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为北极治理作出中国贡献——写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发表之际
杨剑 2018-01-29

  1月26日,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通过白皮书的发表,中国政府向世界表明了积极参与北极治理、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立场、政策和责任。相信这份政策文件有助于增进中国与北极国家以及北极事务的其他利益相关方的相互理解,也有助于中国民众,特别是中国年轻一代了解北极变化的状况,提升中国民众和企业保护地球家园的意识。同时,作为一份阐明中国政府涉北极事务立场、目标和原则的文件,它一定能有效协调和指导中国不同的政府部门、不同的机构以及不同的行业在北极的行动。

  白皮书发表的时间正好是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演讲发表一周年。2017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指出,地球是人类唯一赖以生存的家园,珍爱和呵护地球是人类的唯一选择。他提出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引导,把深海、极地、外空、互联网等领域打造成各方合作的新疆域,并提出了新疆域治理的“和平、主权、普惠、共治”四原则。习近平主席还呼吁各方要共同推动《巴黎协定》实施,不能让这一成果付诸东流;承诺中国将继续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百分之百承担自己的义务。习近平主席的这些治理思想在《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反映和落实。

遥远的北极与中国利益攸关

  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北极就是在遥远的地球之巅的、一个被冰雪覆盖的区域,是北极熊的家园。北极之所以在过去数十年内又重新回到国际社会的视野之中,是因为气候变化。在全球气候快速变化的背景下,冰川融化、物种濒危、海水酸化、大气洋流异动,使全球各国处于一个自然灾害频发、发展受限的时期。中国是一个土地广阔的北半球大国,气候变化受北极气候系统影响非常大。北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系统与中国生态系统的运转紧密关联,关系到中国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农业生产安全,北极的环境变化可能给中国的气候系统和生态安全带来负面的影响。

  围绕着北极的全球治理存在三大关系:一是人类对北极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北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二是人类活动在北极的增加和治理机制相对滞后的关系;三是北极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之间的关系。从《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可以看出,中国政府在妥善处理这三大关系方面是积极作为的。

  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和其他资源,气候变暖使得这些资源的开采条件大为改善。北极航道开通将促进环北极经济圈的整体增长,全球贸易和航运格局将发生重大改变。北极经济机会增大,但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缺口巨大,对中国市场、资金和技术有重大需求。生活在北极地区的居民也在为北极地区实现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消弭数字鸿沟而努力。这就为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提供了合作发展的机遇。中国政府倡导多方合作共商共建北极“冰上丝绸之路”,并将经济合作的重点放在北极航道和能源合作开发的前瞻性投资上,着力为北极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化建设贡献力量,重视绿色开发技术的利用,实现开发和保护的平衡。

  国际上有一些担心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报道。应当说,这种声音大部分是出于对中国巨大经济体量的担心,对环境保护严峻性的忧虑,以及对中国的不了解。只有极少部分人是在秉持冷战思维,故意误导民众。在白皮书中,中国政府明确表示:将坚持依法规范、管理和监督中国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北极活动,努力确保相关活动符合国际法并尊重有关国家在环境保护、资源养护和可持续利用方面的国内法,切实加强中国北极对外政策和事务的统筹协调。这可以理解为中国政府对上述担心的回应,也是庄严的承诺。

从北极科考到北极政策成型

  北极治理是全球治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点要解决北极环境与全球自然和社会系统的相互支撑,实现发展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性。由于北极环境严酷,荒远无助,人类在那里的科学考察受到技术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人类关于北极“人类与自然”系统变化的知识积累和规律认识还十分有限,还不足以支撑可持续的北极治理。中国在北极地区开展了八次科学考察,围绕气候变化与环境保护,开展了冰雪、水文、气象、海冰、生物、生态、地球物理等多领域研究。中国科学家已经成为“从知识到行动”北极全球科学合作的主力军,为北极治理的知识积累和制度完善作出了中国贡献。正是由于这些贡献,2013年,包括美国、俄罗斯、加拿大以及北欧五国的北极理事会批准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的正式观察员。

  除了参与北极理事会等区域层面的国际合作外,中国作为联合国等全球性机构的重要成员国,在一些政府间国际组织和专业性国际组织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北极治理提供了全球合作的大环境。北极的问题发生在北极,却具有全球影响,例如北极冰盖融化,会造成海平面的整体上升。而全球其他地方的环境保护和动植物保护行为,也会促进北极的治理。中国积极推动各国参加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的落实,促进气候变化问题的全面解决。中国建设性地参与国际海事组织活动,与相关各方共同推动“极地水域船舶航行准则”的制定,积极履行保障海上航行安全、防止船舶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等国际责任,寻求全球协调一致的海运温室气体减排解决方案。

  白皮书提出了中国参与北极事务的几个重要原则,即“尊重、合作、共赢、可持续”的原则,在极地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的基础上,倡导北极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扩展国际合作,实现共赢。中国尊重涉北极的国际法律框架和主要治理体系,尊重北极国家在北极的主权和主权权利,同时也希望北极国家能尊重非北极国家依照国际法享有的各项权利。我们尊重北极原住民的关切。中国政府确认将通过平等互利的国际合作,共同认识北极、发展北极、保护北极,承担国际责任,实现互利共赢。《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体现了中国政府在处理北极事务时,协调统一北极国家对中国的期待、其他非北极国家对中国的期待和我国的政策目标,推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提高北极治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与国际社会一起寻找发展利益的交汇点、创造利益的共享面。

  为应对全球性挑战,中国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全球治理理念。治理的核心思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治理的具体路径和目标包括:(1)在互信、平等、协作的基础上追求和平和共同安全。(2)以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3)同有关国家共同维护海洋的安全稳定和经济生态平衡。(4)以平衡、绿色、可持续为理念,建设全球资源-环境的治理生态。(5)主动承担国家减排温室气体责任,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全球目标的实现。

  白皮书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北极政策的正式成型。它反映出当今中国在参与北极的国际治理中,努力体现“人类共同利益”和“人类共同关切”,希望北极治理秩序朝着更加合理、公平的方向调整,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反对任何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开发。白皮书体现了一个全球大国对极地和平和环境的责任,对国际条约的遵守,对国际义务的履行。

  未来,中国将在和平共处原则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指引下,发挥中国的外交、经济、技术和市场容量的优势,在维护北极地区安全、绿色利用北极资源、平衡北极域内外国家利益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全球治理平台中,中国正以一个国际极地事业的参与者、贡献者的身份,为北极的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自己的贡献。加强与相关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的合作,为人类和平和永续发展携手共进。




文献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