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刘宗义:进一步加强中巴关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刘宗义 2021-05-28


        中巴建交70周年是一个值得大庆特庆的日子。5月21日,习近平主席与阿尔维总统、李克强总理与伊姆兰·汗总理都就中巴建交70周年互致贺电。过去一周时间里,我连续参加了北京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举办的、我们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伊斯兰马巴德战略研究所合办的,以及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与伊斯兰马巴德世界事务委员会共同举办的三场庆祝中巴建交7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与会嘉宾畅谈中巴友谊,分析两国关系发展中面临的一些问题,并热切展望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前景。
        从与会嘉宾的发言来看,由于当今国际格局和周边局势的急剧变化,一些与会者对国际秩序的变化,尤其是中美关系的发展前景感到有些忧虑,担心中美关系的变化会对中巴关系产生不利影响。但在我看来,无论从地缘政治,还是地缘经济的角度来看,中巴两国进一步加强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都是必然的,同时也是必要的。
        最近,巴基斯坦政府反复强调,“(巴基斯坦)希望在经济合作以及和平与发展之间的联系中锚定我们的国际参与,我们的重点正从地缘政治转向地缘经济。”从地缘经济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要实现国富民强,必须实现工业化。但从历史上看,一个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机会是非常稀缺的。世界上200多个国家中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数量并不多,主要集中在欧美,这是传统的工业国。"二战"之后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更少,主要集中在东亚。中国是"二战"之后实现工业化的唯一大国,并且是目前世界上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中国能够实现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有计划、有步骤地主动推动的结果,先是主要的重工业部门在前苏联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然后在改革开放后主动融入全球化进程,承接了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的转移。
        现在由美国主导推动的这轮全球化已经结束,美国希望实现制造业回流,资本回归,实现再工业化,极力推动经济“去中国化”,并企图用印度取代中国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上的位置。但印度第二轮疫情的爆发及印度政府的表现表明,印度不可能取代中国。而且,疫情之后全球化将呈现区域化和板块化的趋势,所以对于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希望依靠美国和西方实现工业化是绝不可能的。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希望推动新一轮的全球化,在实现中国国内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将一部分产业转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推进这些国家的工业化。中巴经济走廊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旗舰项目,对巴基斯坦来说是实现工业化的绝佳机会。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2001年美国发动反恐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巴基斯坦在其全球战略中的战略地位因此提高。但美国在发动反恐战争的同时,也在提防中国的崛起,因此拉拢印度,美印走近。为了安抚印度,美国在2005年开始推行“印巴脱钩”(de-hyphenation)的政策。2018年特朗普政府正式确立“印太”战略后,印度成为其重要支柱。现在拜登政府要从阿富汗撤军,巴基斯坦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会有所下降。而由于美国怂恿和支援,印度在南亚地区实行越来越具有印度教民族主义色彩的、侵略性外交政策,其对巴基斯坦的威胁将越来越大。
        进一步强化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事关巴基斯坦国家安全与繁荣富强,相信巴基斯坦朋友会有最明智的选择。

原文链接



文献来源:中评网,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