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全球经济展望:衰退已成必然
王玉柱 2020-04-03

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各国纷纷推出经济刺激计划,二十国集团领导人也宣布携手救市。这些政策有效吗?全球经济会好吗?《新民晚报》环球论坛特请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金融贸易研究室主任王玉柱作一解读。 

1 疫情使全球化进程经受冲击 

:疫情对全球化进程带来何种冲击?

:疫情对全球化和国际政治经济产生的影响将是复杂和深层次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因传染病而改变世界政治经济版图的案例,如果我们现在重读《枪炮、病菌与钢铁》这本书,从历史维度看当下,会对未来全球化发展有着更加深刻的思考。

疫情的蔓延将使全球在一段较长时期内笼罩在疫情的恐慌之中,尤其是疫情在人口稠密的发展中国家发生传播和传染时,大范围失控甚至可能引发国别或区域性危机。当前,疫情扩散正考验各国医疗体系,即便欧洲国家都感到力不从心,市场因恐慌会出现短期非理性反应。一旦欧美等发达国家出现抗疫危机,包括因此引发的经济衰退,对世界市场的影响将是深远和持续的。

出于疫情防护需要,各国在人员流动方面采取管制性政策,这种政策将在一定时期内优先于经济动因驱动的人员流动政策。这一限制人员流动的管制政策甚于限制商品流动的非关税壁垒,这种政策管制一旦持续超过半年甚至更长时间,对企业生产布局产生的影响更为深远。企业出于生产便利,将会重新选择海外生产布局,更多地转向内部化生产。对于诸多发达国家而言,疫情可能成为触发海外投资回流的重要事件。

因健康防护等民众需求导致的社会思潮对全球化抵制的影响更为明显。尤其是受到发达国家媒体歪曲的影响,将疫情民族化和种族化,进一步加大国际分裂。疫情因此在中长期内可能改变人们对全球生产的价值认知,对全球生产和贸易格局产生重大影响。根据波兰尼提出的社会与市场“双向运动”理论,一旦社会自我保护模式开启,更大范围的保护主义将被激发,使得全球化进程进一步蒙上阴影。对于已有反全球化倾向的发达国家而言,疫情成了他们继反对贸易失衡后,又一抵制全球化进程的重要政治说辞。


2 刺激政策可能引发经济风险 

:如何看待世界主要国家推出的货币和财政刺激政策,对当前中国政策有何影响和借鉴?

:世界范围内的政策刺激是一把双刃剑,所能预期到的最好结果是让世界尽早走出疫情可能引发的危机,但刺激政策引发的经济风险同样在集聚。我们至今仍在努力消除2008年金融危机刺激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着主要大国相继推出各种“救市”政策,其他国家迫于政策压力将纷纷仿效,政策竞争性特征明显。然而,当前世界经济仍然处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复苏过程中,政策救市基础不稳,一旦出现竞争性政策,将可能诱发相关经济体治理危机。

通过中央银行向市场直接注入流动性或向政府直接发债,成为世界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实践的重要策略。推动这一格局形成的因素有二:一是世界对疫情发展的不确定预期,担心经济问题持续发酵会引发深层次经济和社会危机;二是主要国家政府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长期债务累积未能获得有效去杠杆,疫情使政府财政再度捉襟见肘。

日前召开的二十国集团(G20)特别峰会就国际经济政策协调取得一定共识,但世界各国正受到前所未有的疫情冲击,经济政策表现出较强的民族主义,具有显著的国家间竞争性色彩。这种政策竞争性不仅表现在流动性投放方面,还表现为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普遍进入负利率时代,而负利率会进一步导致汇率下行。一旦这一趋势持续,贬值效应将进一步影响贸易经济领域,其他国家将不得不采取竞争性贬值政策以应对不利冲击。

在财政政策领域,国家间政策竞争更为直接,任何短期补贴或降税行为都会诱发债务危机爆发。经过2008年金融危机“救市”后,目前大多数国家政府债务仍未能有效去杠杆,疫情的暴发将使债务问题进一步凸显。

对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财政缺口最终需要货币政策“埋单”。由于央行独立政策体系不够健全,甚至可能出现政府主导央行货币政策的局面,导致流动性泛滥,通胀上升诱发持续性货币贬值。

对我国货币政策而言,中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需要更加灵活适度,意味着货币政策仍要以求稳为原则,需要保持足够定力。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有助于为中国后续金融市场改革创造有利环境,人民币保值、增值有助于吸引外资流入和推动国内资本市场进行深层次改革。

当前背景下,通过境外市场开放保证国内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是重要的改革方向。央行货币政策需充分考虑到通胀和币值稳定因素,一旦人民币采取过度宽松政策,很可能出现贬值预期下的资本外流现象。

图说:全球经济衰退恐难避免。 GJ图


3 平衡短期效应和可持续发展 

:G20宣布向全球市场注入5万亿美元,是否能够救市?

:G20宣布向全球市场注入5万亿美元,这是主要经济体已经或即将采取的单独刺激计划的简单加总。5万亿美元具有象征意义,这个数字和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G20成员达成的刺激额度一致。可是,此次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为深重,主要发达经济体刺激规模普遍占GDP的10%,最终刺激规模将远超于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投入量。

美国已启动2万亿美元刺激,是历史上最大规模财政刺激计划,相关资金用于直接发放居民、扶持中小企业和资助医院等。目前还在讨论2万亿美元的基建加码,何种程度上能获得通过尚不得而知。此外,既有刺激政策不包括货币政策,美联储重启量化宽松政策,本质上是为了缓解市场流动性,担心出现类似2008年雷曼危机之类的事件。

欧盟层面宣布的刺激计划占2020年欧盟总产出的1%,但拟进一步通过政府担保和延缓征税提供的流动性支持将占GDP总额的10%。并且,随着危机加深,财政刺激计划还将继续加码。欧洲财政扩张一直受到《稳定与增长公约》限制,以维系欧元币值稳定,此次疫情危机中有望打破这一约束。目前德国联邦政府新增债务达到3560亿欧元,打破了长期以来一直坚守的零赤字规则。

日本、澳大利亚等亚太国家刺激规模同样不可小觑。日本明确提出刺激规模将远超过2008年金融危机。澳大利亚分两阶段共推出1890亿澳元刺激计划,并且随着后续疫情发展和国际形势变化,可能进一步加码。

我国财政刺激政策也在全力推进。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通过财政政策进行宏观经济逆周期调节获得广泛共识。3月31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推出近3万亿元刺激计划,未来专项债发行规模可能进一步加大,加上全年1万亿元减税计划,年内刺激规模就可能达1万亿美元。此外还有货币和金融领域的刺激,如定向降息、增加再贴现贷款、发放小微金融贷款也是刺激政策的重要组合。

当前我国刺激政策会考虑短期效应和中长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权衡,合理刺激、不留后遗症是政策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


4 全球经济低速增长将常态化 

:疫情是否会使全球经济陷入衰退?

:疫情导致全球经济衰退已经成为必然,但疫情仅仅是一个特殊性节点事件,使得全球经济常态化低速增长提早到来,增长陷入停滞、通胀持续萎靡将成为重要发展趋势。

从历史维度看,真正意义上的全球经济增长发生在大航海时代到来之后,基于资本主义扩张和世界市场形成基础之上。第一波增长是资本主义和殖民主义在世界范围的拓展,全球垂直生产分工体系的初步建立,社会生产领域发生前所未有的剧烈变革,大部分地区直接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过渡过程一直延续到两次世界大战。第二波增长是二战后,全球跨国公司大发展,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全球化,推动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到世界体系中。

过去三十年世界经济中高速增长,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因素的拉动。首先是统计学意义上的增长驱动,中国巨大的经济增量对于世界经济增长表现出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其次是产业体系层面的驱动,中国庞大的供给与需求是世界生产体系扩张和维系的重要支撑力量。

当前中国增速换挡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将是长期的,本质上受到国内社会经济结构变迁的影响,后者的变化具有不可逆性。放眼世界,未来能够扮演类似中国增长的角色,尤其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释放巨大增长潜能的国家近乎没有。换言之,不管从统计学意义上还是从世界产业体系维度上,维系传统增长的动力已显著减弱。

从经济发展阶段论来看,可分为传统社会、起飞前准备、起飞阶段、技术成熟和大众化高消费阶段。当前发展阶段,世界生产扩张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支撑,比如世界工业品生产已然超越世界市场的吸纳能力;生产部门与消费部门之间的配比关系已经失衡;处于高消费阶段的国家与处于起飞阶段国家之间的竞争力关系也已发生结构性变革。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得世界范围内生产扩张的后续推动力和既有分工关系的可持续性变得日渐脆弱。


 

原文链接


文献来源:新民晚报,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