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日本海洋战略的内涵与推进体制 — — 兼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化的深层原因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 中国和平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新旧困难
- 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智力支撑
- 中国外交新思路 新实践 新理论
- 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中国外交:今年成绩超出预期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中国外交与和平发展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国家民族”建构研究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欧盟社会政策研究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非洲世纪的到来?:非洲自主权与中非合作研究》
- 《国际体系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 《从东盟到东盟共同体:东盟决策的模式与实践》
- 中美关系正常化历史上的四次关键战略协作的启示
- 上海服务中拉合作的现状与趋势——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与上海角色
- 上海服务东盟地区“一带一路”建设 逆势成长与新挑战
- 上海服务“一带一路”经典案例2021
- 竞争但不失控:共建中美网络安全新议程
- 错失良机的悲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力成本和经济损失
- 更多错失良机的悲剧:新冠疫情中的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的人力和经济损失
- 美国区域经济合作倡议的内涵、反响及前景
- Working Together with One Heart: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in the Coronavirus Crisis
- 全球协作抗击新冠病毒:作用、经验与启示
建构中非关系国际贡献论正当其时
2014-04-30
自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以来,西方对中非关系的关注度大幅提升,相应的批评声调也不断高涨。这导致了相当大的“为中非关系正名”的压力。但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西方的批评声调有所降低,一度让不少人有所放松。笔者认为,西方批评调门的降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而这也为建构中非关系国际贡献论提供了短暂而重要的机会之窗。
西方对中非关系批评的调门放低,首先是中非关系快速发展且极大地贡献于非洲发展的事实无法诋毁。在大概2006至2008年间,西方突然发现中非关系快速发展、“挤占”了其在非洲利益,因此对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严重心理失衡,以至于影响到其正常的理性思维能力,各种报纸、杂志、学术论文、政策报告都充满着对中国的无理攻击,“新殖民主义论”便是典型。例如,英国外交大臣杰克•斯特劳在2006年2月访问尼日利亚时表示:“中国今天在非洲所做的,多数是150年前我们在非洲做的”。这一时期,各种有关中国在非洲的负面论调纷纷出现,美欧等西方国家鼓吹的在非洲的“中国威胁论”包罗万象,主要的有如新殖民主义论、政治体制威胁论、漠视人权论、经济制度威胁论、软实力威胁论、援助方式危害论、资源掠夺论、环境破坏论、军事威胁论,等等。
但很快,西方人发现,上述攻击大多没有真凭实据。恰好相反,美国重要的民意调查公司皮尤全球态度项目自2006年起对中非关系做了大量跟踪性的民意调查。其结果令人印象深刻,因为中国在非洲相当受人欢迎,平均的受欢迎程度达71%,最高值为92%,而不受欢迎程度只有19%。该系列民意调查结果显示,非洲只有一个国家对中国有负面态度,即南非。与此同时,大量国际组织的研究报告表明,中国的确为非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非洲在2000年以来的年均5%的经济增长率中,有约2%是中国贡献的。
西方对中非关系攻击的调门放低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舆论造势后,西方尝试通过更加理论化和案例化的研究,来“坐实”对中非关系的批评。笔者在2011年访问非洲、欧洲和美国的过程中遇到过近10位研究中非关系的美欧博士研究生,其中有6位左右在做中国与赞比亚关系,另有几位做中国与苏丹关系,仅1位是做一个相对正面的案例即中国与埃塞俄比亚关系的研究。
在尝试对中非关系的批评作理论化和案例化的深入研究的同时,西方还试图使这些批评披上“科学化”的外衣,其核心是利用各种数据、图表、问卷调查等。其典型是2011年底出台的人权观察组织(Human Rights Watch)有关中国企业在赞比亚铜矿的企业责任表现的报告。不管该报告的最终结论是什么,至少其方法论看上去是相当合理的。首先,人权观察组织了三个小组前后三次前往赞比亚铜矿地区进行调研,共采访了170人,其中95人来自于中国铜矿,另有48人来自于其他国家操作的铜矿,还有一些来自于政府部门、记者、矿工工会、外交官,等等。其次,该报告反复强调,在调研过程中没有得到来自中国铜矿企业的配合,所以95名来自于中国铜矿的受采访者都是秘密接受采访的且不能公开姓名——因为担心受到报复。第三,该报告还煞有介事地将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回信附在了报告的后面,但在正文中却几乎没有引用该回信的内容,尽管作者也不时指出中国企业在过去几年里有所改进。这一科学化努力,使得就连著名的中非关系研究学者布罗蒂加姆也认为该报告是“相对客观的”。
因此,尽管中非关系对非洲发展已经、正在和仍将作出重大贡献,但不能忽视的是西方正在处心积虑地完善其对中非关系的各种批评逻辑。这意味着,中国学术界建构“中非关系国际贡献论”的机会之窗已经敞开,但未必会很长。目前,建构中非关系国际贡献论正当其时。
西方对中非关系批评的调门放低,首先是中非关系快速发展且极大地贡献于非洲发展的事实无法诋毁。在大概2006至2008年间,西方突然发现中非关系快速发展、“挤占”了其在非洲利益,因此对中非关系的快速发展严重心理失衡,以至于影响到其正常的理性思维能力,各种报纸、杂志、学术论文、政策报告都充满着对中国的无理攻击,“新殖民主义论”便是典型。例如,英国外交大臣杰克•斯特劳在2006年2月访问尼日利亚时表示:“中国今天在非洲所做的,多数是150年前我们在非洲做的”。这一时期,各种有关中国在非洲的负面论调纷纷出现,美欧等西方国家鼓吹的在非洲的“中国威胁论”包罗万象,主要的有如新殖民主义论、政治体制威胁论、漠视人权论、经济制度威胁论、软实力威胁论、援助方式危害论、资源掠夺论、环境破坏论、军事威胁论,等等。
但很快,西方人发现,上述攻击大多没有真凭实据。恰好相反,美国重要的民意调查公司皮尤全球态度项目自2006年起对中非关系做了大量跟踪性的民意调查。其结果令人印象深刻,因为中国在非洲相当受人欢迎,平均的受欢迎程度达71%,最高值为92%,而不受欢迎程度只有19%。该系列民意调查结果显示,非洲只有一个国家对中国有负面态度,即南非。与此同时,大量国际组织的研究报告表明,中国的确为非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非洲在2000年以来的年均5%的经济增长率中,有约2%是中国贡献的。
西方对中非关系攻击的调门放低的第二个原因在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舆论造势后,西方尝试通过更加理论化和案例化的研究,来“坐实”对中非关系的批评。笔者在2011年访问非洲、欧洲和美国的过程中遇到过近10位研究中非关系的美欧博士研究生,其中有6位左右在做中国与赞比亚关系,另有几位做中国与苏丹关系,仅1位是做一个相对正面的案例即中国与埃塞俄比亚关系的研究。
在尝试对中非关系的批评作理论化和案例化的深入研究的同时,西方还试图使这些批评披上“科学化”的外衣,其核心是利用各种数据、图表、问卷调查等。其典型是2011年底出台的人权观察组织(Human Rights Watch)有关中国企业在赞比亚铜矿的企业责任表现的报告。不管该报告的最终结论是什么,至少其方法论看上去是相当合理的。首先,人权观察组织了三个小组前后三次前往赞比亚铜矿地区进行调研,共采访了170人,其中95人来自于中国铜矿,另有48人来自于其他国家操作的铜矿,还有一些来自于政府部门、记者、矿工工会、外交官,等等。其次,该报告反复强调,在调研过程中没有得到来自中国铜矿企业的配合,所以95名来自于中国铜矿的受采访者都是秘密接受采访的且不能公开姓名——因为担心受到报复。第三,该报告还煞有介事地将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回信附在了报告的后面,但在正文中却几乎没有引用该回信的内容,尽管作者也不时指出中国企业在过去几年里有所改进。这一科学化努力,使得就连著名的中非关系研究学者布罗蒂加姆也认为该报告是“相对客观的”。
因此,尽管中非关系对非洲发展已经、正在和仍将作出重大贡献,但不能忽视的是西方正在处心积虑地完善其对中非关系的各种批评逻辑。这意味着,中国学术界建构“中非关系国际贡献论”的机会之窗已经敞开,但未必会很长。目前,建构中非关系国际贡献论正当其时。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