯坦成为正式成员国的备忘录。但是,这一备忘录的签署并不意味着它们就是上合组织正式成员国了。2007年各成员国签署了《上合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明确要求成员国“不允许利用本国领土从事损害其他缔约方的活动,不参加任何针对其他缔约方的联盟或集团,不支持任何敌视其他缔约方的行动”。而且“上海精神”形成于“上海五国”边境军事信任、裁军和边界谈判过程中。因此,每个候选国必须遵循“上海精神”相互之间以及与每个成员国之间经过谈判达成谅解,消除任何与“上海精神”向抵触的方面。

文献来源:俄文《中国》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