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日本海洋战略的内涵与推进体制 — — 兼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化的深层原因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 中国和平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新旧困难
- 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智力支撑
- 中国外交新思路 新实践 新理论
- 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中国外交:今年成绩超出预期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中国外交与和平发展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国家民族”建构研究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欧盟社会政策研究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老挝与“一带一路”》
- 《非洲世纪的到来?:非洲自主权与中非合作研究》
- 《国际体系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 上海服务东盟地区“一带一路”建设 逆势成长与新挑战
- 上海服务“一带一路”经典案例2021
- 上海服务中拉合作的现状与趋势——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与上海角色
- 中美关系正常化历史上的四次关键战略协作的启示
- 竞争但不失控:共建中美网络安全新议程
- 美国区域经济合作倡议的内涵、反响及前景
- 更多错失良机的悲剧:新冠疫情中的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的人力和经济损失
- 错失良机的悲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力成本和经济损失
- Working Together with One Heart: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in the Coronavirus Crisis
- 中东地缘政治新博弈与全球战略态势调整
中印有望找到大国关系新意
2014-09-19
(以下是本院学者赵干城接受东方早报的采访内容)
印度和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国土面积大、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稀缺、在世界舞台上拥有雄心壮志,两国的独特历史和政治实践也为治理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作为南亚次大陆上的“优等生”,印度也面临和中国一样的“周边疑虑”。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中心主任、资深南亚问题学者赵干城对东方早报表示,印度需要明白,只有软实力足以服众,才能领导南亚,否则只会看到更多的地缘政治悲剧,并提出一个可能性:中印有可能超越地缘政治斗争,找到大国关系的新意。
“印度模式”未受效仿
赵干城:其中原因很复杂,主要可能与印度已经独大的地位有关。其南亚邻国对印度的快速发展心有疑虑,担心受印度控制,而印度独特的地理位置也加深了其邻国的担忧,即印度和大部分南亚邻国接壤,但它们相互之间都互不接壤,使印度居于南亚的中心地位。这可能在地理上首先就造成了印度称霸的印象。
东方早报:诸多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人士一直在讨论印度可能成为下一个发展阶段的全球现象,如同前30年的中国。这个说法对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
赵干城:考虑到印度现今其GDP约2万多亿美元,如果真能出现另一个中国,即在未来10多年,可加速发展连续翻番,造就另一个10万亿美元数量级的经济体,这对世界将意味着什么呢?首先当然是发达国家总量的相对大幅下降,世界将出现政治和经济真正多元化的格局。
这对中国这个正逐步完成民族复兴大业的新兴大国则意味着全新的局面。目前在国际政治中,还没有关于两个新兴大国差不多同步发展成全球大国将是什么格局的讨论。
我个人倒是觉得,如果印度确实实现了它的大国梦想,中印间在美国相对衰落的背景下将如何处理相关关系,或许可成为新型大国关系的一个议题。例如中国提出的“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原则,可能正是印度希望发展的未来的印中关系。
印度当不了亚洲“制衡者”
赵干城:印度的选择对印度的利益至关重要,但这种选择改变不了亚洲的地缘政治格局,亚洲格局还是取决于中日之间的力量对比和美国的行为。印度的实力和地位都注定其当不了“制衡者”,在今日之亚洲和更广大的亚太地区,制衡者的角色只有美国。这只需举一个简单的事实:今天,日本和印度的GDP总量合在一起都已经不及中国,而中国的经济增速仍远远超过日印。印度的“制衡者”角色注定实现不了。
在对华外交上,虽然印度对中国防范之心甚重,但努力促进印中关系在正常轨道上运行是印度的不二选择,甚至可以说是印度外交的“重中之重”,因为对华外交失败所导致的结果是印度不愿承受的,也完全不符合印度的利益。
在这次中国国家元首8年后再次正式访问印度,以及莫迪可能出席在北京怀柔举行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重大外交活动中,印度将继续努力打造和维护目前对其有利的国际环境,争取实现利益最大化。
中国没有控制南亚的战略
东方早报:在中国的周边外交中,南亚的地位何在?赵干城:作为中国的西南周边,南亚国家与中国有漫长的边界线,与中国的西藏和新疆等边疆省份接壤。仅仅从这个地理格局就可看出南亚的地缘分量。长期以来,南亚内部的争斗严重影响了中国的南亚政策,而中印的边界问题久拖不决客观上也损害了中国的南亚政策运行空间。
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在南亚当然得到积极反响,中国的方针是:即使有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暂时搁置,不影响国与国正常关系的发展。这个方针近20年前江泽民访南亚时中国就已提出,得到南亚国家的积极评价,实际这不仅是中国处理与南亚国家关系的指导方针,也包含了中国希望看到南亚国家之间以同样的精神处理分歧。
可以预见,在中国的周边外交中,南亚的地位还将上升,中国需要更用心地经营,力促南亚的稳定与和平,并为阿富汗可能的变局做好预案,进而有可能首先在南亚实现习近平在上海亚信峰会提出的“亚洲人管理亚洲事务”的新模式。
东方早报:印度的主导南亚政策与中国的友邻政策是否有冲突呢?
赵干城:这个问题的答案部分也在于如何理解中国的南亚政策。中国并无控制南亚的战略。中国之所以要与不丹建交,印度媒体解读为中国要控制这个喜马拉雅高山王国,但这和现实相距甚远。不丹是中国的邻国,又有一些尚未解决的边界问题,并且应当说不是很难解决的边界划线,中国当然希望早日解决,两国正式建交必定是前提。不过如果实现,那么中国就只剩下印度一个陆地邻国还存在领土纠纷了,这大概也是新德里不愿看到的。
尼泊尔情况稍不同,该国与中国西藏地区有长达1200公里的边界,尼泊尔又只有中印两个巨大邻国,因此自然希望两个大国都对它好,而不是只有一个大国可以说了算。中国一贯高度重视尼的战略地位,它是我们的友邻政策的一个重要对象。中国会继续这么做,帮助尼的经济民生发展,但中国并没有控制的意图。至于印度今天是否仍然要加德满都完全听从新德里,这需要印度来回答,因为印度以前的周边政策基本都没有实现其战略目标,其中应该有值得印度反思之处。
文献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