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时隔八年,中日经济高层对话重启意义重大
蔡亮 2018-04-16

        时隔八年,中日经济高层对话重启意义重大4月15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正式访问日本,同日本外相河野太郎举行会谈。王毅表示,中日关系呈现改善势头,同时也存在一些复杂敏感因素。今年是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也是《中日联合宣言》发表20周年和《中日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联合声明》发表10周年,双方应“不忘初心、巩固基础、以史为鉴、共创未来”,推动两国关系沿着正确方向行稳致远。

        从象征意义而言,王毅外长访日是“两国加强高层交往和沟通的重要举措”。众所周知,中日之间有着复杂而敏感的历史纠葛、现实冲突和战略互疑等层层叠加的深层次结构性战略矛盾,如何“增进互信、积累共识、管控分歧”,很大程度上仰赖政治氛围的改善和来自领导层的政治决断。显而易见,这离不开两国领导层的正常互访和良性互动。举例而言,当2017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态度开始朝积极方向转变以来,日本新闻界有关“一带一路”倡议的正面报道也开始逐步增多,企业界更是表现出极大的热情。2017年11月中旬,号称史上最大规模的日本经济界访华团到访北京,专门就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了意愿并进行相关探讨。无独有偶,为对日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并作为同中国政府和企业界对接的平台,由在华日企组成的中国日本商会还成立了“一带一路”联络协议会。2018年4月10日,前众议院议长、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会长河野洋平率团访华,还同中国贸促会和国际商会的代表一起展开了“中日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研讨。

        反过来说,自安倍2012年底重登相位以来,中日竟然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缺乏领导层的互访,谁都能感受到两国关系的冷淡。现在王毅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的身份对日本进行正式访问,是对河野太郎外相2018年1月下旬访华的回访,实现了中国副国级以上领导人5年多来首次对日的正式访问。这一方面延续了中日关系自2017年开始出现持续向好的改善势头,另一方面有可能为两国领导层一系列的互访和增加互信营造良好的前期氛围。

        从实际意义而言,王毅访日的重头戏是经济,即与河野外相主持召开第四次中日经济高层对话。这一对话是两国政府间经济领域最高级别的交流机制,但因一些因素的干扰自2010年中断,而王毅的此次访日则标志着这一交流机制在暂停了8年之后得以重启,因而备受各界瞩目。

        中日如何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实现互惠共赢首先是两国最高领导层一直关注的焦点问题,是现阶段两国经济合作的重中之重。同时,从全球层面来看,在美国总统特朗普高举单边主义大旗的背景下,世界第二、第三经济大国强化经济合作,对稳定世界经济,维持国际秩序的意义更是不言自明的。这也是为什么说王毅的此次访日有利于双方“增进互信、积累共识、管控分歧,进一步巩固中日关系改善的势头”。

        在中日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此前笼罩在两国关系上的那股“秋风萧瑟”的阴霾正逐渐散去,我们也期许双边关系能够实现春暖花开。此外,重要的周年纪念和关键的时间节点又往往为双边关系的改善带来契机。实际上从2018年开始到2022年,一系列的周年纪念和时间节点将为两国关系的持续回温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如2018年恰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签署40周年,2019年正值日本主办G20峰会,东京与北京则分别会在2020年和2022年举办夏季和冬季的奥运会,且2022年又逢中日实现邦交正常化50周年。

        基于此,安倍的构想是自己力争在李克强总理访日后实现年内访华,然后推动习近平主席的访日,最后是积极利用外部环境,持续推进两国领导层的互访和在国际多边场合的良性互动。构想能否成为现实,取决于日方能否“重温条约精神、处理好历史等敏感问题、妥善管控分歧”,能否在“政治上讲信用、行动上守规矩”,让中方相信日方是“言而有信”?不可否认,中日关系现阶段仍面临众多不确定因素,甚有可能“乍暖还寒”,但王毅的此次访日毫无疑问地已为两国加强高层交往和沟通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文献来源:海外网,2018年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