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时艰还是常态?
徐聪 2017-12-01

        德国自民党宣布退出新政府组阁,社民党释放合作意愿,柏林的这次组阁考验显示,选前德国虽然看似平静至乏味,但柏林的政治氛围和政党间关系正酝酿着改变。

        今年大选中,小型政党的政治地位得以突显,德国政治光谱重新调整,共有七个政党进入议会,成立仅四年的另择党利用右翼真空,吸引了反建制派、反自由化、反欧盟、反对一切被视为常态的选民,在本次大选中成功跻身议会第三大党。自民党在经历低潮之后也重新进入议会。多元化时代,民众社会利益诉求日趋多元化,选民对各种声音特别是极端声音的接受度在上升,这赋予了小型政党在分议题上强大的引导能力。小型政党的崛起,分走了传统大党的票源,对大党造成了弱化效应,导致了政治碎片化。大党在议会的席位被摊薄,自然会导致在组阁谈判中的话语权下降。而且大党代表性降低,社会凝聚力下降,重新选举也未必一定降低组阁的难度。一些德国政治评论家认为,在政府成立前,应该通过激烈的谈判将路线定下来,而不是将政府班子搭起来后再进行路线斗争。惊心动魄的组阁考验有可能降低未来新政府的运作难度,为日后议会多数派的形成打好基础。

        社会舆论对极化声音的偏爱正在改变德国国内政治的既有路径。各小型政党抓牢了各自分化的民众兴趣点,分流了选票,组阁博弈方增加,要想形成一个稳定的德国声音需要更多的努力。历经多位总统更迭之后,历史将施泰因迈尔这位割肾救妻的成熟政治家推到了舞台中央。在他的积极斡旋下,中左和中右计划联合,以形成稳定的中间势力,对抗极化倾向。社民党一度坚持不再组建大联盟,国家利益让其再次思考自己的选择。而且社民党面临的更困难问题是,在现实的环境中,所坚持的政策导向和行为方式是否已不再能带来所期望的选票值。

        偏爱极化的社会舆论体系也正在改变政党间关系。自民党曾经是联盟党的首选执政伙伴,但在经历了议会外低谷过后,自民党深刻认识到维持自身认同的重要性,因而选择了尽可能忠诚于竞选宣言,宣布退出与联盟党的组阁谈判。从国家利益大局出发,联盟党和社民党计划重新联手。联盟党和社民党作为德国政坛领头羊,一直是最强劲的竞争对手。但政治生态在慢慢变化,曾经的竞争对手也许要变为相助的伙伴,真正的对手不再贴着特定的政党标签,而是变为阻碍形成一个统一、正确德国声音的势力。这样,社民党不再以对立党派、而需要以合作党派的身份重新塑造本党特质。

        传统的德国政治生态结构是在微调还是在转向?现在的组阁考验是时艰还是未来常态?形成的解决方案是否会对未来形成示范效应?对选民忠诚与为国家尽责是否矛盾?政党间博弈不能成为国家的负担,政党间妥协带来国家行动力。德国乏味的稳定中饱含了责任、思考与改变。最终,时间也许也会让小型政党的领导者开始思考,为国家妥协,究竟是大党间的责任还是所有党派的共同责任。毕竟,国是大家的国。


文献来源: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