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其成果
- 杨洁勉
- 研究员
- 外交政策研究所
-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日本海洋战略的内涵与推进体制 — — 兼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化的深层原因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 中国和平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新旧困难
- 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智力支撑
- 中国外交新思路 新实践 新理论
- 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中国外交:今年成绩超出预期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中国外交与和平发展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国家民族”建构研究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欧盟社会政策研究
- 《老挝与“一带一路”》
- 《非洲世纪的到来?:非洲自主权与中非合作研究》
- 《国际体系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 上海服务中拉合作的现状与趋势——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与上海角色
- 上海服务“一带一路”经典案例2021
- 上海服务东盟地区“一带一路”建设 逆势成长与新挑战
- 中美关系正常化历史上的四次关键战略协作的启示
- 竞争但不失控:共建中美网络安全新议程
- 美国区域经济合作倡议的内涵、反响及前景
- 更多错失良机的悲剧:新冠疫情中的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的人力和经济损失
- 错失良机的悲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力成本和经济损失
- Working Together with One Heart: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in the Coronavirus Crisis
- 全球协作抗击新冠病毒:作用、经验与启示
中国智库要提升国际对话能力
杨洁勉
2010-08-16
引言
2010年正值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庆50周年。作为院庆的系列活动之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日前召开了“中国外交新格局和中国智库新展望高峰论坛”。来自国内20余家知名智库、研究机构以及高等院校的50余位代表围绕中国智库发展的主题进行了一次富有成果的讨论。一些专家指出,面对外交格局的变化,中国外交要以全面参与、及时反应和主动塑造的姿态,积极全面地维护我们的国家利益。智库研究人员则应具备学术能力、政策研究报告的撰写能力和运用媒体语言的能力。
参与、反应、塑造——中国需建构外交新格局
崔立如(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当前国际格局正处于重大转变时期,这也意味着中国外交新格局开始形成,其根本性挑战在于中国如何与外部世界良性互动,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梦想变成现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总体上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和平发展,虽然和外部世界有矛盾,但不尖锐,结构性矛盾不突出。中国融入世界,同西方国家建立了伙伴关系,成为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和利益攸关者。但随着中国国家地位的上升,中国同外部世界的碰撞和摩擦会强烈得多。中国需要建构外交新格局,其困难在于中国要在不打破国际旧结构的同时建立新结构,这是我们从未面临过的局面。中国已经被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虽然还没有做好准备,但已无路可退,只有加快适应这一局面。
中国的外交同样离不开国内的发展,国内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就需要外部配合。外部环境能推动内部发展转变,而转变发展方式又能为外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中国模式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国内发展模式,还取决于我们如何和外部世界相处。中国不仅要搞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还要重新建构和处理好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杨毅(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前所长):当前中国正在经历三个重大转变:从地区大国向全球大国转变;从国际体系的配角向主角或次主角转变;从国际角色的“单项选手”向“全能选手”转变。但中国在这些转变中所遇到的问题也比之前历史上任何大国的崛起都要多。首先因为世界上还存在着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冷战思维的对立。其次,有的西方国家将中国的和平发展视为挑战,认为中华民族复兴和西方主要国家的冲突不可避免。最后,中国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面对这些新变化,中国外交需采取三大姿态来应对,即全面参与、及时反应和主动塑造。我们必须积极全面介入和维护我们的国家利益;在涉及我们核心利益时,要及时态度鲜明地表态;同时赋予外交传统新内涵,影响游戏规则的变化。中国应以国际利益为战略圆心,以国家能力为准绳,更主动并切实有效地捍卫自身利益。
金灿荣(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中国已经被国际形势推到了世界舞台的中心,这就是新格局,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中国面临的内外新现实、新挑战和新问题。
中国面临的内部新现实是,中国的发展势头在大国中最好,但矛盾也很突出,而且矛盾走向不明确,这种双重特性是认识中国现实的关键。中国面临的外部新现实则是外部世界非常不确定,欧美国家既不会完全衰落,也不会完全恢复;新兴大国感觉虽好,但还很脆弱。
中国面临着五大新挑战: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形势的“自变量”,但很多时候中国的反应还很滞后;“中国责任论”的压力越来越大;国外对中国存在着战略疑虑,担心中国的发展;中国的海外利益保护成为难题;中国被动地卷入到国际热点问题之中。
中国需解决三个重点问题:一是尽管内部协调越来越困难,但依然要解决;二是如何稳定中美关系仍是未来中国外交最主要的任务;三是要明确中等国家,如土耳其、加拿大等在中国外交中的战略定位。
朱威烈(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所长):中国外交新格局主要体现在以下4点:1.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正处于第二个转型的关口,中国的利益越来越广泛,已经形成了全球利益,这就需要超越经济外交,确立“维护我战略利益”的指导思想。2.中国外交不能再被动应对,而要主动筹划、主动经营,从大外交着手。3.中国外交正处在行为体多元,地方外交、公共外交不断兴起的新阶段,需要统筹考虑。4.充分发挥智库的作用,加强智库同外部世界的直接交流,以掌握第一手资料,更准确、更清晰地认识外部世界。
出招、解惑、指路——中国智库建设正当其时
魏建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秘书长):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特别是全球化经济体系已把国界打破,形成“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新格局,许多新问题需要智库去研究解决。中央也提出了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多元化的要求,对智库越来越重视。因此,现在是中国智库发展和出力的大好时机。但现实却是中国智库虽多,但能名副其实发挥作用的不多,能被世界认可的不多,关键的原因在于我们如何来定位智库。
结合中国的实情,我认为智库应该定位为“出招、解惑、指路”。“出招”就是出高招、出绝招,给决策层提供多项选择方案。“解惑”在当前更重要,智库不仅要做国外工作,消除外国政界人士及公众对中国的误解,还要给国内群众与有关单位详解中国国内的重大决策。“指路”就是说智库要为中国的发展、改革和企业出谋划策。
曲星(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中国外交现在的确面临着新问题,需要智库提出对策。我把智库定位为四个方面:一是研究基地,不仅要通过内部途径向政府部门输送成果,还要使外界对自己的学术成果有所认可,研究上要“内外并重”。二是外交智库,通过各种渠道直接为中国外交服务。三是二轨平台,利用出访和对外交流多听各方解释,了解诸多不同情况,充分发挥二轨外交作用。四是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及时和主动接受外国和中国媒体的采访,对国内外民众答疑解惑。
智库研究人员则应具有三种能力:一是学术能力,要能写学术文章。二是政策研究报告的撰写能力,撰写的报告要分析透彻,观点鲜明,言简意赅,令人印象深刻。三是掌握媒体语言的能力,必须会用媒体语言撰写文章,吸引和引导读者。
黄平(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所长):中国智库建设应该“小而精”,不能“大而全”,靠规模取胜。中国现有智库已经不少,关键是要把各个智库“做精”,形成自己的特色,同时要加强智库间的网络建设,避免重复研究。中国外交要提高“大协调”的能力,中国智库之间也要搞好“小协调”。
中国的智库还要有中国特色。智库的优势在于没有部门利益,比较客观,但缺点在于提出可操作性建议的能力还比较弱。因此,中国智库要扬长避短,依托自己的学术积累和优势去做长期研究而非短期“接招”,同时在具体研究方法上要有所突出和有所创新,增加主动性。
中国现在所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在“言”和“行”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落差,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表现卓越,但却往往表述不出来。这就需要提升中国智库和国际对话的能力,能够把自己的行动转化成科学语言和外交语言,并通过学者宣讲出去,就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也会提升中国的软实力。中国的智库还应加强对当前时代和中国定位的研究,为国家提出更多的战略选择。
运筹、运作、运算——中国智库要出战略思想
张沱生(中国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目前形势的发展对中国的智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国智库必须承担更大责任,作出更大的贡献。中国智库需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影响和辅助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构建平台,发挥桥梁作用,积极开展内外交流;引导和反映公众舆论。
中国的智库需要加强自身建设,既要有共性,又要有特色。战略研究是所有智库都要重视的,基础研究和对策研究则可以根据智库不同特点而有不同的侧重,同时还要加强对新兴领域的研究。中国智库要加强人才建设,人才建设要多类而不是单一,既要有自己的战略专家和通才,又要有各领域的专才。中国智库建设还要在制度和研究方法上不断创新,在发展路径上走官、产、学相结合的道路。
姜海山(上海浦东干部学院副院长):现在中国发展越来越需要智库的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就是强调要发挥智库的作用。智库就承担着收集整理信息、设计方案、提供决策依据、评估政策的作用。智库实际上是连接智力和政府的桥梁纽带。
中国智库未来发展应形成干部培训和智库研究联动的新格局。首先,要让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智库“聚智参谋、辅政参谋”工作的作用,多了解、多用智库;让干部认识到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中国现在重大决策的要求和风险越来越大,亟需智库的智力支持。其次,要通过智库工作让领导干部拓展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第三,推动干部教育和智库双边培训和研究合作,这既能培养和教育干部,又能为智库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由此达到合作共赢。第四,智库要善于造势借力,主动出击,了解领导干部所思所想,推出适销对路产品。第五,搭建智库和领导干部对话平台,充分发挥桥梁作用。
杨洁勉(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中国外交新格局可以总结成六个字:“新运筹、新运作”。“新运筹”是指中国外交过去是比较被动地应对,现在则是要主动博弈,主动地思考问题;中国过去的外交政策是“应对”其他大国,但现在中国自身已经成为大国。“新运作”是指在中国外交中,低级别外交的内容越来越多;中国外交正从我们比较擅长的双边外交向多边、全球性外交转变,首脑外交也特别活跃。
除了“运筹、运作”之外,中国外交还要“运算”,这就需要发挥智库的作用,智库要想在前面,多出战略思想。现在中国领导人越来越重视智库的发展,这正是中国智库发展的大好时机。中国智库从学习模仿开始,现在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相对完备的体系,组织建设也有很大发展,作用也越来越大。但总体而言,中国智库的相应准备还不够充分,在知识结构和研究方法方面还有差距,远远无法满足现实需求,需要加大建设力度。
(钟舒民整理)
文献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