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东晓
- 研究员
- 国际战略研究所
- 新开发银行的发展创新
-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打造绿色军队:美国军事能源战略调整评析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澳对话:G20与地区倡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民进党南海政策是向美国交心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谈菲律宾总统访华
- 从三个方面看美国大选
- 东盟为何未理会南海仲裁案
- 香格里拉对话会防务外交的实质是什么?
- 香格里拉对话会防务外交的实质是什么?
- 菲律宾仲裁案判决与中国之应对
- 谋划南海问题需要战略高度
近日,我院院长陈东晓接受上观新闻专访,本文为报道的下篇。陈院长认为,不断加强我们自身的确定性力量,是应对未来中美关系不确定环境的最有力保障。
用民间与地方合作,对冲中美关系不确定性
上观新闻:我们感觉,疫情之下的中美关系持续向消极方向发展。
陈东晓:这的确非常令人忧虑。病毒和疫情才是中美两国民众真正的共同敌人。原本这次疫情可以像对中日关系的影响那样,成为中美关系止跌回稳的机会,但现在成为美国一些政客继续恶化美中关系的抓手。他们要为两国关系在疫情下进一步恶化负完全责任。
究其原因,美国政客至始至终将抗击疫情看作是两国政治制度谁优谁劣的较量、以及争夺国际影响力的博弈。因此,当中国国内还在抗疫的最艰苦阶段,美国政府和国会中的反华反共强硬派隔岸观火甚至企图落井下石。当美国疫情蔓延后,这些政客又把美方严重的抗疫政策失误归咎于所谓“中方隐瞒疫情”。在中方向多国提供物资援助时,还是这批政客又不断诋毁中国的国际援助行为,并指责世卫组织被中国“绑架”。此外,这次疫情导致全球供应链暂时停摆,美方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在华医疗企业搬回国内,希望在多个领域加速与中国“脱钩”。
目前,中美官方间的接触减少,两国原有4个高级别对话机制,除了经济对话还有所作用外,外交、执法、人文三大对话机制已基本停摆。在可预见未来中,中美政治关系不太令人乐观。
更令人不安的是,美国疫情的恶化进一步提升美国社会的整体焦虑感,加之美国政府和国内舆论不断炒作,导致美国普通民众的“厌华”甚至“仇华”情绪上升。美国盖洛普近期的民调显示,美国人对华抱有好感的比例降到33%,比2018年下降了20%。同时,对华印象不佳的升至67%,比2019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
中美民众之间的相互观感,是中美关系中除经贸关系外的一个另一个重要的“压舱石”。一旦美国普通民众对华恶感持续上升,会为鼓励美国政府特别是反华反共的强硬派,采取进一步恶化美中关系的政策创造氛围。
上观新闻:这种情况下,中方能做点什么?
陈东晓:要尽力维护两国民间交流与地方政府间合作的纽带。疫情发生以来,中国美国商会旗下100多家企业,包括惠氏、雅培、AO史密斯、通用电气等,向中方提供价值5亿美元的物资。中方同样如此,阿里巴巴、华为、腾讯、马云公益基金会、蔡崇信公益基金会等机构,通过20多架次包机将大量防疫物资运往美国。此外,中美间医疗团队保持着密切沟通,中方也向疫情严重的纽约州、马萨诸塞州等多地提供物资援助。两国民间和地方在抗疫中的相互驰援,不仅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也是中美关系的韧性所在。
中方应当坚持不懈地通过扎扎实实的双边民间和地方合作,来对冲中美关系间的不确定性,阻止两国关系进一步下滑的势头。同时,面对美方的一些挑衅和荒谬的言辞,我们要保持定力,坚持做符合中美两国根本和长远利益的正确的事,坚持说经得起事实和历史检验的话。这需要两国民间有识之士、两国企业作出非常艰辛的努力。
华盛顿对华战略目前还在调试中
上观新闻:过去我们说经贸关系是两国关系的“压舱石”,这个判断是不是需要修正?
陈东晓:中美经济关系始终是政治关系的一个部分。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美国国内经过90年代初的对华辩论,民主、共和两党发展对华政治关系形成一个基本共识,即加强美中经贸往来,能使得中国能够支持美国治下国际系体,成为“利益攸关方”。基于这个判断,尽管过去几十年中美关系经历各种波折,美国支持加强美中经贸关系的政策没有根本变化,两国经贸关系纽带日益深厚,经济利益日益融合,成为两国关系这艘巨轮的“压舱石”。但是,目前美国的战略界,特别是当前主导对华决策的战略鹰派从零和博弈的视角出发,认为对华经贸合作是战略上的“养虎为患”,在相对收益上也是“美国吃亏了”,要求重构美中经济关系的结构,“压舱石”日益变成了“断裂带”。
上观新闻:就像华盛顿当局要求在华企业迁回、两国经济“脱钩”?
陈东晓:美国政府的这些政策变化都是两国政治关系巨变的反映。但是,中美之间仍互为彼此第三大的市场。根据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的最新报告,尽管过去两年美国对华出口持续下降,但中国市场继续为美国创造了近100万个就业岗位。尤其是对美在华投资企业,中国继续成为美海外企业最看好的盈利市场之一。美国在华投资企业对华市场的粘性仍然强劲。
未来,中美经济关系能否真正“脱钩”,既不可避免地受到华盛顿政策的影响,也取决于企业本身的战略布局。同时,新冠疫情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这场疫情到底是加速美国在华企业外迁的步伐,还是客观上减缓了外迁速度,仍然需要时间才能回答。美国国会、特朗普政府确实给企业很大的压力,但决定企业的海外布局调整的驱动力仍是在效率(利润)、供应链安全、以及终端市场规模这几个因素之间的保持平衡。
我认为,在全球疫情常态化防控背景下,只要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开得更大、营商环境变得更好,加之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及其发展潜力,中国市场对美国企业的吸引力将只增不减,中国市场的确定性能够对冲特朗普政府对华贸易战所增加的不确定性。
当然,对于那些事关美国核心安全或国计民生的企业,华盛顿一定会想方设法要它们迁回去。对于一些美国企业出于加强供应链安全考虑,从中国向海外分散一些生产线,我们也要理性看待。
上观新闻:如果经贸关系一时稳定不了,中美间是否有可能找到新的“压舱石”?
陈东晓:从根本而言,中美关系新的“压舱石”,就是中国自身的稳定发展、综合国力的持续提升以及坚持和平发展的战略,使之成为中美关系中最大的“定海神针”。
当前,中美关系正在经历重塑,尤其是这轮美国的对华政策调整,其对中国的发展方向、战略意图、能力建设等都发生了重大认识变化。比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历届美国政府,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都曾公开表态欢迎中国的和平崛起。但这届美国政府不再持此立场,认为中国崛起本身就是美国最大的战略威胁。美国对华的战略判断发生巨变,势必引发整个美中关系剧烈动荡。
但对华盛顿而言,如何与中国打交道将是决定美国国运的世纪之问。长期与中国对抗未必对其有利。所以,华府对华战略目前还在调试,美方希望能找到和中国交往最合适的战略和政策。未来如果民主党上台,仍会持续这个重构关系和调试战略过程。这一重构过程需要时间。
对于中国而言,同样如此。但决定中美关系的至少一半的力量在我们手上,而且这个比重还在上升。只要我们保持国内发展势头,做符合中国长远利益的正确的事,时和势在我们这边。因此,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和战略信心。
怎样定义美国所谓的“算账”
上观新闻:国内有种担心,即便现在美国能与中国合作,但等到疫情平稳后存在“秋后算账”的可能性。
陈东晓:我们正密切关注这个问题。一方面,美国一些国会议员提出对世卫组织进行调查,特朗普也宣布暂停缴纳会费,另一方面,美国一些政客与组织提出要跟中国“算账”,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部分国家的一些政客和组织也在操作所谓“向中国追责”和“向中国索赔”话题。
对此有两个判断。第一,这些声音只是全球舆论中的一小部分,虽然嘈杂,但不是国际社会的主流声音。这些反华组织与部分政客的声音,尤其是所谓“向中国索赔”并没有转化成为所在国家政府的官方立场。
第二,该怎么定义美国所谓的“算账”?如果就是指对华“污名化”或者炒作所谓“追责中国”国际舆论,美国早就这么干了。如果具体到向中国“索赔”,无论是通过国内立法和国内甚至国际司法“索赔”等,目前阶段还处于造势阶段,要进入实质性阶段还面临各种政治和法律的障碍。
所以说,美国“秋后算账”的算盘,与其说是经济目的,不如说主要是政治目的。最近美国媒体披露的共和党参议院全国委员会的一份备忘录清晰表明,美国政府和共和党国会议员希望通过扩散攻击中方的舆论,一是为摆脱因为防控疫情政策失误引发的国内舆论批评和政敌的“围剿”。二是为抵消中国在全球抗疫中的影响力,争夺国际话语权。
上观新闻:美国的计划能实现吗?
陈东晓:对目前境外的“对华索赔”舆论,虽不必惊慌,但也要保持高度警惕。特别是如果海外疫情日益严重,经济和社会负面影响不断加大,不排除还会有个别人和机构会加入到“向中国甩锅”行列。我们要做好应对这一论调有可能获得更大市场的准备,警惕其潜在风险。
因此,我们一要做好官方正面回应,驳斥不实指责。二要全方面加强首脑外交,发挥首脑外交在反对境外对我疫情污名化方面的“一锤定音”作用。三要继续推动国际抗疫合作,加大对外,尤其是公共卫生能力薄弱国家和地区的医疗物资援助。四要发挥医疗卫生专家和智库在加强科学信息交流、反对污名化方面的专业功能。
对现阶段中美关系要有底线思维
上观新闻:你对中美关系未来的评估,还是之前的“谨慎乐观”吗?
陈东晓:短期而言,我比以前“更谨慎”了。现在美国的战略界,将中方视作“美国复兴”或者“美国再强大”的主要挑战者与威胁。在美国大选年里,特别是受到疫情的严重冲击,美国两党候选人为了批评对方软弱无能和标榜自己对华强硬,竞相拿中国议题说事。
中美两国如果真进入长期全面对抗甚至更坏状态,将是21世纪最不幸的大国关系悲剧。当前一是要防止中美关系因为缺乏充分的相互沟通机制,产生误判而激化矛盾。二是要做好美国方面疫后加大向中国施压的各种准备。长期而言,我并不悲观,因为我对中国发展方向、综合力量的继续上升和坚持和平发展战略有信心。不断加强我们自身的确定性力量,是应对未来不确定环境的最有力保障。
上观新闻:在两国关系目前仍处于紧张甚至不确定过程中,我们该怎么办?
陈东晓:对于现阶段的中美关系,我们要有底线思维,既要有应对继续坏下去的思想准备,也要努力化解两国可能因为误判而出现的高强度对抗。虽然美国一些人试图把美中关系推向冷战边缘,但有更多人认为两国关系还在调适阶段,不应该过早对美中关系“下定论”“贴标签”。如果我们不去做工作,就会放弃很多机会,被动等待中美关系最坏情况到来。
目前,中国许多专家学者,包括我们上研院在和美国各界不断进行视频对话交流,虽然对话过程中部分美方人士仍会不时批评甚至指责中方,但总体上中美专家还是在努力寻找彼此合作的领域。不久前,中方百位学者在美国的知名国际关系网站《Diplomat》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呼吁美方在国际抗疫关键时期加强和中方的合作。
同时,超过90名美国政府前高官、外交政策人士以及美中问题专家联名发布《拯救美国、中国和全世界的生命》公开信,呼吁美中合作抗击疫情。就我所知,中美双方有识之士还在不断通过各种渠道向双方社会、政府喊话,希望美国政府能保持理性,抓住合作契机。总之,我相信中方有定力、有信心、也有耐心来应对中美关系的复杂局面。
文献来源:上观新闻,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