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洁勉
- 研究员
- 外交政策研究所
-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日本海洋战略的内涵与推进体制 — — 兼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化的深层原因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中国领导人12年来首访埃及 经济合作人文交流再添活力
- 习主席访问埃及的三重意义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起点•亮点•重点——中非合作进入新阶段
- 三个“非常”好的中津关系
- 习总称南非“同志加兄弟”有何玄机?
- 2015后的中非关系将步入新的时代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5月11日,上海国研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市国关学会会长杨洁勉在《解放日报》第8版发表《为中国走向世界提供智力支持》一文。该文为纪念习近平总书记“5·17”重要讲话两周年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成立六十周年笔谈文章之一。
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以下简称“国关学会”)是上海市社联的创始成员之一,60年来在市社联的指导和支持下,为国家的总体外交、上海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关系学科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当前,国关学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正努力进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实践和理论建设,争取更多和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国关学会和市社联成立以来,国家经历了建设时期、“文革”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国际关系经历了冷战时期、后冷战时期并已进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上海历来是中国对外关系的窗口,是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主要基地,也是国际关系人才的汇集之地。国关学会的创始会长金仲华先生与市社联的创始领导人是中国共产党和周恩来培养下的新中国社会科学第一代管理者和专家学者,他们的合作可以追溯到抗日战争时期。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也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国关学科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国关学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发展。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国关学会就参与了国家的民间和学术外交。70年代初,国关学会成员为打开中美关系和中日关系作出了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国关学会在“走出去”和“请进来”中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外事外交实践,并且参与了APEC上海峰会、上海世博会、亚信上海峰会等重大主场外交实践。
国际关系的实践需要理论的升华,也需要理论的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市社联以习近平新时代外交思想为主线,通过课题、会议、评奖、期刊等,关心和支持国关学会的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具有理论的共性和特性的逻辑关系,唯有相互间的融会贯通,才能使国关学会的理论建设具有更高的站位和更深的立意。上海国关学界重视理论的继承,厚植了国际关系和外交理论的基础,增加了它们发展创新的后劲。上海国关学界还善于借鉴国际理论成果。上海国关学者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当代国关理论的专著,召开了中国第一次国关理论研讨会,批判地引进了美欧的国关理论,培养了一大批国关理论工作者。当前,上海国关学界又走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的前沿,承担了一批国家重大课题,出版了一批重要理论研究成果。
纪念市社联60周年华诞之际,更是展望新甲子任务之时。我们正处于伟大的时代,而伟大时代需要波澜壮阔的实践和指引方向的理论。包括国关学界在内的上海社科学界应当而且可以不负时代的重托,为中国和国际社科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首先,国关学会要继续在市社联的指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努力打造中国特色大国的国际关系和外交理论,推进富有上海特点的国关实践、理论、学科和人才建设,更好地服务国关学界的教学、研究和实践。
其次,要依托市社联的丰富资源,在国关学科建设上更上一层楼。中国将在今后数十年里实现全面小康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的国关学科理所当然地也要在实践总结、理论升华、人才培养、世界影响等方面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上海应当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在中国走向世界和引领世界上一展风采。
再次,要实现理论突破。上海国关学界在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方面曾有过开拓性贡献。近些年来,上海国关学界又在习近平新时代外交思想研究和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建设中取得阶段性成果,位居全国同行的前列。但是,理论研究是项长期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而需要做出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
最后,要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作出更大贡献。哲学社会科学水平是决定国家思想理论水平的重要因素,上海社科界要身居上海、胸有国家、放眼世界,要在前瞻性和引领性上更有作为。同时,要坚持问题导向,应对时代挑战。要改变以往“先有队伍再有任务”的传统研究路径,实现“根据任务组织队伍”的协同创新,以本市、国家和世界之智在重大实践和理论问题上有所突破、创新和前进。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需要在界定时代背景、政治方向、知行关系、主要议题等重大哲学问题上做出贡献。而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上海社科界需要不忘初心、代代相传、砥砺奋进、永远向前。
文献来源:《解放日报》,2018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