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其成果
- 赵隆
- 研究员
- 俄罗斯中亚研究中心
- 全球治理研究所 所长助理
- [email protected]
-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日本海洋战略的内涵与推进体制 — — 兼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化的深层原因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 中国和平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新旧困难
- 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智力支撑
- 中国外交新思路 新实践 新理论
- 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中国外交:今年成绩超出预期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中国外交与和平发展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国家民族”建构研究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欧盟社会政策研究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老挝与“一带一路”》
- 《非洲世纪的到来?:非洲自主权与中非合作研究》
- 《国际体系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 上海服务中拉合作的现状与趋势——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与上海角色
- 上海服务东盟地区“一带一路”建设 逆势成长与新挑战
- 上海服务“一带一路”经典案例2021
- 中美关系正常化历史上的四次关键战略协作的启示
- 竞争但不失控:共建中美网络安全新议程
- 美国区域经济合作倡议的内涵、反响及前景
- 更多错失良机的悲剧:新冠疫情中的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的人力和经济损失
- 错失良机的悲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力成本和经济损失
- Working Together with One Heart: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in the Coronavirus Crisis
- 全球协作抗击新冠病毒:作用、经验与启示
赵隆:美俄元首通话释放矛盾信号
赵隆
2021-04-15
美俄总统13日通话,双方不但讨论了双边关系和一系列国际问题,拜登还提出致力于实现美俄关系正常化,提议未来在第三国举行元首峰会,这引发了外界对美寻求对俄外交突破、美俄关系出现“破冰”迹象的猜测。
不可否认,美俄确实存在“相互对表”的需求。一方面,随着乌克兰东部地区局势恶化,乌国内鹰派一度希望拉美欧入局,顺势搭上加入北约的直通车。但这种战略“冲动”遭到俄方强势吓阻。在美国务卿布林肯对俄发出强硬警告后,拜登期待在元首层面得到普京的“和平解决危机”承诺。如果美俄元首就此达成政治默契,乌克兰局势或在短期内得以缓和。
另一方面,拜登筹划的气候变化峰会即将举行,但尚未得到中俄任何一方领导人出席的正式确认。因此,拜登在派出气候问题特使克里访华的同时,也希望同步敲定普京的参会事宜,借机重树美国在应对气变问题上的“全球领袖”形象。美国在重返伊核协议、撤军阿富汗等重要进程中也急需与俄进行战略层面的先期沟通,避免俄成为美相关议程的“麻烦制造者”。事实上,美俄双方都有“不得不谈”的理由,俄也想就乌东局势、纳瓦利内事件等议题对美划清红线,避免因华盛顿战略误判陷入更为直接的冲突。
然而,双方从对抗中脱困的动力依旧不足。虽然拜登在通话中提出,希望建立“符合美国利益”的稳定和可预测的美俄互动机制,但在俄最关心的“放松制裁”上并未松口。不仅如此,美还针对俄“干预选举”紧锣密鼓拟定新一轮制裁,甚至不排除重启“通俄门”调查的2.0版本。拜登看似降低对抗调门的表态,似乎更多是缓和此前与普京“隔空骂战”造成的尴尬氛围,属于技术性手段而非战略调整。更何况,拜登仍需利用“俄罗斯威胁”来凝聚跨大西洋共识,限制欧洲“战略自主”意识的增强。对俄而言,在美情报部门发布报告指责俄干预大选、间接煽动俄国内游行并给普京扣上“杀手”帽子后,“反美”情绪一时难消。在负面氛围叠加的影响下,两国领导人很难在任何核心问题上主动妥协退让。
可以预料,美俄元首通话甚至会晤的溢出效应有限。拜登上台后,俄政界和战略界曾多次间接表露缓和双边关系、延续特朗普时期建立的元首对话机制的意愿,但同时又对拜登的敌视介怀。俄不仅期待俄美关系的“稳定和可预测”,也更强调平等与美对话和互动,这恰好是拜登政府不愿且不能给予的。另外,如果拜登在可能的元首峰会前针对乌克兰局势、俄干预选举、纳瓦利内事件等再度对俄下手,那必将进一步打破美俄的脆弱“共识”。
“谈好过不谈,见好过不见”向来是化解大国矛盾与分歧的重要原则之一。但放在当前美俄关系的语境下,“谈成什么”显然更为关键。在美推行对俄“极限遏制 有限合作”的政策背景下,军控与全球战略稳定、气候变化等议题的战略价值略显成色不足,双方在核心问题上仍处于相互探底划线的状态,对获得先期成果的期待极低。寄希望于一次元首通话或峰会就找到美俄关系的“重启键”,恐怕过于乐观。
原文链接
不可否认,美俄确实存在“相互对表”的需求。一方面,随着乌克兰东部地区局势恶化,乌国内鹰派一度希望拉美欧入局,顺势搭上加入北约的直通车。但这种战略“冲动”遭到俄方强势吓阻。在美国务卿布林肯对俄发出强硬警告后,拜登期待在元首层面得到普京的“和平解决危机”承诺。如果美俄元首就此达成政治默契,乌克兰局势或在短期内得以缓和。
另一方面,拜登筹划的气候变化峰会即将举行,但尚未得到中俄任何一方领导人出席的正式确认。因此,拜登在派出气候问题特使克里访华的同时,也希望同步敲定普京的参会事宜,借机重树美国在应对气变问题上的“全球领袖”形象。美国在重返伊核协议、撤军阿富汗等重要进程中也急需与俄进行战略层面的先期沟通,避免俄成为美相关议程的“麻烦制造者”。事实上,美俄双方都有“不得不谈”的理由,俄也想就乌东局势、纳瓦利内事件等议题对美划清红线,避免因华盛顿战略误判陷入更为直接的冲突。
然而,双方从对抗中脱困的动力依旧不足。虽然拜登在通话中提出,希望建立“符合美国利益”的稳定和可预测的美俄互动机制,但在俄最关心的“放松制裁”上并未松口。不仅如此,美还针对俄“干预选举”紧锣密鼓拟定新一轮制裁,甚至不排除重启“通俄门”调查的2.0版本。拜登看似降低对抗调门的表态,似乎更多是缓和此前与普京“隔空骂战”造成的尴尬氛围,属于技术性手段而非战略调整。更何况,拜登仍需利用“俄罗斯威胁”来凝聚跨大西洋共识,限制欧洲“战略自主”意识的增强。对俄而言,在美情报部门发布报告指责俄干预大选、间接煽动俄国内游行并给普京扣上“杀手”帽子后,“反美”情绪一时难消。在负面氛围叠加的影响下,两国领导人很难在任何核心问题上主动妥协退让。
可以预料,美俄元首通话甚至会晤的溢出效应有限。拜登上台后,俄政界和战略界曾多次间接表露缓和双边关系、延续特朗普时期建立的元首对话机制的意愿,但同时又对拜登的敌视介怀。俄不仅期待俄美关系的“稳定和可预测”,也更强调平等与美对话和互动,这恰好是拜登政府不愿且不能给予的。另外,如果拜登在可能的元首峰会前针对乌克兰局势、俄干预选举、纳瓦利内事件等再度对俄下手,那必将进一步打破美俄的脆弱“共识”。
“谈好过不谈,见好过不见”向来是化解大国矛盾与分歧的重要原则之一。但放在当前美俄关系的语境下,“谈成什么”显然更为关键。在美推行对俄“极限遏制 有限合作”的政策背景下,军控与全球战略稳定、气候变化等议题的战略价值略显成色不足,双方在核心问题上仍处于相互探底划线的状态,对获得先期成果的期待极低。寄希望于一次元首通话或峰会就找到美俄关系的“重启键”,恐怕过于乐观。
原文链接
文献来源:环球时报,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