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突破美国对华防火墙的后门
2012-07-16
  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上周进行了她第一次、也可能是最后一次“环中国”旅行:她于8日到日本东京出席阿富汗问题国际会议,9日访问蒙古,10日访问越南,11日访问老挝,11日至13日访问柬埔寨并出席东盟地区论坛系列会议。对这一旅行的看法,警惕者和呼吁防范者居多。笔者却认为可略微放松一些,节约并集中精力用于发展和壮大自身。
  进入21世纪后,美国迅速发现其冷战后短暂的“单极时刻”正在消逝。首先是恐怖主义势力发动了“9·11”恐怖主义袭击;紧接着是美国经济出了大问题,新兴国家正在群体性崛起。很大程度上,从2001年至今,美国经历了梦魇式的“失去的十年”;更为可怕的是,这一趋势仍在延续,目前还看不到头。美国面临着“帝国”的一个经典问题,即如何管理“帝国的衰落”。
  其实美国人一直都“居安思危”,上世纪70年代的尼克松主义本身便是管理帝国衰落的成功案例,而90年代的克林顿政府某种程度上也可称作是这样的成功案例。所以美国人并不欠缺管理帝国衰落的经验,即未雨绸缪地设定对手并采取相应战略,前两次分别是苏联和中国。这一次,美国人再次运用这一经验,中国也有幸再次成为美国的对手。
  当然,考虑到21世纪头十年的重大变化,美国现行战略的进攻性不那么强。可能有人并不同意这一观点,认为目前美国就是在遏制中国。但作者仍坚持,原因大致有三:首先,目前的全球化和相互依赖以及多重全球性危机,使得中美难以全面对抗,必然是对抗与合作兼而有之;其次,美国接受中国有关两国应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提法并某种程度上的确据此行为,也意味着美国并不试图与中国全面对抗;第三,希拉里此行的重心是促进美国与中国周边国家的经贸关系,从而某种程度上修正了前一时期过度强调军事对抗的态势。因此,美国更多是在针对未来的中国、特别是未来中国的不确定性修筑一道防火墙,而不是进攻性地试图遏制中国,尽管有可能产生那样的效果。
  美国的对华防火墙建设大致有四个层次,或是一个四环的同心圆:最核心的是美国在冷战时期构筑的轴辐同盟体系,即美日、美韩、美澳军事同盟;第二个层次是正在形成过程中的多边安全架构,如美日韩、美日澳、美日澳印安全合作,这一架构在冷战时期是不为美国所允许的;第三个层次是构筑与中国对手的良好关系,依据所谓“对手的对手便是朋友”的逻辑,对象主要包括越南、菲律宾等;第四个层次则是离间中国与传统友好国家的关系,如老挝、缅甸、柬埔寨、蒙古等。
  美国的战略考虑不可谓不前瞻和全面,使得不少中国观察家都感到沮丧和悲观:“如何突破这一包围圈?”似乎成了一道难题。但如果从相对中性的防火墙视角看,答案或许会乐观一些。
  凡是用电脑的人都知道,防火墙永远都是有漏洞或后门的;同时,构筑防火墙的努力永远都比黑客突破防火墙更为耗时耗力。中国有句古话叫“堵不如疏”,中国要突破美国的防火墙也需要以此为出发点。中国无需采取针锋相对的行动,因为那既无必要,也不经济;中国需要做的是,找出并维持美国防火墙上的几个关键性后门即可,甚至都无需花大力气去搞大这些后门。
  这样的后门可至少从三个方向去找。一是与美国目前战略相类似的逻辑,即寻找潜在的“后门国家”,比如越南是不可能完全与美国站在一边的,又如印度借重美国的逻辑与美国借重印度的逻辑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二是从当前中国、美国和中国周边国家的关系模式中寻找,即周边国家往往在经济上依靠中国、在安全上依靠美国,那么仅需维持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经济关系比美国拥有更大的吸引力,美国的防火墙便可能不攻自破;三是从热点问题或危机中寻找美国防火墙的后门,并非所有热点或危机问题都不利于中国,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化危机为机遇。就这三方面而言,中国都拥有高超的技艺,要突破美国防火墙的后门,关键在于突破自身的思维定式。

 

文献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