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上海自贸区周年庆 在探索中求开放
潘晓明 2014-09-30
在祖国母亲迎来65岁华诞之际,上海自贸区也迎来它的周年庆。作为国内改革和其他地区自贸区建设的试验田,上海自贸区“先试先行”,经过了一年的探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绩。

        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体制已经建立。负面清单制度的导入扩大了企业进入自贸区的投资空间,避免了“正面清单”下行政审批的耗时耗力以及由其灰色地带所引发的“寻租”现象。2014年4月,负面清单经过修订,由最初的190条经过修订减少到139条。其中取消了14条管理措施,放宽了19条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制度成为吸引企业进驻自贸区的重要制度之一。据官方统计,截止到今年9月15日,在上海自贸区新设的企业有12266家,其中外资企业达到1677家。我们相信,在现有框架的基础上,负面清单列出的项目会逐步减少,自贸区将会被建成更加开放的投资环境。

        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平稳运行。 上海自贸区成立指出就担负着为其他地区进行自贸区建设提供制度范本的重任。建立伊始,上海自贸区推出了“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制度,即允许企业先入关,后报关,货物直接进入自贸区,区内实行货物放行以及区内货物便捷流转。在此基础上,上海自贸区于2014年4月又进一步推出7项新制度进一步推动货物贸易便利化。其中包括批次进出、集中申报制度;简化通关作业随附单证;统一备案清单;内销选择性征税制度;集中汇总纳税制度;保税物流联网监管制度;智能化卡口验放管理制度。这些新制度的引入使得货物通关时间平均减少3-4天,减少物流成本10%左右,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贸易便利,已经成为自贸区吸引企业入驻的另一个魅力所在。从长远来看,贸易便利化的不断推进还将会给自贸区乃至上海带来贸易业态模式创新,离岸功能发展以及上海国际航运业功能升级的机会。

        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基本确立。自贸区建立以来,已吸引了大量金融机构入驻。截至今年8月末,上海自贸区内新设持牌类金融机构87家,类金融机构453家,金融信息服务公司296家,投资和资产管理公司2179家,共计3015家,占新设企业总数的25%。与此同时,上海自贸区在国内首先建成一系列面向国际的金融交易市场,如上海国际黄金交易中心,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等。 但是另外一方面,也应看到自贸区的金融开放还有很大的空间。随着国内金融体制改革的酝酿及不断成熟,上海自贸区将会在金融开放有更大的举措。

        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基本形成。上海自贸区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探索市场和政府的关系。自贸区成立一年来许多制度贡献之外,还在于其探索政府在促进商品流转和市场开放的过程中,如何转变职能是其成为有效的推动力量。从负面清单到贸易便利化,从金融开放到风险控制,许多制度设计的共同点都是政府转变职能:由主导和变成监管,从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更积极的作用,进而在市场和政府间找到一种效率接近最优的平衡点。这些制度创新为我国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的范本。

       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我们期待其在今后有更多的制度性探索和贡献。也相信,它将不仅为国内改革提供有效的范本,也对中国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以及在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中提供更多有益的参考。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