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经济重挫,“盟友”难觅,印度百万亿“基建梦”怎么圆?
刘宗义 2021-08-26

我院中国与南亚合作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宗义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特约记者胡慧茵采访


夸下海口要砸百万亿卢比搞基建,印度总理莫迪的“宏愿”毫无意外地再一次遭到质疑。

8月24日,对于早前印度总理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所说的100万亿卢比(约合1.35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印度相关部门对外表态透露了相关内容,基建项目包括铁路建设、公路建设以及绿色能源建设等。

“百万亿基建的资金从哪来?”消息一出,各方质疑声不绝于耳,毕竟身处疫情下的印度至今未摆脱财政赤字的阴影。据悉,2020至2021财年,印度的财政赤字率已经由计划的3.3%大幅扩大至9.5%。对于陷入财政困难的印度政府来说,要拿出百万亿卢比的资金投入基建显然不是易事。

不过莫迪选这个时机提出基建计划,也并非毫无来由,皆因印度经济也确实在回春的阶段。得益于海外市场的复苏,印度的出口也获得创纪录的增长。此外,近期印度还频频奔走在寻求与世界各国签署自由贸易协议的路上。但只要找到合作伙伴就意味着能解决银钱困扰吗?

中国社科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小雪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以目前印度的赤字来看,扩大财政支出的可能性很小,“百万亿基建”更像是莫迪政治口号的宣传。

对于近期印度频频“出海”寻求贸易伙伴的动作,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与南亚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宗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如今的印度已经在世界经济中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也不可能建立以自身为中心的经济圈。

强劲出口难拉动“大盘”

声称砸百万亿搞基建的印度,其实还未真正走出疫情的阴霾。

印度卫生部数据显示,截至当地时间8月24日,过去24小时内,印度新增新冠确诊病例25467例,累计确诊病例升至32474773例,新增死亡病例354例,累计死亡病例达435110例。虽然确诊病例数有所回落,但印度疫情形势依然严峻。

疫情的持续,无疑重创了印度的经济。据印度官方数据,2020—2021财年印度的GDP增长率由此前预测的-8%调整为-7.3%。数字有所上调,但还是被当地媒体狠批这项数据是近40多年以来的“最差”水平。如今的GDP增速水平,意味着印度又回到了2018-2019财年的2.6万亿美元的水平。

另外,当地失业情况的恢复也未如理想。今年6月,在取消了部分第二波疫情的限制后,印度的失业率有所下降,当月第二周的失业率较首周下降了近5个百分点至8.7%,但水平仍略高于疫情前。复苏前景未明,所以外界对印度的经济期望值也有所下调,早前经合组织(OCED)就把印度的增长预测从12.6%下调至9.9%。

面对缺钱的窘境,莫迪政府甚至还考虑过出售国有资产。

据知情人士透露,印度计划在未来四年通过出售国有基础设施资产筹集6万亿卢比(810亿美元),以帮助改善政府的财政状况填补预算赤字。印度政府预计,在截至2022年3月的财年中,政府将从此类销售中获得多达1.75万亿卢比的预算收入。刘小雪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一想法虽然可行,但目前市场上对此并不热心,因为印度的国企,如印度航空等都在疫情中遭受亏损,现在并不是出售的最好时机。

在这种情况下,出口的大幅增长或是印度经济中唯一的一抹“亮色”。印度工商部的数据显示,今年4-6月,印度出口总额为935亿美元,同比增长86%。到了7月,出口总额更是创出新纪录,达到351.7亿美元,相比疫情前的2019年7月同期大涨34%。

随着疫情的好转,国外市场需求正不断增加。回溯过去三年的数据,记者发现过去的这一财年是印度近几年来出口增长最多的一年。眼看上涨势头迅猛,莫迪公开表示要有“品牌印度”的意识,扩大“印度制造”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疫情已经持续两年了,欧美国家的复苏带动了印度的出口。如今的印度正处于恢复性的增长期。”刘小雪向21世纪经济报道解释道。

只不过,仅仅靠出口拉动经济对印度而言并不现实。首先是印度进出口贸易额占全球比重比较低,只有约2.1%。其次是出口收入在印度GDP中的占比仍十分有限,近年来印度的出口额占GDP之比基本稳定在10%-20%之间,相较而言,国内消费才是主力,贡献率超过70%。

对于未来印度的出口业务能否持续迅猛增长,刘宗义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首先出口迅猛增长是相对于去年而言,去年的基数太低,其次这主要取决于全球经济形势和疫情控制情况,“印度出口最多的是仿制药、软件、IT业和服务外包业。对于这些类型的服务,若国外需求不强,那出口对印度经济的拉动作用就不大。即印度的出口受西方的限制是明显的。”

虽然出口不足以拉动整体经济,但结合印度零售业来看,刘小雪认为印度下半年经济的增长状况还是呈现乐观态势,尤其是在国际油价趋向平稳之后,印度通胀压力也在7月有所缓解了。

但仅仅稳住国内经济并不足以让印度完成它的经济目标——到2025年成长为5万亿美元经济体。所以,印度不得不走上“出海”的道路寻求发展。

贸易伙伴难觅

近来印度重新走向海外市场,以此来寻求合适的贸易伙伴。

当地时间8月19日,印度商工部表示印度希望与英国、欧盟、澳大利亚、加拿大、以色列、海湾合作委员会(GCC)等国家和地区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据悉,印度和英国的自由贸易协议谈判正在进行,与澳大利亚的谈判也在准备之中。而就在3个月前,印度就已经着手重启了与欧盟搁置了八年的自由贸易协定洽谈。

印度奔走各方,为的是加速融入海外市场。只可惜,印度寻求海外“盟友”的进程并不算顺利。

早前美国政府就曾告知印度,对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不感兴趣。这也意味着达成印美自贸协定的希望暂时落空。“因为印度的FTA都是低水平的,可以说在所有的贸易谈判中都是属于‘拖后腿’。而美国需要的是高水平的FTA,这也是印度做不到的。”刘小雪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她对这一谈判结果并不感到意外。

失去了美国的支持,印度扭头转向欧洲和澳洲。不得不提的是,欧洲与印度关于FTA的洽谈开始于2007年,但由于各方面问题的分歧,谈判就在2013年被搁置了。时隔8年再一次重启,欧盟明确表示了希望寻找替代伙伴和强化与亚洲的贸易关系的愿望。照这样看,欧盟想要达成与印度合作的意愿并不低。

但外界普遍认为双方能达成自贸协定的可能性很小。“因为印度的经济思路是保守的,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在与美国和欧洲的谈判过程中,印度在很多方面都要求特殊对待,要求他国照顾它的利益。“刘宗义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因为印度与美欧的所求差距太大,所以在很多方面并不能达成一致。

其实印度也曾有过能加入世界最大的自贸区的机会。

2019年11月,态度游移不定的印度以“重大悬而未决问题”为由宣布退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时间过去了两年,一直渴望“出海”的印度始终未做出什么成绩。

究其原因,刘宗义认为根源在于印度不愿意加入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的价值链和产业链。“印度方面认为它若加入RCEP,很有可能会作为一个低端的产品提供者。届时中国商品会大量涌入印度,如此一来,印度只能沦为给中国‘打工’。”刘宗义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印度之所以要跟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谈判,目的是要重新建立一条能够取代中国的价值链和产业链,最终取代中国,实现它成为全球大国的野心。

但事实证明,印度的算盘并没有打响。刘宗义向记者表示,选择不加入RCEP已经让印度在全球经济中处于孤立状态。他更直言,“印度也根本没有可能建立以它为中心的区域经济集团。”


原文链接


文献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