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平成年代:日本企业幻灭年代
陈鸿斌 2019-06-26

  日本的平成年代已为“令和”所取代,如今可以对平成年代的日本盖棺论定了。在30年前进入平成时代之际,日本经济高歌猛进,似乎任何艰难险阻都不在话下。日本企业更是风光无限,其摧枯拉朽般的强大竞争力使其他国家都只能望尘莫及。

  但是,事实验证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中国俗语。这30年来,几乎是日本企业节节败退的30年。在1989年时,全球市值最高的前10名企业中,日本独占其七,NTT笑傲群雄。在前20名中,日本企业也占到14家之多,由此可见其强悍之势。但如今呢?去年的数据是前10名中美国占据八家之多,而且囊括前五名,其余两家分别是腾讯和阿里巴巴,日本企业全部出局(排名最靠前的丰田为第29名)。

  短短的30年,这一反差似乎也太大了。日本经济同友会会长小林喜光对此充满了强烈的幻灭感。在他看来,平成年代毫无疑问就是日本企业败北的年代。

   导致日本经济长期萎靡不振的原因,当然也有少子老龄化的因素,而迟迟无法走出通货紧缩困境,显然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原因无疑是日本企业的实力明显下降,其竞争力大幅度下滑。如果日本企业能持续保持技术领先优势,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日本显然不应该出现如今这样的困境。少子老龄化虽然会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但经济发展应该不会受其困扰。

   通缩问题也同样如此。正因为企业无法不断推出具有创意的新产品,各企业的生产都出现了各种问题,由此导致企业员工的实际收入持续下降。这当然会影响企业员工及其家庭的消费能力,消费无法拉动,经济就无法走出低迷局面。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平成年代日本经济的根本问题,在于企业丧失了活力。问题是经济如此持续低迷,但在日本内阁府的民调中,74.7%的日本国民居然还对现状表示满意,这当然不会使日本政府产生危机感。

   但小林光喜却对这一满意状况极为不满,因为目前日本政府的政策就是在寅吃卯粮,使下一代承受更重的包袱:只要今天过得去,哪管它明天洪水滔天,寸草不生。对此表示满意根本缺乏责任感。

   不仅普通老百姓如此缺乏忧患意识,日本的决策者们也同样是得过且过,他们所关注的只是如何保住自己的地位,在选举中如何获得足够的选票。至于如何通过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来走出眼前的困境,根本就不在他们的议事日程中。因为既然是改革,就会涉及利益再分配,他们才不愿刀刃向内。

   这些年来,包括日产汽车公司和东芝公司等诸多著名日本大企业,都相继曝出各类丑闻,日本国内外对此都已屡见不鲜。日本企业过去长期拥有的光环,正在明显消退。30年前在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前10名中,日本占六家之多,去年已全部出局。在全球半导体行业占有的份额,也从1990年几乎是半壁江山的49%,直线下降至目前的7%。

   过去,全球家电市场几乎是日本一枝独秀,如今在智能手机如此重要的领域,居然不见日本产品的踪影,如此“退潮”似乎也退得太快了。至于在人工智能这一极为重要的新领域,日本的存在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据全球著名的美国创投研究机构CB Insights的数据,2017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企业筹资额,美国占58%,中国为41%,日本还不到中国的0.3%,在这一领域连打酱油的资格也不具备。

   如今各国都在竭尽全力加快数字经济的发展,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自动驾驶和云计算等高科技更上一层楼,但日本却似乎是以不变应万变,仍抱着老唱本在悠闲地哼小曲。移动支付在许多国家早已成为极普遍的现象,日本却还是现金为王,动辄还如此自我安慰:日本的纸币非常干净,而且假钞很少,所以日本国民喜欢使用现金,日本不必跟风发展无现金支付。如此颟顸和不思进取的心态,日本怎么可能走出低迷的困境呢?

   日本国内市场容量有限,从日本经济起飞阶段开始,日本经济就是以出口为主导,通过大规模的出口来推动经济增长。但那不过是日本经济处于巅峰时期的老黄历,如今的日本虽然仍很重视出口,但日本企业的出口比重远非想象的那么大。

   日本目前虽仍保持着第三大经济体的地位,但日本的出口额被第四大经济体的德国甩出很远。近年来日本的出口额都还不到德国的一半,而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比德国高出一截,日本的人口也比德国多出一半,但出口现状却是如此,而且多年来日本的出口止步不前,2017年的出口额居然还低于2007年。消费始终萎靡不振,出口又常年停滞,这样日本经济发展的动力又何在呢?

   早在2007年德国纽伦堡大学就发表了一份报告,通过表格清晰阐述了出口与企业生产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该报告明确指出:产品出口的企业生产力要高于产品内销的企业,而且出口企业的规模一般也大于内销企业。日本全国拥有400万家企业,其中99%是小微企业。2018年日本全国的企业正式员工人数是3480万,平均一家企业不到九人。这样的企业怎么可能具有抗风险能力?不抱团怎么取暖?不做大做强,又怎么在与各国企业竞争中站稳脚跟?这些企业的生存之道,无非就是以法律所允许的最低工资,尽可能让工人多干活,包括招聘妇女和临时工等。在无法招聘本国员工的困境下,这些企业又将目标对准外籍工,而这些接纳外籍工的企业70%都有违法聘人记录。

   据经合组织统计,在1997年至2017年期间,日本的平均小时工资不仅没有增加,反而下降了9%,这在主要发达国家中是独一无二的。这期间英国的平均工资增加了87%,美国达76%,法国和德国分别为56%和55%,韩国则涨了150%。目前日本各地的最低小时工资平均为7.25美元,美国各州基本上都超过11美元,德国也接近10美元。

   日本这样的低工资政策,不仅无法拉动消费,还使得很多青壮年无法成家,因为他们无力养家活口。这样的企业还怎么开发新产品?还奢谈什么创新?

   日本大量小微企业早已成为拖累其经济的绊脚石,但始终未见国内出现壮士断腕、厉行改革的呼声。“失去的十年”转眼成为“失去的二十年”,如今已是“失去的三十年”了,恐怕十年二十年后也不会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的日本企业,今后无疑会继续拖累其整体经济。


文献来源:联合早报,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