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本院作者
-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日本海洋战略的内涵与推进体制 — — 兼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化的深层原因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 中国和平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新旧困难
- 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智力支撑
- 中国外交新思路 新实践 新理论
- 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中国外交:今年成绩超出预期
开放的中国与世界经济——迈向一体化互动发展
权衡
2014-09-17
中国经济
世界经济
一体化
互动发展
简介
从中国与世界经济互动发展的视角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中国经济崛起与世界经济的内在关系。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中,世界经济和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依靠自身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创造和分享全球化红利,由此实现了经济崛起。在未来30年,中国经济将开始在更深、更高层次上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随着经济进一步崛起和国际地位逐步提升,中国将会在新一轮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新规则建构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市场化、全球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推动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将在未来30年中呈现一体化互动发展关系。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良性一体化互动发展,既要求中国自身进一步加强法制化、规范化建设,也要求国际社会与中国共同形成有效的平衡机制和修复机制,不断平衡与及时修复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从而维护好、建设好中国经济与世界的一体化互动发展新格局,争取更多的双赢和多赢。
正文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格局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进一步提升,所扮演的角色也更加重要。目前,中国全方位开放型经济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并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力量的增强对于世界经济增长乃至国际局势的稳定都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事实证明,开放的中国与世界经济正在进行良性的一体化互动发展,这对中国和世界均是双赢和多赢,而不是简单的“谁搭谁的便车”的问题。
需要思考和研究的是,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互动中,由于中国实施对外开放大战略,世界经济和全球化进程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更多是依靠自身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创造和分享全球化红利的发展过程,由此中国经济实现成功崛起。在未来30年的发展中,我们的大致判断是:在一个更加相互依赖和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下,中国经济将开始在更深和更高层次上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中国的经济大国地位将会引导世界经济规则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将从世界影响中国经济的传统轨道转向中国经济影响世界经济的新型轨道,中国经济将在更深层次和更广泛意义上为世界经济作出新贡献。因此,如果说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更多表现为被动融入和接受世界经济规则的话,那么在未来30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进一步崛起,中国将开始积极主动地影响世界经济发展格局,这是由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和相互依赖性决定的。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变将决定其在新一轮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新规则建构中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这将更加彰显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更为紧密的一体化互动发展关系,进一步证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一、开放战略:世界经济影响中国经济的最大引擎
中国于1978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同时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不断扩大。1978年到2013年的35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到56.8万亿元,增长近156倍,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一巨大成就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市场化改革释放出的巨大生产力,资源配置效率改善,政府主导、高投资、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等,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水平。另一方面,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使中国在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同时,也成为过去30多年中全球化和世界经济深刻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引擎。
(一)世界经济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若干变量
第一,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新变量:国际贸易、跨国公司与要素国际流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模式以经济全球化为主,经济全球化不仅推动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也给中国带来历史性的机遇。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贸易比重的逐步提高有助于中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开展国际贸易获取更大利益。二是经济全球化促使中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从而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三是经济全球化有助于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成为“走出去”战略的最佳载体。四是经济全球化有助于中国利用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
第二,国际秩序和规则与中国经济改革新动力: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在于使中国融入世界,开放就是要打开国门,别人可以进来,自己也可以出去,但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进来和出去,要有规则。这个规则就是要按照国际规则运作,使中国自身符合规则要求,不符合就要改革,这样就形成了改革倒逼机制。国际规则源于国际经济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对各国原有的制度进行自愿或非自愿的规范,融入世界经济就要按照国际经济制度运作。中国于1980年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经济活动都要按照国际规则与惯例运作,同时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这对中国经济发展而言,既是挑战也是动力。
第三,世界高科技革命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全球产业转移、信息化和新技术。世界高科技产业化、信息化本身具有的“跨越性”特点给中国产业结构加速升级带来一定的机遇。高科技成果的技术扩散效应有利于中国直接引进国际上先进的信息技术,从高起点出发,不需重复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促进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换。同时,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在许多领域仍处于不成熟和有待突破的阶段,为中国进入这些高科技领域创造了契机。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带动产业及产业技术的大转移有利于中国借机引进一些相对成熟的先进产业技术,为吸收和创新提供了可能,特别是对一些起主导作用的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改造产生积极的影响,推动制造业的全面升级换代。
第四,国际资本流动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资源”:“请进来”战略与国际直接投资。21世纪初,中国的产业随着开放度的提高而更大范围地面对国际市场,更多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对于促进中国产业技术水平、管理素质和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转换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国际直接投资(FDI)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国际资本流动的继续发展以及对国际投资的制度限制的逐步放松,将为中国继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提供有利的条件和机会,也为中国“走出去”创造条件。
第五,全球开放型经济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国际垂直分工、区域经济开放。开放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外部条件,也将对区域经济格局产生新的影响。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会更多地受到经济全球化和世界高科技革命的影响,成为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的结合部。其参与国际垂直分工的程度将有所提高,产业结构可能率先向高技术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城市化率将可能提高。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可能以其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相对优越的资源和区位条件成为中国吸收外商投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区。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将更多地直面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二)世界经济增长对中国经济的贡献
世界经济的增长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是资本、技术、信息、资源、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配置、重组,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规律的体现,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不断在纵、横两个方向扩展,成为全球性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促进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毫不例外,对外开放也使中国得以融入全球化,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分享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化红利。在一定意义上说,过去30多年中国实施的对外开放战略使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在以下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是要素贡献。世界经济和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产要素。根据发展经济学原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初期阶段均会出现“两缺口模型”中揭示的“储蓄短缺、外汇短缺”问题。[1]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以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本、技术、管理等关键性生产要素,这些在全球流动和配置的生产要素与中国经济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相结合,共同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崛起。这应该是中国成功崛起的秘密所在。
其次是市场贡献。世界经济和全球化为中国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市场空间和国际贸易空间。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制造业发展模式基本上属于加工型贸易,因此对于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很高。此外,由于受到收入分配等诸多体制机制因素的限制,中国发展中的“巨大内需”无法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因此扩大外需,依靠外部市场就成为最优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和世界经济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市场空间。特别是在对外贸易总量扩大过程中,中国的贸易结构由此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不仅包括商品贸易,还包括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劳务贸易,其中服务贸易领域尤其得到了迅速扩展。由此可见,世界经济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市场和需求贡献。
其三是制度贡献。世界经济和全球化为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经验,在经济体制、运行机制以及基本的国际经济规则、秩序等方面,为中国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作出了积极贡献。尤其是在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化和通行的市场公平竞争规则、法制化和透明度规则、政府规制、诚信规则等,深刻塑造和影响了中国经济运行秩序;其中,国际金融规则、国际贸易规则、国际投资规则、要素价格运行规则等更是特别直接影响着中国国内金融、投资和贸易发展。因此,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更是中国传统经济体制改革创新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与全球化机制支配下的、国际通行的市场经济规则接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全球化和世界经济运行为中国经济运行提供了重要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借鉴和经验,可以说是一种制度性的贡献。
最后是理念贡献。世界经济和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理念,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助推了中国思想解放、思维变革和理念创新的进程。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30多年中,正是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场化与信息化的互动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发达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转型和创新。与此同时,科技革命带来的一系列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导致人们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在此过程中,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法制化为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注入许多新的理念和思维,使中国的国际化程度更高,市场化意识、城市化意识、现代化意识、法制化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开放透明度意识等进一步增强;尤其是随着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和国际化的管理理念、技术理念等进入中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思维方式和先进理念的传播,这几乎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中国传统制造业、商业、金融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这一切使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随着现代电子技术和通信手段的飞速发展,经济信息资源在全球和中国互动发展中迅速、准确地传递,进而使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思维方式与理念不断实现创新和发展。
二、创新驱动与开放升级转型:中国经济影响世界经济的新动力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经过30多年互动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经济已经崛起并正在进一步走向世界。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经济必然会进一步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尤其是在其成为世界第二大甚至可能的第一大经济体后,不仅会对世界经济版图产生深刻影响,而且也会对世界政治新格局、新秩序产生重要影响。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和调整期,欧洲、美国以及日本等发达经济体都对原有经济发展方式做出积极调整,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也相应做出了调整。在这样一个全球经济格局和发展方式大调整和大变革的历史时期,中国经济的持续崛起和发展,必将对世界经济的深度转型和调整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竞争力、话语权也将得以提升,也必然会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和新的力量。
(一)创新驱动和开放升级: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型与战略升级
中国经济在过去35年的崛起过程中,产生并面临着许多制约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机制性新矛盾、新困惑和瓶颈等。目前,中国经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升级转型新战略,这个战略实施成功与否决定着中国经济未来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基础和能力。
中国经济在与世界经济互动发展的35年中,其中一个主要的优势源于国内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成本相对较低。中国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选择了由投资带动的要素驱动发展模式,这是一种与中国当时生产力发展阶段以及全球化分工体系相适应的必然和现实的选择,中国正是依靠这种发展模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但是,随着中国国内人口红利的逐步衰减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强化,“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无法支撑经济进一步发展,必须切实转换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摆脱对物质生产要素的过度依赖,转入创新驱动的轨道。这就是:第一,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创新驱动增长,包括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而不是依靠传统的劳动力、资源、能源等要素驱动增长;第二,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驱动发展,形成新的国际竞争优势,进一步提供发展的长期动力;第三,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亟待转型升级,由注重外贸拉动增长的数量型开放经济模式转变为依靠提升价值链、产业链和附加值的质量型开放经济发展模式,全面提升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升开放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惟有如此,中国经济才能在未来崛起中拥有影响世界经济增长、引领和重构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基础和能力。
因此,当前中国经济在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中,一个重中之重的战略选择是紧跟世界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前沿,提升互动发展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发展的质量效益。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必须密切关注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建立在新能源、新材料和互联网等基础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重塑全球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刷新世界经济版图,调整全球利益分配格局,为后发国家实现赶超创造机会。更要密切关注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转型发展历史性交汇的关键时期,为中国实施创新驱动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创造历史机遇。中国要充分利用好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新战略,促进开放型经济升级转型,奠定中国经济影响世界经济的基础和条件。
(二)中国经济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格局的新变量
未来二三十年中,全球化与市场化的机制决定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会更加紧密地互动发展,并有可能出现更加紧密的一体化互动发展新格局。在此过程中,展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互动发展前景,也许会有各种可能和情景。但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看,很可能是从世界经济影响中国经济的轨道转入中国经济反过来更大程度地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轨道。
第一,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版图的改写者。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规模和体量,参照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等因素,一般认为:中国经济可能很快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乐观地讲,未来5年,即“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只要加快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就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保守地估计,中国也会在未来5—8年内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2]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时,世界经济格局会发生什么变化?大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合作关系会出现什么新趋势?大致判断是:从长远来看,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可能会比任何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增值中的作用都大。全球经济板块,包括投资格局、生产格局、消费格局等均会发生巨大变化,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版图的改写者和重塑者,由此世界经济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
第二,中国将成为世界消费市场的主导者。未来30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巨大的人口规模将为中国成为世界市场主导者奠定基础。尤其是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将逐步成为稳定且庞大的消费群体,并带动中国和世界相关产业的巨大发展。因此,随着中国发展格局的调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将发生巨大转变,中国消费市场持续快速发展,促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消费市场的开放也为世界带来了机遇,中国有望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进口市场和增长最快的消费品市场。同时,繁荣发展的中国大市场将为国际产品提供更大的商机,也为外商投资企业创造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和中产阶级将引领中国乃至全球消费持续增长。在庞大人口基础上崛起的中产阶级,也将成为未来世界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
第三,中国将成为全球危机的应对者和金融稳定的维护者。2008年,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事实证明:中国经济的规模优势、结构优势对于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应对金融危机、实现金融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30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崛起,中国将继续同国际社会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全球经济稳定增长尤其是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为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实现世界经济稳定增长作出贡献。
第四,中国将成为全球金融新格局的角逐者。未来30年,人民币将实现全面国际化,同时也是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进程。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推动国内金融制度改革、金融市场开放、改善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另一方面在于推动创造一个更加稳定的国际货币环境。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后,中国将拥有世界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进而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和话语权也将随之提升。这样既可以使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改变目前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减少国际货币体系对中国的不利影响,也可以改变国际货币格局,并在全球金融资源的竞争与博弈中占据优势,成为全球金融新格局的创造者和角逐者。
第五,中国将成为国际体系和世界格局调整的引领者。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中国未来也将深度参与全球化进程,由参与和分享全球化逐步转变为推动和引领全球化规则的调整,包括在改革和创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WTO)和二十国集团(G20)峰会等体制框架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体系发生变革,中国将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国际地位,积极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包括发挥在金砖国家中的引领作用、组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在上海合作组织、亚信会议政治框架的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作为金砖国家中最大的经济体,中国正向世界经济和金融舞台的中心位置靠近。作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和外贸国、第二大经济体以及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中国正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及国际秩序变革中发挥积极作用和深刻影响。同时,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逐步提升,在联合国改革、气候变化谈判、粮食和能源问题等其他重要国际议题方面的主张和建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相信中国必将在国际体系和世界格局的调整中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这是由中国的国际地位所决定的。
最后,中国也将成为世界发展模式多样化的推动者。中国经济奇迹越来越彰显“中国模式”的生命力、活力,正成为一种软实力引起世界关注[3]。“中国模式”的最大意义在于向世界表明,世界正在朝多极化发展,各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和发展模式是多样化的,没有固定模式和所谓一成不变的“统一模式”。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佐证这一发展趋势,而且中国也将成为世界经济格局多样化和世界多极化的重要推动者。
(三)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经过未来30年的发展后,中国经济将在国际上拥有更强、更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也能够积极主动为世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中国的大国地位决定其可以在国际经济舞台上获得制定规则的主动权、国际谈判的话语权等。因此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将从如下四个方面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第一,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中国经济增长将会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未来仍将保持赶超态势和强劲的后发优势,也会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为世界经济稳定作出新的贡献。同时中国将与新兴市场国家一道,通过推动工业化模式、城市化模式创新,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形成发展合力,继续引领世界经济增长并成为其新的动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必将成为全球经济重心东移的巨大引擎,尤其是未来中国实施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以及由此带来的开放战略升级,将带动整个发展中经济体的升级转型,进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新中心。
第二,全球人力资源的新红利。未来中国将由劳动力资源优势国家逐渐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的创新型国家。教育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将使中国从“人口红利”走向“人力资本红利”,而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和人力资本红利可能会使中国部分地区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逐渐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在后发优势战略引领下,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会逐渐推动全球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推动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发展。中国的人口大国和人力资源优势必将在世界经济增长中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新红利,形成全球人力资源高地。
第三,世界产业创新创造中心。为了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过去30多年,中国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已经为全世界提供了物美价廉的产品,但是中国基本处于“加工厂”的地位。未来中国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中国创新创造、科技创新和运用以及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在工业化和制造业中的运用,进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中心和世界创造中心,力争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策源地[4]。
最后,大国创新转型发展的成功范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所探索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模式,必将对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中国家的升级转型提供重要的经验和借鉴。未来30年,既是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也是深刻影响全球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更是其自身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相信在30年后,中国经济会探索出一条成功的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道路,由此带动世界经济转型升级和深度调整,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成功转型提供重要经验和借鉴。
三、加速器与平衡和修复机制: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互动发展
从中国经济本身与世界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来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形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互动的加速器。中国与世界的市场体系已经彼此融合,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与全球化互动发展,中国经济离不开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同样也离不开中国经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需要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在良性互动中共同提高,共同发展。中国经济要在更深、更高层次上影响世界经济,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化、规范化建设;而世界经济要保持甚至强化其自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就需要发展出有效的平衡机制和修复机制,从而维护好、建设好中国经济与世界的互动发展格局,争取更多的双赢和多赢。
(一)中国与世界经济互动机制:市场化、全球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无论是过去35年来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深刻影响,还是未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深刻影响,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所以能够互动发展,其背后的动力是市场化、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正是三者的融合机制在推动中国国内的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与世界实现互动发展。可以说,在过去35年中世界经济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并互动发展的同时,也奠定了未来中国经济影响世界经济的基础,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一体化互动发展准备了条件。
首先,中国的市场化机制为世界经济影响中国经济,进而实现互动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过去35年来中国所实施的市场化改革,推动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进程,也使世界市场和生产要素能够按照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促进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换句话说,世界经济之所以能够影响中国经济,世界范围内的生产要素,包括国际资本、管理技术、人力资源等之所以能够有序进入中国,是因为中国启动了市场化改革,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国民经济,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其次,全球化加速了中国市场化进程,也加速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全球化推动中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通过促进中国经济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而大幅提升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因此,全球化和市场化共同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互动发展,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影响中国经济发展。
最后,信息化与市场化和全球化互动,信息化与城市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加速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速度、规模和质量效益。尤其是近20年来,世界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缩小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差距,进一步加速中国的赶超型发展,提升了中国发展的比较优势。因此,信息化、市场化和全球化融合发展,共同打造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发展平台和机制。
(二)法制化、规范化:中国经济影响未来世界经济的前提条件
未来,中国经济在继续强势崛起的过程中将逐步深度融入世界经济,逐渐对世界经济发挥深层次的影响作用。但是,中国在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必须选择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发展战略和路径,通过法制化和规范化机制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条件。如果说过去35年市场化是世界经济影响中国经济的重要条件的话,那么未来的法制化、规范化则是中国经济影响世界经济的前提条件。换言之,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化建设,提升市场经济的规范化和透明度,真正培育公平竞争的、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和制度环境,使中国经济真正在体制机制和规则上与世界经济接轨,从而真正融入全球化,这样才能使中国经济影响甚至引领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格局。从这一点来说,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推动法制化和规范化,确保市场规范、透明运行;确保工业化、城市化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确保信息化与制造业、服务业以及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
(三)平衡机制与修复机制:中国与全球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的保障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互动发展,对亟待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中国是好事,对一个期待和平稳定的世界也是好事。这样的良性互动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双赢甚至多赢。这是中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也是世界经济为中国经济提供的最大红利。
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才能保持和实现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良性互动格局?对此需要建立平衡机制和修复机制,通过双边的平衡机制和各自的修复机制,不断平衡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同时也能够在出现非均衡的互动发展的状况时,能够充分运用修复机制,对双边互动关系进行及时修复,确保双方呈现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
一方面,需要探索并建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平衡机制,创造积极的平衡手段和方式,包括中国经济的自我平衡机制、世界经济的自我平衡机制以及双方互动发展的平衡机制。其中的关键是要找到双边互动发展的共同利益点和均衡点,这是实现平衡的根本所在。在笔者看来,这个利益均衡点应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建设全球经济共同治理机制,共同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防止出现全球性通货膨胀,减少经济波动,如尝试创造或者搭建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交流平台和机制等;二是消除全球性经济不平等和贫困,在经济领域实现全球公平正义,为世界经济发展创造共同的正义价值观;三是共同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和秩序,防止金融风险及其扩散,应当吸取历次金融危机的教训,在全球金融创新、金融稳定和金融监管中找到平衡点;四是共同维护全球贸易自由和投资便利化,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共同分享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红利。五是共同构建多赢、合作、互动、平等的全球经济新秩序、新规则和新制度,探索建立适应全球一体化和更加相互依赖的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新秩序。毫无疑问,这些方面都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共同的利益和均衡点所在。
另一方面,需要探索并建立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修复机制。实事求是地讲,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其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摩擦、矛盾甚至冲突。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全球化遭遇贸易保护主义冲击、全球贸易与投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关键时刻,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难免出现不一致,甚至偏离良性互动的轨道。因此需要创造双方的修复机制,使双边互动关系在偏离良性发展的轨道时,能够具备及时自我修复的机制和能力,包括自我修复的动力、自我修复的手段、方式等。惟有如此,才能确保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良性互动发展具备坚实的体制机制基础和制度保障。
总之,在中国与世界经济互动发展的过程中,从中国经济方面来看,中国正在致力于通过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以及生态体制改革,努力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此过程中,中国也努力致力于实现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目标,通过全面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进而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努力实现中国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良性互动发展。中国在不断提高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的同时,也在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发展,中国与世界经济不是简单的“搭便车”的逻辑,而是积极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相互依赖性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共同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积极的贡献。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平等互动,共赢发展,才是人间正道。我们也深信,在改革和完善世界经济新秩序、促进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应当进一步发挥中国应有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引领作用和创新作用。这是由未来中国经济实力、发展阶段及其国际地位决定的。
需要思考和研究的是,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互动中,由于中国实施对外开放大战略,世界经济和全球化进程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经济增长更多是依靠自身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创造和分享全球化红利的发展过程,由此中国经济实现成功崛起。在未来30年的发展中,我们的大致判断是:在一个更加相互依赖和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下,中国经济将开始在更深和更高层次上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深刻影响,中国的经济大国地位将会引导世界经济规则发生深刻变化,中国将从世界影响中国经济的传统轨道转向中国经济影响世界经济的新型轨道,中国经济将在更深层次和更广泛意义上为世界经济作出新贡献。因此,如果说在过去3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更多表现为被动融入和接受世界经济规则的话,那么在未来30年的发展过程中,随着经济进一步崛起,中国将开始积极主动地影响世界经济发展格局,这是由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和相互依赖性决定的。中国国际地位的改变将决定其在新一轮世界政治经济新秩序、新规则建构中扮演非常关键的角色。这将更加彰显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更为紧密的一体化互动发展关系,进一步证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一、开放战略:世界经济影响中国经济的最大引擎
中国于1978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同时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生产力不断提高,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不断扩大。1978年到2013年的35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到56.8万亿元,增长近156倍,并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一巨大成就的取得,一方面得益于市场化改革释放出的巨大生产力,资源配置效率改善,政府主导、高投资、快速工业化、城市化等,使中国经济增长一直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水平。另一方面,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使中国在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的同时,也成为过去30多年中全球化和世界经济深刻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引擎。
(一)世界经济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若干变量
第一,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新变量:国际贸易、跨国公司与要素国际流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模式以经济全球化为主,经济全球化不仅推动中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深化,也给中国带来历史性的机遇。一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贸易比重的逐步提高有助于中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积极开展国际贸易获取更大利益。二是经济全球化促使中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从而加快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三是经济全球化有助于中国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成为“走出去”战略的最佳载体。四是经济全球化有助于中国利用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出、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
第二,国际秩序和规则与中国经济改革新动力: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开放最大的成就在于使中国融入世界,开放就是要打开国门,别人可以进来,自己也可以出去,但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进来和出去,要有规则。这个规则就是要按照国际规则运作,使中国自身符合规则要求,不符合就要改革,这样就形成了改革倒逼机制。国际规则源于国际经济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对各国原有的制度进行自愿或非自愿的规范,融入世界经济就要按照国际经济制度运作。中国于1980年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经济活动都要按照国际规则与惯例运作,同时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这对中国经济发展而言,既是挑战也是动力。
第三,世界高科技革命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全球产业转移、信息化和新技术。世界高科技产业化、信息化本身具有的“跨越性”特点给中国产业结构加速升级带来一定的机遇。高科技成果的技术扩散效应有利于中国直接引进国际上先进的信息技术,从高起点出发,不需重复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促进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知识密集型转换。同时,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的技术革命在许多领域仍处于不成熟和有待突破的阶段,为中国进入这些高科技领域创造了契机。全球产业结构大调整带动产业及产业技术的大转移有利于中国借机引进一些相对成熟的先进产业技术,为吸收和创新提供了可能,特别是对一些起主导作用的传统制造业的技术改造产生积极的影响,推动制造业的全面升级换代。
第四,国际资本流动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资源”:“请进来”战略与国际直接投资。21世纪初,中国的产业随着开放度的提高而更大范围地面对国际市场,更多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对于促进中国产业技术水平、管理素质和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转换将发挥积极的作用。国际直接投资(FDI)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国际资本流动的继续发展以及对国际投资的制度限制的逐步放松,将为中国继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提供有利的条件和机会,也为中国“走出去”创造条件。
第五,全球开放型经济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国际垂直分工、区域经济开放。开放型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仅为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创造了外部条件,也将对区域经济格局产生新的影响。一方面,东部沿海地区会更多地受到经济全球化和世界高科技革命的影响,成为国际经济与国内经济的结合部。其参与国际垂直分工的程度将有所提高,产业结构可能率先向高技术化、信息化方向发展,城市化率将可能提高。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可能以其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相对优越的资源和区位条件成为中国吸收外商投资、对外贸易和经济发展的新增长区。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将更多地直面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二)世界经济增长对中国经济的贡献
世界经济的增长得益于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融合,是资本、技术、信息、资源、劳动力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配置、重组,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规律的体现,使企业生产的内部分工不断在纵、横两个方向扩展,成为全球性分工,使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促进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展。毫不例外,对外开放也使中国得以融入全球化,在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分享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化红利。在一定意义上说,过去30多年中国实施的对外开放战略使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在以下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是要素贡献。世界经济和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产要素。根据发展经济学原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初期阶段均会出现“两缺口模型”中揭示的“储蓄短缺、外汇短缺”问题。[1]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以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本、技术、管理等关键性生产要素,这些在全球流动和配置的生产要素与中国经济劳动力资源的比较优势相结合,共同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崛起。这应该是中国成功崛起的秘密所在。
其次是市场贡献。世界经济和全球化为中国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市场空间和国际贸易空间。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制造业发展模式基本上属于加工型贸易,因此对于国际市场的依赖性很高。此外,由于受到收入分配等诸多体制机制因素的限制,中国发展中的“巨大内需”无法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因此扩大外需,依靠外部市场就成为最优选择。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和世界经济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市场空间。特别是在对外贸易总量扩大过程中,中国的贸易结构由此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不仅包括商品贸易,还包括服务贸易、技术贸易、劳务贸易,其中服务贸易领域尤其得到了迅速扩展。由此可见,世界经济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市场和需求贡献。
其三是制度贡献。世界经济和全球化为中国市场经济改革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经验,在经济体制、运行机制以及基本的国际经济规则、秩序等方面,为中国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作出了积极贡献。尤其是在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国际化和通行的市场公平竞争规则、法制化和透明度规则、政府规制、诚信规则等,深刻塑造和影响了中国经济运行秩序;其中,国际金融规则、国际贸易规则、国际投资规则、要素价格运行规则等更是特别直接影响着中国国内金融、投资和贸易发展。因此,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也是中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过程,更是中国传统经济体制改革创新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规则与全球化机制支配下的、国际通行的市场经济规则接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全球化和世界经济运行为中国经济运行提供了重要的体制机制和制度的借鉴和经验,可以说是一种制度性的贡献。
最后是理念贡献。世界经济和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理念,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助推了中国思想解放、思维变革和理念创新的进程。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30多年中,正是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场化与信息化的互动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发达国家现代化模式的转型和创新。与此同时,科技革命带来的一系列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导致人们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在此过程中,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法制化为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注入许多新的理念和思维,使中国的国际化程度更高,市场化意识、城市化意识、现代化意识、法制化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开放透明度意识等进一步增强;尤其是随着生产要素跨国流动和国际化的管理理念、技术理念等进入中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思维方式和先进理念的传播,这几乎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竭的动力。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改变了中国传统制造业、商业、金融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经营方式,这一切使中国经济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随着现代电子技术和通信手段的飞速发展,经济信息资源在全球和中国互动发展中迅速、准确地传递,进而使中国在各个领域的思维方式与理念不断实现创新和发展。
二、创新驱动与开放升级转型:中国经济影响世界经济的新动力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经过30多年互动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经济已经崛起并正在进一步走向世界。从未来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经济必然会进一步深度融入世界经济;尤其是在其成为世界第二大甚至可能的第一大经济体后,不仅会对世界经济版图产生深刻影响,而且也会对世界政治新格局、新秩序产生重要影响。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和调整期,欧洲、美国以及日本等发达经济体都对原有经济发展方式做出积极调整,中国等新兴经济体也相应做出了调整。在这样一个全球经济格局和发展方式大调整和大变革的历史时期,中国经济的持续崛起和发展,必将对世界经济的深度转型和调整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竞争力、话语权也将得以提升,也必然会成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和新的力量。
(一)创新驱动和开放升级: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型与战略升级
中国经济在过去35年的崛起过程中,产生并面临着许多制约发展的结构性、体制机制性新矛盾、新困惑和瓶颈等。目前,中国经济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升级转型新战略,这个战略实施成功与否决定着中国经济未来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基础和能力。
中国经济在与世界经济互动发展的35年中,其中一个主要的优势源于国内劳动力和资源环境的成本相对较低。中国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选择了由投资带动的要素驱动发展模式,这是一种与中国当时生产力发展阶段以及全球化分工体系相适应的必然和现实的选择,中国正是依靠这种发展模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但是,随着中国国内人口红利的逐步衰减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强化,“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已无法支撑经济进一步发展,必须切实转换经济发展的主引擎,摆脱对物质生产要素的过度依赖,转入创新驱动的轨道。这就是:第一,中国未来的发展要靠创新驱动增长,包括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而不是依靠传统的劳动力、资源、能源等要素驱动增长;第二,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的目的是为了驱动发展,形成新的国际竞争优势,进一步提供发展的长期动力;第三,中国的对外开放战略亟待转型升级,由注重外贸拉动增长的数量型开放经济模式转变为依靠提升价值链、产业链和附加值的质量型开放经济发展模式,全面提升中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升开放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惟有如此,中国经济才能在未来崛起中拥有影响世界经济增长、引领和重构世界经济新秩序的基础和能力。
因此,当前中国经济在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中,一个重中之重的战略选择是紧跟世界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的前沿,提升互动发展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发展的质量效益。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必须密切关注世界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建立在新能源、新材料和互联网等基础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重塑全球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刷新世界经济版图,调整全球利益分配格局,为后发国家实现赶超创造机会。更要密切关注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中国转型发展历史性交汇的关键时期,为中国实施创新驱动的跨越式发展战略创造历史机遇。中国要充分利用好第三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新战略,促进开放型经济升级转型,奠定中国经济影响世界经济的基础和条件。
(二)中国经济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格局的新变量
未来二三十年中,全球化与市场化的机制决定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会更加紧密地互动发展,并有可能出现更加紧密的一体化互动发展新格局。在此过程中,展望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互动发展前景,也许会有各种可能和情景。但从中国经济发展的视角来看,很可能是从世界经济影响中国经济的轨道转入中国经济反过来更大程度地影响世界经济格局的轨道。
第一,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版图的改写者。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规模和体量,参照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等因素,一般认为:中国经济可能很快会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乐观地讲,未来5年,即“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只要加快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就有可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保守地估计,中国也会在未来5—8年内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2]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当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时,世界经济格局会发生什么变化?大国之间的经济关系、合作关系会出现什么新趋势?大致判断是:从长远来看,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可能会比任何美国、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在全球经济增值中的作用都大。全球经济板块,包括投资格局、生产格局、消费格局等均会发生巨大变化,中国将成为世界经济版图的改写者和重塑者,由此世界经济格局将发生深刻变化。
第二,中国将成为世界消费市场的主导者。未来30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巨大的人口规模将为中国成为世界市场主导者奠定基础。尤其是中国的中等收入阶层将逐步成为稳定且庞大的消费群体,并带动中国和世界相关产业的巨大发展。因此,随着中国发展格局的调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将发生巨大转变,中国消费市场持续快速发展,促使消费结构不断升级,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中国消费市场的开放也为世界带来了机遇,中国有望成为国际上规模最大的进口市场和增长最快的消费品市场。同时,繁荣发展的中国大市场将为国际产品提供更大的商机,也为外商投资企业创造较大的发展空间。中国庞大的中等收入群体和中产阶级将引领中国乃至全球消费持续增长。在庞大人口基础上崛起的中产阶级,也将成为未来世界消费市场的主导力量。
第三,中国将成为全球危机的应对者和金融稳定的维护者。2008年,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不仅对本国经济,而且对区域经济乃至世界经济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事实证明:中国经济的规模优势、结构优势对于维护世界经济稳定、应对金融危机、实现金融稳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30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崛起,中国将继续同国际社会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推动全球经济稳定增长尤其是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继续发挥积极作用,为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实现世界经济稳定增长作出贡献。
第四,中国将成为全球金融新格局的角逐者。未来30年,人民币将实现全面国际化,同时也是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进程。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一方面在于推动国内金融制度改革、金融市场开放、改善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增长效率;另一方面在于推动创造一个更加稳定的国际货币环境。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后,中国将拥有世界货币的发行和调节权,进而对全球经济活动的影响和话语权也将随之提升。这样既可以使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改变目前处于被支配的地位,减少国际货币体系对中国的不利影响,也可以改变国际货币格局,并在全球金融资源的竞争与博弈中占据优势,成为全球金融新格局的创造者和角逐者。
第五,中国将成为国际体系和世界格局调整的引领者。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中国未来也将深度参与全球化进程,由参与和分享全球化逐步转变为推动和引领全球化规则的调整,包括在改革和创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WTO)和二十国集团(G20)峰会等体制框架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体系发生变革,中国将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和国际地位,积极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包括发挥在金砖国家中的引领作用、组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在上海合作组织、亚信会议政治框架的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一个明显的趋势是:作为金砖国家中最大的经济体,中国正向世界经济和金融舞台的中心位置靠近。作为世界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和外贸国、第二大经济体以及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最大的国家,中国正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及国际秩序变革中发挥积极作用和深刻影响。同时,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逐步提升,在联合国改革、气候变化谈判、粮食和能源问题等其他重要国际议题方面的主张和建议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相信中国必将在国际体系和世界格局的调整中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这是由中国的国际地位所决定的。
最后,中国也将成为世界发展模式多样化的推动者。中国经济奇迹越来越彰显“中国模式”的生命力、活力,正成为一种软实力引起世界关注[3]。“中国模式”的最大意义在于向世界表明,世界正在朝多极化发展,各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和发展模式是多样化的,没有固定模式和所谓一成不变的“统一模式”。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佐证这一发展趋势,而且中国也将成为世界经济格局多样化和世界多极化的重要推动者。
(三)中国对世界的贡献
经过未来30年的发展后,中国经济将在国际上拥有更强、更大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也能够积极主动为世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中国的大国地位决定其可以在国际经济舞台上获得制定规则的主动权、国际谈判的话语权等。因此从长期来看,中国经济将从如下四个方面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第一,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中国经济增长将会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态势,未来仍将保持赶超态势和强劲的后发优势,也会继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为世界经济稳定作出新的贡献。同时中国将与新兴市场国家一道,通过推动工业化模式、城市化模式创新,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形成发展合力,继续引领世界经济增长并成为其新的动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必将成为全球经济重心东移的巨大引擎,尤其是未来中国实施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以及由此带来的开放战略升级,将带动整个发展中经济体的升级转型,进而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新中心。
第二,全球人力资源的新红利。未来中国将由劳动力资源优势国家逐渐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的创新型国家。教育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将使中国从“人口红利”走向“人力资本红利”,而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和人力资本红利可能会使中国部分地区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逐渐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在后发优势战略引领下,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会逐渐推动全球技术创新和产业革命,推动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发展。中国的人口大国和人力资源优势必将在世界经济增长中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新红利,形成全球人力资源高地。
第三,世界产业创新创造中心。为了促进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过去30多年,中国加工制造业的发展已经为全世界提供了物美价廉的产品,但是中国基本处于“加工厂”的地位。未来中国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中国创新创造、科技创新和运用以及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在工业化和制造业中的运用,进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制造中心和世界创造中心,力争成为世界科技创新的策源地[4]。
最后,大国创新转型发展的成功范例。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所探索的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模式,必将对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中国家的升级转型提供重要的经验和借鉴。未来30年,既是中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也是深刻影响全球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更是其自身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相信在30年后,中国经济会探索出一条成功的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道路,由此带动世界经济转型升级和深度调整,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成功转型提供重要经验和借鉴。
三、加速器与平衡和修复机制: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互动发展
从中国经济本身与世界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来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形成一个紧密的整体,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互动的加速器。中国与世界的市场体系已经彼此融合,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与全球化互动发展,中国经济离不开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同样也离不开中国经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需要相互包容,相互促进,在良性互动中共同提高,共同发展。中国经济要在更深、更高层次上影响世界经济,就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化、规范化建设;而世界经济要保持甚至强化其自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就需要发展出有效的平衡机制和修复机制,从而维护好、建设好中国经济与世界的互动发展格局,争取更多的双赢和多赢。
(一)中国与世界经济互动机制:市场化、全球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无论是过去35年来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深刻影响,还是未来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深刻影响,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所以能够互动发展,其背后的动力是市场化、全球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正是三者的融合机制在推动中国国内的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与世界实现互动发展。可以说,在过去35年中世界经济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并互动发展的同时,也奠定了未来中国经济影响世界经济的基础,为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一体化互动发展准备了条件。
首先,中国的市场化机制为世界经济影响中国经济,进而实现互动发展提供了重要前提。过去35年来中国所实施的市场化改革,推动中国经济融入全球化进程,也使世界市场和生产要素能够按照市场化资源配置机制促进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换句话说,世界经济之所以能够影响中国经济,世界范围内的生产要素,包括国际资本、管理技术、人力资源等之所以能够有序进入中国,是因为中国启动了市场化改革,运用市场机制发展国民经济,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
其次,全球化加速了中国市场化进程,也加速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全球化推动中国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通过促进中国经济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进而大幅提升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因此,全球化和市场化共同推动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互动发展,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影响中国经济发展。
最后,信息化与市场化和全球化互动,信息化与城市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进一步加速了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同时也进一步提升了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速度、规模和质量效益。尤其是近20年来,世界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大缩小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发展差距,进一步加速中国的赶超型发展,提升了中国发展的比较优势。因此,信息化、市场化和全球化融合发展,共同打造了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发展平台和机制。
(二)法制化、规范化:中国经济影响未来世界经济的前提条件
未来,中国经济在继续强势崛起的过程中将逐步深度融入世界经济,逐渐对世界经济发挥深层次的影响作用。但是,中国在加速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问题是必须选择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发展战略和路径,通过法制化和规范化机制影响世界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条件。如果说过去35年市场化是世界经济影响中国经济的重要条件的话,那么未来的法制化、规范化则是中国经济影响世界经济的前提条件。换言之,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制化建设,提升市场经济的规范化和透明度,真正培育公平竞争的、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和制度环境,使中国经济真正在体制机制和规则上与世界经济接轨,从而真正融入全球化,这样才能使中国经济影响甚至引领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格局。从这一点来说,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推动法制化和规范化,确保市场规范、透明运行;确保工业化、城市化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确保信息化与制造业、服务业以及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
(三)平衡机制与修复机制:中国与全球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的保障
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互动发展,对亟待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中国是好事,对一个期待和平稳定的世界也是好事。这样的良性互动发展,有利于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双赢甚至多赢。这是中国经济对于世界经济的最大贡献,也是世界经济为中国经济提供的最大红利。
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才能保持和实现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良性互动格局?对此需要建立平衡机制和修复机制,通过双边的平衡机制和各自的修复机制,不断平衡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关系,同时也能够在出现非均衡的互动发展的状况时,能够充分运用修复机制,对双边互动关系进行及时修复,确保双方呈现良性互动的发展态势。
一方面,需要探索并建立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平衡机制,创造积极的平衡手段和方式,包括中国经济的自我平衡机制、世界经济的自我平衡机制以及双方互动发展的平衡机制。其中的关键是要找到双边互动发展的共同利益点和均衡点,这是实现平衡的根本所在。在笔者看来,这个利益均衡点应当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建设全球经济共同治理机制,共同促进世界经济的稳定增长,防止出现全球性通货膨胀,减少经济波动,如尝试创造或者搭建世界经济稳定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交流平台和机制等;二是消除全球性经济不平等和贫困,在经济领域实现全球公平正义,为世界经济发展创造共同的正义价值观;三是共同维护全球金融稳定和秩序,防止金融风险及其扩散,应当吸取历次金融危机的教训,在全球金融创新、金融稳定和金融监管中找到平衡点;四是共同维护全球贸易自由和投资便利化,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共同分享全球贸易自由化的红利。五是共同构建多赢、合作、互动、平等的全球经济新秩序、新规则和新制度,探索建立适应全球一体化和更加相互依赖的世界经济发展规律的经济新秩序。毫无疑问,这些方面都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共同的利益和均衡点所在。
另一方面,需要探索并建立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修复机制。实事求是地讲,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动发展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其间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摩擦、矛盾甚至冲突。尤其是在金融危机后,全球化遭遇贸易保护主义冲击、全球贸易与投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关键时刻,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难免出现不一致,甚至偏离良性互动的轨道。因此需要创造双方的修复机制,使双边互动关系在偏离良性发展的轨道时,能够具备及时自我修复的机制和能力,包括自我修复的动力、自我修复的手段、方式等。惟有如此,才能确保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良性互动发展具备坚实的体制机制基础和制度保障。
总之,在中国与世界经济互动发展的过程中,从中国经济方面来看,中国正在致力于通过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以及生态体制改革,努力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此过程中,中国也努力致力于实现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发展目标,通过全面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进而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努力实现中国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良性互动发展。中国在不断提高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的同时,也在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发展,中国与世界经济不是简单的“搭便车”的逻辑,而是积极顺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相互依赖性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共同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作出积极的贡献。在这一过程中,实现平等互动,共赢发展,才是人间正道。我们也深信,在改革和完善世界经济新秩序、促进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应当进一步发挥中国应有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引领作用和创新作用。这是由未来中国经济实力、发展阶段及其国际地位决定的。
文献来源:《国际展望》
注释:
[1] 早期发展经济学认为,发展中国家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多约束性条件和问题,其中普遍存在所谓的“外汇短缺”和“储蓄缺口”问题,即对外是外汇不足,对内是储蓄不足即资本积累严重不足。但实际上,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在参与全球化过程中,外向型经济发展的结果是既形成了外汇剩余,同时也不存在储蓄短缺的问题。这表明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实践已出现多样化问题,传统发展经济学也面临理论创新和转型问题。
[2] 参见[英]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伍晓鹰、马德斌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 参见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 参见金碚:《全球竞争新格局与中国产业发展趋势》,载《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