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日本海洋战略的内涵与推进体制 — — 兼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化的深层原因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 中国和平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新旧困难
- 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智力支撑
- 中国外交新思路 新实践 新理论
- 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中国外交:今年成绩超出预期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中国外交与和平发展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国家民族”建构研究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欧盟社会政策研究
- 《老挝与“一带一路”》
- 《非洲世纪的到来?:非洲自主权与中非合作研究》
- 《国际体系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 上海服务中拉合作的现状与趋势——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与上海角色
- 上海服务“一带一路”经典案例2021
- 上海服务东盟地区“一带一路”建设 逆势成长与新挑战
- 中美关系正常化历史上的四次关键战略协作的启示
- 竞争但不失控:共建中美网络安全新议程
- 美国区域经济合作倡议的内涵、反响及前景
- 更多错失良机的悲剧:新冠疫情中的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的人力和经济损失
- 错失良机的悲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力成本和经济损失
- Working Together with One Heart: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in the Coronavirus Crisis
- 全球协作抗击新冠病毒:作用、经验与启示
一、两岸在涉外领域合作的新思想、新成绩和新经验
两岸关系在经历了将近20年的艰难曲折之后,2008年进入了实践和平发展的新时期,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开启了战略机遇期。在对外事务中,两岸领导人都提出了新的思想和主张。马英九于2006年、2007年提出了“活路外交”(modus vivendi)模式,即“Engagement”(交往)、“Economy”(经济)、“Elasticity”(弹性)、“Equality”(平等)。他在2008年的就职演说中首次提到“和解休兵”,后来台对外关系主管部门负责人欧鸿炼进一步解释为“两岸休兵,外交共荣”。其目的是拓展与相关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实质关系,主要是与美国、日本、东南亚和欧洲的关系。其途径为:首先以改善两岸关系为突破口,寻求打破两岸在国际上争斗的局面。其次把两岸关系改善的成果或经验,延伸到外交领域,在国际场合创造双赢。再次以不破坏两岸关系为前提追求台湾的对外活动空间。最后以台湾获得国际空间来进一步缓和两岸关系。
胡锦涛在2008年12月31日的重要讲话中,也提出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在对外事务中的合作思路,主要有:首先通过建立更加密切的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探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同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相衔接的可行途径。其次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具体包括维护台湾同胞在国外的正当权益,驻外使领馆加强与台湾同胞的联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了解台湾同胞对参与国际活动的感受,重视与之相关的问题。避免不必要的内耗。视需要进一步协商台湾同外国开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往来。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通过两岸务实协商安排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最后,国家完全统一是中国内部事务,不受外国势力干涉。
正是在两岸和平发展的新思路下,过去4年台湾国际空间的扩大有了相当的成果。台湾前副领导人、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出席APEC会议,提升了参与层级。而且每次APEC会议,两岸都举行“胡连会”,显示了两岸在国际上的合作。2009年台湾以“中华台北”名义成为世界卫生大会的观察员。台湾于2009年分别在高雄和台北举办了世界运动会和夏季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2008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采认通过台湾地区加入“政府采购协定”,同年成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贸易资讯暨合作机构”赞助会员,2009年底,成为联合国特别资讯机构之一的“国际检察官协会”成员。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上,台湾有三个馆参加了展览,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台湾正与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协商签订自由贸易协定。
尽管两岸和平发展仅有4年的时间,然而在台湾扩大国际空间和两岸共用一个中国主权进行对外合作方面,仍然取得了长足进步。总结经验和教训,对于进一步推动理论发展和实践行动,具有启示意义。本人提出以下总结。
第一,两岸的领导、智库和精英在一个中国的原则问题上达到基本共识。马英九不仅承认“九二共识”,而且否定了“两国论”,否定了两岸之间是“国与国”的关系。他说:“我们基本上认为双方的关系应该不是两个中国,而是在海峡两岸的双方处于一种特别的关系。……但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这点非常重要,所以也不能取得任何一个外国,包括墨西哥在内的双重承认,我们一定是保持和平与繁荣的关系,同时让双方在国际社会都有尊严,这是我们的目标。” 他也谈到了两岸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两个地区的关系。在台湾有人鼓吹,主权来自人民,既然台湾人民有了民主选举,自然享有主权,是混淆视听的谬论。人民虽然是主权的法理来源,但人民不具有主权,也就没有主权的国际空间,只有国家才有主权,这点连某些主张“台独”的人也不得不承认。
第二,只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两岸在国际空间问题上达到共识或默契,台湾的活动余地才会更加广阔,实质性参与才能更加顺利。台湾当局和精英都承认,在过去4年台湾国际空间的扩大,与大陆展现善意和两岸配合默契分不开。双方把两岸关系放于对外关系的位阶之上,因为除此无法共用主权的国际空间。胡锦涛曾说:“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其中深意并非只强调了两岸人民的血缘、历史和文化的联系,而且包含现实意义和两岸在国际上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三,两岸在涉及共用主权的国际空间问题上,表现出务实性,灵活性,共同协商,平等尊重,取得了成果。两岸官方在涉及这一敏感问题时,磋商仍有难度。然而通过务实而灵活的处理,最大程度地求同存异,较圆满地化解了分歧。例如,在台湾被世界卫生大会邀请参加时,双方都作出妥协。台湾以“中华台北”名义获得“观察员”身份,大陆则默认叶金川以“卫生署部长”头衔出席。会议期间,大陆卫生部长陈竺与叶金川也有良好互动。
第四,两岸与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取得良性互动。尽管两岸关系是中国人的事务,不容外来势力干预,但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必须与国际形成良性互动,在国际空间问题上更要与各国和国际组织协商合作。前4年的良性互动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其间也有许多做法可以为今后借鉴。
二、“九二共识”必须进一步升华
当然,两岸共用中国主权国际空间的余地还很大。展望未来,今后4年更值得期待。从大陆方面看,“胡六点”中提到的两岸在涉外事务方面的协商基本上还未及开展,许多议题还仅有一些案例,需要更多的实践。大陆政府和人民最担心的是在国际上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事实或印象。从台湾方面来看,民众一方面对于扩大国际空间的期待殷切,所涉及的方面广泛,对于现实的进展还不满意;另一方面又担心和惧怕两岸之间的政治对话。在此氛围下台湾当局举步维艰,不敢与大陆商谈政治议题,而国际空间问题恰恰是最严肃的政治问题。
为了解决面临的困境,两岸必须在“一个中国”理论的创新上下功夫,使目前两岸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九二共识”充实升华,以适应剧变的国际局势和易变的两岸关系。台湾学者杨开煌写道,“……以往简单地要求北京承认中华民国,这不仅是北京当局无法承诺,在本质上也违反了台北所谓的宪法架构下‘互不承认,互不否认’的原则,因此为了充实‘九二共识’的精神,并使之具有政治的可操作性,启动这一研究是具有急迫感的。” 看来两岸学者都感到要充实升华“九二共识”,这一任务已迫在眉睫。在最近的选举中,“九二共识”在台湾从被污名化到除污名化,成为台湾的主流共识。尽管还有不少台湾人并不确切了解“九二共识”,但知道要继续发展两岸关系,必须以“九二共识”为基础。这为提升“九二共识”提供了更广泛的民意支持。
本人认为,“九二共识”的充实升华可以向以下方面努力,才能使“一个中国”理论与时俱进,更能指导实践。
第一,“九二共识”的表述和认识应走向“两岸一中”。当年海基会、海协会香港会谈主要是解决双方在一个中国原则上认知的分歧,分歧的核心是谁代表中国。台湾海基会提出的第3种口头表述方案为:“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对一个中国的涵义,认知各有不同。惟鉴于两岸民间交流日益频繁,为保障两岸人民权益,对于文书查证,应加以妥善解决。”大陆海协会于1992年1月16日致函海基会作出了回应,指出它“明确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并通知海基会自己的表述:“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 这就是“九二共识”的具体内容。双方求一亇中国之同,存一个中国政治涵义之异。
“九二共识”包含三个基本要素,一,两岸应共同努力谋求统一;二,双方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三,但对一个中国涵义认知不同,因此在两岸事务性谈判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含义。但在李登辉和陈水扁的干扰下,台湾出现根本否定“九二共识”的社会氛围。过去4年两岸尽管将“九二共识”作为和平发展、建立互信的政治基础,但仍未能完全回归“九二共识”的本意,三项要素被简化为两项:“一个中国,各自表述”,最后只剩下“各自表述”即“中华民国”一项。这使大陆产生疑虑,台湾是否仍在搞“两国论”。如果说,目前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期,和平统一的任务尚未提上议事日程,至少应当强调后两个要素,不回避“一个中国”的原则。“九二共识”至少应上升为“两岸一中”。当年谢长廷提出过“宪法一中”,连陈水扁都觉得没有理由反对,今天马英九强调,从“宪法”角度坚持一中原则,应当不成问题。当然,两岸各有自己的“宪法”,但在坚持一中原则上是一致的,否认或反对一中原则都属违宪行为。
第二,“九二共识”包括共用中国主权的国际空间的意义,应当进行新的铨释。两岸官方与民间都应努力,共同研究如何共用一个中国主权的国际空间,如何使台湾的国际空间逐渐扩大。双方要充分协商,不造成意外。过去在解释“九二共识”时,未能包括其涉及对外事务的意义,有所欠缺。经过实践,已经可以更加前瞻地从理论上提升“九二共识”的对外应用,从而使未来扩大台湾国际空间更加行稳致远。在这个意义上,两岸关系的位阶高于对外关系,两岸人民是命运共同体,理所当然地包括两岸协商作出安排的内容。
第三,两岸应当建立新的平等协商机制,灵活、务实地处理实际问题。双方官方可以授意或授权,在两会机制下增设新的功能性的对话小组,或者另建新的机制。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必须承认,新的机制是两岸政治对话的一部分,而且是政治对话的重要内容。显然,既想获得政治成果,又想回避政治对话,将会失去时间和机会,使问题解决得更慢更难,非两岸人民所愿。当然,在具体做法上,也可以由二轨走向一轨半,或者探讨其他途径。
三、扩大台湾国际空间的前景
在提升“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台湾国际空间的扩大在质量上的提升可能有以下方面。首先,两岸在对外关系中可从避免内耗向增强合作、共享资源发展。这对于台湾人民尤其有利,因为大陆的邦交国多,台湾的“邦交国”少。现在当遇到意外事故时,两岸已在护侨、撤侨方面有所合作,但仅限于涉及基本安全和人权事项,双方官方人员的接触仍有很多顾虑。将来更好地帮助两岸人民与驻在国进行正常的交往。两岸达成的ECFA和进一步的经济协议,会帮助两岸企业到海外拓展。这些企业与外国开展贸易、投资等活动时,两岸驻外机构可联手帮助了解环境,开拓机会,保护权益等。两岸可以共同向驻在国举办中华文化和文物的展览,影视和舞台演出,体育赛事等等。对于两岸在外国的留学生、旅游者和各种社会文化交流的人员,两岸驻外机构也可以共同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服务。
其次,两岸经济共同发展与亚太区域经济合作机制相衔接的可能性增强,可选择的途径增多。在亚太地区合作机制中,中国大陆均为不可缺少的成员,中国大陆可与台湾协商之后,再与其他国际成员商议,为台湾做出特殊的安排。在某些机制中,台湾可以先派出低阶官员,以适当的名义参与具体的功能性事务的讨论,获得实质性的成果。大陆和台湾也可以合作倡导新的地区合作机制。台湾对于“被矮化”、“被统战”的担忧逐渐减少,大陆对于“法理台独”和“隐性台独”的焦虑也逐渐减弱,两岸关系与地区合作可以达到相辅相成的良好状态。
再次,尽管在中国和平统一之前,台湾仍无法回到联合国,但是大陆可加强与台湾的对话协商,有序渐进地帮助台湾参加国际政府间组织。这些国际组织应是功能性的,关乎台湾实际利益和民生需要,台湾也必须以合适的身份名称加入,成为观察员或准会员。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断累积经验,台湾在国际上的参与感、存在感和能见度都会大大提高。
最后,两岸在对外事务中的合作还可以探索新的领域、项目和方式。在举办运动会、世博会等重大活动时,双方已经解放思想,务实安排,谱写了友好合作的新曲。迄今为止,大部分涉外活动,还是一方申办,另一方参与的,将来两岸应当共同申办体育、文化、教育、社会等活动,创造两岸民众新的集体记忆。两岸可以共同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例如妈祖信仰、佛教禅宗文化、道教文化等等,还有提线木偶、皮影戏、清音雅乐等等。两岸可以共同举办国际讨论会、座谈会、交流活动、表彰活动,如对外援助经验交流、援外医疗服务表彰、国际青年夏令营等等。这不仅不会“矮化”任何一方,还将创造双赢多赢的新局面。
当然,只有两岸关系真正进入和平统一时期,才能完全解决中国的国际空间问题,台湾人民才能真正享有中国人的尊严。目前两岸官方与民间应当继续推动关系向积极方面发展,坚决与“台独”作斗争,防止和应对国际消极力量的干扰,最大程度地帮助两岸民众加入到两岸和国际合作中来,去争取更加光明的未来。
文献来源:中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