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鸿斌
- 副研究员
-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信息所前所长
- 新开发银行的发展创新
-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中澳对话:G20与地区倡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印度可以为金砖国家合作做出新贡献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 金砖国家将建立更密切合作伙伴关系
- 中国中标印尼高铁 日本又挨一记闷棍
- 南非的“金砖”身份不可代替
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测算,到2065年日本全国人口将从2017年的1亿2600万降至8807万,其中65岁以上的老人占比近40%。
这一迅猛加剧的老龄化势头,无疑将对日本经济产生灾难性影响。除了最明显的需求下降以外,由于供大于求,企业为了生存下去,将不得不采用价格竞争的手段。同时,企业还须确保最低限度的利润,就只能在降低人工开支上做文章,这势必导致工薪阶层的收入持续下降。此举自然带来需求走低的恶果,通缩压力进一步加大,日本经济因此始终无法走出这一恶性循环。
安倍晋三第二次任相以来,就通过推出超大规模的宽松政策来刺激经济,力图走出通缩困境。日本银行也随即提出了物价上涨2%的目标。但六年多过去了,这一目标仍是遥不可及。
原高盛公司分析师、在日本生活了30年的英国经济学家阿特金森认为,即便日本借鉴其他面对人口减少的国家所采用的政策,在日本也很难行得通。这不仅是阿特金森的看法,也是他综合118名外国经济学家的看法后所得出的结论。
在人口减少的大趋势无法改变的前提下,日本欲振兴经济,唯一途径就是提高生产力。因国内生产总值(GDP)无非就是产出乘以劳动人口,而产出与生产力直接相关,劳动人口也与人口总数有正相关关系。所以在人口下降趋势无法改变的前提下,欲维持目前的经济规模,提升生产力是不二法门。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在39个发达国家中,日本的生产力仅排名第23位。目前其经济规模之所以还能在发达国家中保持第二位,只是沾了其人口的光。也许是“偶然的巧合”,2017年发达国家GDP前10名居然与人口前10名完全一致,这应该是很能说明问题的。
今后日本人口的下降幅度,将是目前七国集团(G7)国家中最为显著的,如果不能相应提升生产力,GDP势必一路下滑,经济大国的地位将一去不复返。GDP走低对日本而言将是灾难性的,因为老龄化不断加剧,势必导致社保体系难以为继,整个社会出现混乱。
问题来了:怎样才能提升日本的生产力?阿特金森开出的药方是,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水平。此举不仅可以有效增强低收入群体的购买力,而且可望由此产生巨大的波及效应。
如今,日本“人手短缺”的告急声此起彼伏,根本问题在于日本企业的工资水平太低,对求职者来说根本没有吸引力。只有下决心提高最低工资,增加员工的收入,日本企业才可能留住人才,从而推动企业提升生产力。
日本的生产力何以持续在低位徘徊,就是因为日本小微企业太多。这些企业本小利微,只能根据政府所确定的最低工资水平线开工资,因为稍稍提高工资就会导致利润下降。如欲在提高工资的同时维持利润水平,企业就必须竭尽全力提升生产力。
小微企业虽然具有“船小掉头快”的优势,但毕竟实力有限,抗风险能力很低,市场淘汰率也很高。欲走出这一困境,唯一的出路就是通过合并抱团取暖,将企业做大做强,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这从其他国家的案例也可以清楚看到。企业数量减少后,过度竞争的情况也会明显减少,企业经营就得以保持稳定,才能集中精力提升生产力。
日本须改变低工资政策
当然,还有一个途径可以提升生产力,就是不再实施廉价政策。产品价格降低后,确实可能刺激需求,通过增加的市场需求来弥补降价所带来的损失。但这一手法仅在人口增长期管用,因为人口下降后无法指望市场需求会上升。在人口减少的国家,企业必须让消费者根本离不了自己的产品,即便价格有所提高也非买不可。为了推动这样的观念转变,日本企业家必须好好补课,企业员工则必须相应提升技术水平。
按照阿特金森的估算,如果日本欲将目前的GDP水平再维持60年,则生产力必须年均提升1.29%。在1990年至2015年期间,日本年均生产力提高水平仅0.77%。除了化工行业与美国持平以外,其他所有行业的生产力,日本都明显低于美国,也就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这样看来,日本欲走上中兴之路,首先须彻底改变迄今为止的相关认知。
人们往往会这样认为:美国之所以能持盛不衰,与美国所拥有的旺盛创新能力密切相关。在阿特金森看来,其实支撑美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是美国不断增加的人口。日本国内有人将美国经济强大归功于硅谷的独特作用,认为日本如果也出现类似“苹果”或“亚马逊”的企业,日本面貌就会大不一样。
但在阿特金森看来,美国虽出现大批诸如谷歌、苹果、面簿和亚马逊的超级企业,但这些企业丝毫未能推动财富向全体国民扩散。日本的丰田公司也是一家巨擘企业,但该公司所在的爱知县及其邻近的名古屋市,并未因此受益。相反的,这些顶级企业横空出世,反而拉大各企业之间的生产力差距。
迄今为止,还有很多人认为日本企业拥有很强的技术实力。其实,在阿特金森看来,真正算得上拥有技术实力的日本企业只是很少一部分。日本人总喜欢陶醉在一两个这样的案例中,问题在于日本企业的平均技术水平如何?美国之所以不断催生新兴企业,因为美国人口在增加,这是理所当然的。而日本人口处于下降通道中,日本是否也应该增加企业数量呢?
日本人是很喜欢小微企业,谈起小微企业,总是眉飞色舞,对此充满自豪感。实际上,小微企业的生存之道无非就是低工资,很多小微企业实际上是在苟延残喘,当然日本政府还在竭尽全力为其“保驾护航”。这些小微企业既不做出口产品,更对技术革新不感兴趣。
日本企业家只有改变思路,一改多年来奉为圭臬的低工资政策,通过增加工资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迫使企业通过提升生产力来弥补提高工资所产生的亏损,这是唯一靠谱路径。
但从目前来看,至少日本决策者还没认识到这一点。前不久日本政府修改了《入境管理法》,有条件地允许外籍劳工进入日本劳动力市场。但就目前大量入境日本的菲律宾、缅甸、越南等国的劳工而言,该群体显然不具备什么技术,只是廉价劳动力,这与提升生产力的目标显然是南辕北辙的。此举只会促使日本生产力水平不断向发展中国家靠拢,因为引进的就是这些人。
更令人担忧的是,日本企业家整天盘算的就是如何以最低工资让工人多干活。而最需要外籍工人的行业,无非就是餐饮业和旅馆业,这两个行业恰恰是生产力最低的,工作环境又是最差的。对此员工当然用脚投票,于是企业就整天声嘶力竭地高喊“人手短缺”。其实问题不在人手短缺,而是工作条件太差,没人愿意来工作而已。于是通过引进外籍工人来填补缺口,不能不说是一个“馊主意”。
在阿特金森看来,日本企业的工资水平必须年均提升5%至6%,才可能对人才产生吸引力,包括外国人才。只有各类人才近悦远来,日本企业的生产力才可望持续提升,否则日本将根本无望走出目前的低迷状况。
文献来源:联合早报,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