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中日关系回暖要有战略定力
吴寄南 2018-05-18

内容提要


        近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上海市日本学会会长吴寄南接受中评社记者专访时表示,李克强总理此次访日,按下了两国领导人互访的“重启键”。他亦谈到,中日关系回暖肯定要持续,但目前还比较脆弱,要有战略定力,排除干扰,持之以恒地推动中日关系向前发展。

        谈及李克强总理此次访日的意义,吴寄南认为,总理访日达到了预期效果,是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场“重头戏”;是驱散中日关系阴霾、融化坚冰的一场“及时雨”;也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场“热身跑”。

        “安倍近来在对华方面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并不是一时冲动、心血来潮。”吴寄南指出,安倍试图淡化与中国的对立,寻求逐步缓和对华关系,有着内政与外交上的双重考量。

        为避免中日关系发生“倒春寒”,吴寄南建议,第一,要坚持中日四个政治文件,这是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第二,要加强两国在经贸领域的互利合作,这是中日关系的“压舱石”;第三,要加强两国民间交流。


请问您如何看待此次李克强总理访日意义?

        总理这次对日本的访问,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中方对这次访问的准备比较充分,定位也比较高、比较准确。从我个人来看,此次总理访日有三点意义:

        第一,李克强总理这次访问是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一场“重头戏”。中国向来都是从亚洲和世界的战略高度,来定位和把握中日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建立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两个宏伟目标。实现这两个目标要从周边国家做起。所以,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和周边国家关系都进行了调整,比如印度、韩国、菲律宾等国。日本与中国一衣带水,也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李克强总这次访日通过与日方的高层对话,重新确认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基本精神,让双方关系重回正常发展轨道,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

        第二,李克强总理这次访问是驱散中日关系阴霾、融化坚冰的一场“及时雨”。总理访日第一天刚好是在下雨,他引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句唐诗来作为发言的开场白。近八年来,中日关系步入低谷,原因不在中方,在日本方面。而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安倍内阁陆续释放了一些希望愿意改善中日关系的积极信号,比如对“一带一路”倡议由抨击、抵制改为有条件地参与。中方紧紧抓住了这一有利于中日关系获得局部改善的机会之窗。李克强总理这次访日的行程中,既有在东京的高层峰会,也有到地方的参观访问,广泛接触日本各界人士;既有与日方开诚布公的交底,又有很多接地气,得民心的举措。特别是时隔11年再向日本赠送一对朱鹮,显示了改善中日关系的极大诚意。

        第三,李克强总理这次访日也是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一场“热身跑”。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在改革开放初期,日本政府、企业和民众向中国提供了宝贵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日本是唯一对中国直接投资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的国家,在华日资企业达三万多家。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现在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深水区,面临很多新的挑战,需要同包括日本在内的世界主要经济体取长补短,扩大合作。事实上,这次访日期间双方达成协议最多、成果最显着的是两国在节能环保、共享经济、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合作。


李克强总理与安倍在共见记者时谈到“中方邀请安倍首相在适当时候正式访问中国”,安倍透露希望“下一步在年内实现访华,以及习近平主席的访日。”请问您认为这是否意味着长期中断的中日领导人互访将逐步重回正轨?

        正像李克强总理访问前夕在《朝日新闻》发表署名文章中提到,“中日关系出现改善势头,站在重返正常发展轨道的路口”,我认为这句话非常贴切。李克强总理在访日期间,向安倍发出了访华的邀请,年内安倍将访问中国,这意味着两国领导人互访机制开始正常运转。李克强总理此次访日,可以说是按下了两国领导人互访的“重启键”,而中日关系改善的高潮,应该是明年习近平主席参加在大阪举行的G20峰会期间对日本进行正式国事访问,长期中断的中日领导人互访重新回到正常轨道。


您认为安倍近来对华积极表态,是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

        安倍此举不是偶然,因为他有近忧,亦有远虑。

        从眼前来看,安倍夫妇备受“地价门”等政治丑闻的困扰。安倍内阁的支持率也一直在下跌。根据日本电视台调查显示其支持率为26.7%,已经跌破30%的“红线”,这对安倍来说是“不祥之兆”。今年9月份,安倍要连任自民党总裁,从目前情况来看选情比较吃紧。所以,他急需通过改善中日关系为自己加分,打“中国牌”,改善自己的政治困境,提升内阁的支持率。

        近一时期,日本社会的对华认知发生了微妙变化。今年上半年日本很热门的一个话题,就是“中国崩溃论”的崩溃。中国经济一直在平稳发展,过去五年间,中国GDP由54万亿人民币增至82.7万亿元人民币,几乎等于增长了一个日本。现在我们的GDP已经是日本的2.44倍。中国的发展对日本经济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支持,根据日本中国商会的调查,60%日本在华企业是盈利的,将近20%是持平的,很多大企业主要的盈利点都在中国市场。以汽车业为例,日系汽车2016年在中国销售425万辆,日本国内是495万辆,去年中国市场上日系汽车销售量是475万辆,日本国内是520万辆。可以断言,过几年日系汽车在中国的销售将超过日本国内市场。再加之,中国访日游客与年俱增,2017年达735万人,每四个访日的外国人当中就有一名中国人,而且中国游客的消费力强,日本各地都将吸引中国游客作为刺激地方经济的支柱。在这种情况下,安倍如果在改善中日关系上做出举措,无疑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舆论响应和社会支持。

        从最近国际形势发生的变化来看,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的猖獗拉近了中日两国之间的距离。特朗普上任以后,去年退出了TPP和巴黎气候协定,今年又不按常理出牌对钢铝进口强征关税,露骨地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日本与中国一样,对美国都有着巨额的贸易逆差,所以日本也担心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落到自己头上。此外,朝鲜半岛局势发生戏剧性变化,出现和缓趋势,南北举行了会谈,此后美朝也将举行会谈,日本就有了被撇在一边的感觉。日本感觉到中国在朝鲜半岛具有发言权,所以希望通过中国来支持日本参与朝鲜半岛和平进程的谈判,不要让日本成为局外人。

        从复出起,安倍就提出了“俯瞰地球仪”的战略性外交。在日本历任首相中,恐怕找不到第二个人像安倍一样重视外交,在他复出的五年半时间里,累计出访六十多次,超过战后任期最长首相佐藤荣作的11次。但安倍一向引以为傲的是对俄、对美的外交。特别是特朗普上台之后,安倍对美外交很不顺利。上月中旬赴佛罗里达会晤特朗普,美方就是不肯豁免来自日本的钢铝进口关税,让安倍碰了个大钉子。日俄关系方面,安倍也是下了一番功夫,日本在西方制裁期间顶风向俄罗斯提供了3000亿日元的经济援助,可普京在北方四岛问题上依然没有松口。

        有鉴于此,安倍试图开始淡化与中国的对立,寻求与中国之间局部缓和,以摆脱战略困境。安倍近来在对华方面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并不是一时冲动、心血来潮,是有内政与外交上的双重考量的。


总理此次访日,双方确认恪守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各项原则,妥善处理历史、台湾等敏感问题,以实际行动体现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政治共识。这是否意味着日本要转变对台湾的态度?

        总理访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重申中日四个政治文件是中日关系的基础,特别是《中日联合申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安倍也表示,日本要按照《中日联合申明》的规定,仅会与台湾保持民间往来,而且安倍还提到,《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像指南针一样,引领中日关系克服困难,不断前行。我觉得,日本可能未来在台湾问题上会有一种约束,它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因为这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际信用问题。之前美国搞了《与台湾交往法》、还要向台湾提供潜艇技术等等,我们一直担心日本是不是会跟进特朗普政府的动作,此次通过李克强总理访日,迫使日本做下承诺,所以估计日本暂时不会那么做,这也会对民进党当局形成一定压力。


您认为当前中日关系的回暖势头能否持续?

        毋庸置疑,回暖肯定是要持续的,因为这是顺应潮流、顺应民心的。但是,应该看到,这个回暖刚刚开始,还是比较脆弱的。中日之间围绕领土问题、历史问题还存在着一些结构性矛盾,国民感情的改善也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我们要有战略定力,持之以恒地将中日关系推向前进。


为避免发生“倒春寒”,您认为中日两国应如何建立起长期互信的基础?

        我觉得有这么几条非常重要:

        第一,要坚持中日四个政治文件,这是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什么时候坚持了中日四个政治文件,两国关系就会前进;什么时候偏离了,两国关系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第二,要加强两国在经贸领域的互利合作,这是中日关系的“压舱石”。这次李克强总理访日,可以说是增加了这个“压舱石”的份量,这是两国战略意义最大的交汇点。现在面临新一轮科技革命,两国如果在科创、共享经济、医疗等领域互利合作的话,无疑可以夯实中日关系的经济基础。

        第三,是要加强两国民间交流。总理此次访日日程紧凑且丰富,在高层政要会谈以外,总理还广泛接触了日本民间的友好人士、日中友好团体负责人,在北海道期间还参观丰田汽车厂和视察农场,非常接地气,是在身体力行作民间外交的表率。今后,中日两国在推动民间交往、学术文化交往、青年人之间交往等方面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可以夯实中日关系的社会基础。

        只有把政治、经济、社会这三大基础夯实了,中日关系的回暖就可以持续下去,真正迎来中日关系的春天。


文献来源:中评社,2018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