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其成果
- 毛瑞鹏
- 研究员
- 海洋和极地研究中心
- 全球治理研究所
- [email protected]
- G20与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
- 全球经济治理:新挑战与中国路径
-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接力杭州峰会,续写世界和平发展新篇章
- 中国推动G20发挥全球治理的领导作用
- 成玉麟接受新华社采访,从日本视角评述G20杭州峰会
- 巴西总统可能是最需要G20的人
- 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 共筑人类社会美好未来
- 杭州峰会一大亮点:助推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
- G20让世界看到中国不是“挑战者”而是“建设者”
- 杭州峰会为G20构建新支柱开拓新领域
毛瑞鹏:拜登政府国际秩序观的主要特征
毛瑞鹏
2021-01-28
国际秩序观是指以特定的国际格局为基础,描述对于世界总体运行规则的立场,即世界为达到一种相对稳定、有序的状态,应当采取何种组织方式和治理方式。
在西方话语体系中,二战后美国的外交传统是致力于维护所谓“自由国际秩序”。与特朗普政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拜登政府公开表示要重建国际秩序。那么拜登政府的国际秩序观有何特点?在多大程度上区别于前任政府?
根据拜登竞选期间公布的政策文件、主要外交助手的访谈及文章等资料,拜登政府的国际秩序观可以粗略归纳为四个方面:对美国国际角色的态度;对国际合作的态度;对意识形态的态度;以及对国际组织的态度。
第一,信奉“通过参与进行领导”的理念。延续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秩序是美国历届政府的共识,在手段选择方面则存在差异。拜登继承了特朗普政府所塑造的大国战略竞争的既定判断,认为国际权力转移是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面临的主要挑战。同时,拜登政府不认同特朗普政府的退出政策,主张“参与和领导”。此外,强化西方同盟关系是拜登政府外交政策的突出特点。在竞选期间,拜登明确地将同盟体系作为美国领导世界的基础性力量。
第二,以美国利益为导向的国际合作。与特朗普的零和思维不同,拜登政府具有明显的国际意识。它承认当前的全球性挑战对美国构成威胁,即使超级大国也无法独自应对和独善其身。为此,拜登政府时期美国将恢复在特朗普政府时期受挫的国际合作。然而,拜登政府强调掌控国际规则制定权,尤其主张在多边舞台加大对中国的规制。在经济全球化方面,拜登团队认为以商品和资本自由流动为特征的自由贸易模式已经不再适用,强调较低的劳工标准、环境标准而引发世界范围的产业转移,导致发达国家处于不利境地。
第三,强化意识形态阵营划分。拜登政府认为西方民主制度是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础,同时认为共同价值观是美国同盟体系的重要倚仗。拜登政府期待形成更加协调的西方阵营,应对大国竞争。为此,拜登在竞选期间高调提出主办“全球民主峰会”,西方战略界也鼓动组建由七国集团加澳大利亚、韩国、印度组成“民主十国”。
第四,依然轻视国际组织的作用。拜登就职首日就签署行政命令谋求重新加入应对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及重返世界卫生组织。然而,联合国等普遍性国际组织难以成为美国重构国际秩序的主要渠道。相反地,拜登政府更可能选择采取所谓“志同道合者联盟”的形式,谋求主导地位。拜登政府所推动的国家关系意识形态化以及构建小集团联盟的做法,与开放、包容的多边主义理念形成对立。这将进一步加剧世界的分裂和削弱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有效性。
未来,拜登政府推进重建国际秩序仍将受到多重制约。最为重要的是,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发展中国家对国际秩序的影响日益提升。西方国家、尤其是欧洲的战略自主性也在上升。由美国主导建立小集团,既无法有效应对全球性挑战,还会激起国际社会更强烈的不满。
此外,经过特朗普四年执政,美国的国际声望明显下降。约瑟夫·奈就发文表示,朋友和盟友已经开始不信任美国。美欧裂隙也将削弱拜登政府对外政策的效果。美欧之间在诸如民主干涉、网络安全、科技公司监管、数字服务税等议题上长期存在分歧和矛盾。就国内因素而言,特朗普现象反映出经济全球化、国际领导角色在美国国内遭遇抵制。美国国内政治极化将对拜登政府推进重建国际秩序产生强有力牵制。
文献来源:上海国际战略问题研究会公众号,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