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日本海洋战略的内涵与推进体制 — — 兼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化的深层原因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 中国和平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新旧困难
- 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提供智力支撑
- 中国外交新思路 新实践 新理论
- 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 中国外交:今年成绩超出预期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中国外交与和平发展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国家民族”建构研究
- 《中国与拉美国家相互依赖模式研究》
- 欧盟社会政策研究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
- 《老挝与“一带一路”》
- 《非洲世纪的到来?:非洲自主权与中非合作研究》
- 《国际体系演进与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
- 上海服务东盟地区“一带一路”建设 逆势成长与新挑战
- 上海服务“一带一路”经典案例2021
- 上海服务中拉合作的现状与趋势——中拉命运共同体建设与上海角色
- 中美关系正常化历史上的四次关键战略协作的启示
- 竞争但不失控:共建中美网络安全新议程
- 美国区域经济合作倡议的内涵、反响及前景
- 更多错失良机的悲剧:新冠疫情中的新兴与发展中经济体的人力和经济损失
- 错失良机的悲剧: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力成本和经济损失
- Working Together with One Heart: People-to-People Diplomacy in the Coronavirus Crisis
- 中东地缘政治新博弈与全球战略态势调整
亚信上海峰会研讨会
2014-04-02
亚信上海峰会:亚洲安全与发展合作的机遇和挑战
2014年3月21-22日,我院召开“亚信上海峰会:亚洲安全和发展合作的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俄罗斯、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土耳其、泰国、伊朗、吉尔吉斯斯坦、卡塔尔、塔吉克斯坦、韩国、印度、乌克兰等,以及中国的专家学者就亚信与亚洲新安全观构建、亚洲安全机制、地区经济一体化和亚希成员国经济合作、亚信会议成员国共建“丝绸之路”、加强人文合作,实现民心相通、成立亚信会议智库圆桌会议等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陈东晓院长主持开幕式,外交部欧亚司副司长苏方遒和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作基调发言。
第一部分 亚洲新安全观与亚洲安全机制
一、亚信与亚洲新安全观构建
(一)亚洲新安全观的内涵
亚洲新的安全观是推动互信,同时发展共同利益,让亚洲成为和平、稳定、合作的一个榜样。亚洲新的安全观鼓励我们相互依存,共同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通过对话促进互信,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冲突。新安全观是为了进一步驱动亚洲的经济活力,帮助该地区尽可能多的人民。和平、安全对整体发展非常重要。除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外,新安全观还涉及经济、环境和人等方面的发展。
亚洲新安全观不是封闭的,而是发展的,需要不断输入新的内涵。不仅要推进军事互信,还要推进政治互信、社会互信、民众互信,才能使亚洲国家之间的互信有比较好的基础。新安全观还应重视均衡发展的理念。
新安全观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不断演进,各国正改变以国家为中心和以军事为重点的安全观,同时发展更加广泛、可持续的、包括环境和能源在内的安全理念。
在安全方面,过去比较偏重军事安全、战略安全等传统安全,现在恐怖主义、生态安全、食品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更现实。亚洲安全是综合的、相互联系的,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亚洲安全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需要亚信会议。亚信会议体现了亚洲新安全观的特性。第一,亚洲是世界上意识形态、文化宗教差异最大的地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主导亚洲事务,而应由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亚洲应该合而不同,各种力量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但和谐共处。第二,亚洲新安全观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亚洲经济发展快,中国、印度、俄罗斯这些新兴经济体蓬勃发展,引领亚洲经济欣欣向荣。安全是经济发展的保证,经济发展又为安全提供了扎实的基础。第三,亚洲新安全观有良好的理念基础。60年前诞生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是很有生命力的,很朴实很管用。
(二)亚洲新安全观的构建
应在大亚洲的概念下讨论安全问题。亚信成立之初其重要性被低估了,在新的安全形势下,亚信的重要性日益上升。现在已经到了构建新安全观的时刻。构建新安全观的时机是否已经到来取决于谁在驱动,取决于是否有多边组织和大国牵头,现在则是要看中国会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
构建亚洲安全观要从亚洲安全的实际出发。第一,不同的文明和文化应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共同繁荣。第二,应不干涉各国的内部制度,尊重意识形态选择。第三,处理传统威胁要摒弃冷战思维,确保相互安全,积累互信,扩大共识。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应加强各国通力合作。第四,各国应通过外交手段协商解决亚洲国家在领土、领水、边界问题上的纷争。第五,应妥善解决关于战争的历史认识问题。第六,首先各方要在协商一致基础上形成新安全观,这将是日后亚洲地区形成有效的多边安全机制的思想、政治和理论的法理基础。
亚洲许多国家都依赖于大国求得自己的安全,使得地区安全局势更加复杂。亚洲恐怖主义猖獗,引发地区局势动荡。亚洲大国之间缺乏互信。亚洲一体化中,应进一步打造危机解决工具,尤其是在多边方面。通过地区内的政治、经济合作为安全合作奠定良好基础,在外部大国不插手的情况下处理好亚洲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亚信在内的亚洲区域组织应相互分享各自在组织方面的经验。亚洲国家尽管在社会和政治制度上有差异,但相互之间完全可以在经济和其他方面进行更多的互补性合作。中国毫无疑问在亚洲地区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中国担任亚信会议主席国时更应如此。亚洲国家内部的互信非常重要,亚洲国家之间的不稳定状况对世界会有巨大影响。亚信会议机制能够进一步把成员国联合起来,保证亚洲地区首先获得稳定与和平。
新安全观主要有四个要素:互信、互理、平等、协作。互信是基础,亚信会议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亚信会议正处于一个新的起点。亚信会议代表了亚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已经成为互动、对话以及建立互信的重要平台,让亚信成员国商讨共同面临的挑战,采取相应举措,帮助解决冲突来保证该地区的长治久安。在中国的领导之下,亚信会议会成为一个高效的论坛,亚洲国家之间的合作会越来越好。
亚洲国家之间缺乏信任。亚信会议提供了一个安全合作的新平台,而且是最广阔的平台,填补了泛亚安全机制的空白。亚信会议现在成员加上观察员已有近30个成员,从一个侧面证明亚洲新安全观超越了社会制度、文明类型的差异,是包容性的而不是排他性的。亚信成员国应通过讨论达成共同理念,通过磋商建立互信,最后协调立场。亚信价值或是整个亚洲的价值都还需要继续打造,之后才能共同携手合作。亚洲已有许多次地区安全架构,如上合组织、伊斯坦布尔进程等等。因此,对亚信会议的合适定位应是:增进共识,求同存异,惠及预期,扩大认同,形成规范,友好合作。
在应对安全威胁方面,亚洲在观念上有自己的优势:一是亚洲针对相互矛盾的理念持相对平衡的态度。二是亚洲注重渐进性。三是亚洲特殊的协调性和制度性之间的关系。亚洲人既坚持制度理性,也关注人情与变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智库和学术机构之间的磋商有助于建立统一的亚洲安全合作机制。欧安组织学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把不同地区的年轻人招募在一起,共同的学习经历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联系网络,对于未来亚洲安全架构的建立将起到巨大作用。
二、亚信与亚洲安全机制
(一)亚洲面临的安全威胁
亚洲面临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并存的问题,既存在冷战时期所形成的安全和军事结盟、分裂乃至对峙,存在冷战时期和过去遗留下来的领土争端等问题,同时中亚、西亚和南亚又是非传统安全威胁,特别是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分裂主义、跨国贩毒、网络犯罪等最大的延伸区和重灾区。经济和能源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安全方面的挑战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同时还包括非传统意义上的经济、社会、环境、人员等方面。
亚洲安全基础脆弱,差异性大,同时外部势力对亚洲的主导性很大。因此,亚洲面临的安全问题和挑战也特别大。亚洲安全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各领域。亚洲安全是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两大因素的高度交织。传统安全方面,亚洲还存在冷战思维和冷战架构的残余,甚至某些亚洲国家存在的二战前的军国主义思维,这些都对亚洲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非传统安全方面,亚洲的国际恐怖主义势力日益猖獗。包括亚信会议在内的区域性合作组织都必须认真面对这一问题。亚洲还面临核扩散和核恐怖主义的威胁。亚洲国家应该以合作安全、包容发展的思维来冲淡冷战思维的影响。
目前亚洲存在的安全威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直接威胁,主要是激进主义和极端主义。表现在一是致国家的发展与大局于不顾,在政治权利的核心区域制造事端制造动乱;二是在宗教极端主义和分离主义怂恿下,动则以伤害和牺牲平民为发泄和报复的手段;三是在国际事务当中,显然处于自私的利益,或是曲解国际规范,或是根本把国际规范不当回事,过渡的使用武力和制裁的手段制造混乱。第二是基础性甚至带有全面性的威胁。一方面亚洲是宗教、文化以及发展水平差异最大的地区,但同时又是世界上发展最迅速的地区。这种迅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利益冲突、认知差异和环境恶化等。第三是转移性威胁。来自全球范围内的,或是区域外的威胁转移到亚洲引起了连锁反应。如近年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东北非地区的阿拉伯之春以及乌克兰问题等。
2014年亚洲面临的安全问题主要有阿富汗问题、叙利亚和中东局势、乌克兰危机。亚洲国家应该以合作安全、包容发展的思维来冲淡冷战思维的影响。21世纪我们将面临更多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如食品安全,环境、气候变化挑战,还有水安全,这是安全概念的新趋势。但如果冷战思维继续存在的话,军事安全还是会非常重要。为促进发展,应摒弃冷战思维。亚太国家面临的威胁是相互之间的不信任。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文化差异的原因。
(二)亚洲安全机制建设
应对亚洲面临的安全威胁,必须要加强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合作,营造气氛,增进互信。亚信成员国面临的挑战并不是相互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共同价值和共同标准,而是现有的共同语言和共同价值,即国际主流话语和主流价值是由西方而非包括亚信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所主导的,这离亚信成员国的现实比较远。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适应和追赶这套价值体系的同时保存自己的独立性,适应本国的实际。包括广大亚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是综合性的难题,政治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外交转型等交织在一起。国际政治的现实说明,西方的经验并不一定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在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中,首先各国要有自己独立的语言、道路、思考能力,然后才能谈我们的共同语言和共同利益。
亚洲也有合作和信任的趋势,通过解决历史和现实问题,互谅互让,相互理解,形成新的利益共同体,尤其表现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完全是一种新的理念,合作、共赢,共同维护安全利益。中俄关系则成为新型大国关系发展的典范。亚信会议应很好地总结这种经验。
“9·11”恐怖袭击之后阿富汗形势的发展突显了亚信在发展亚洲安全文化,促进互信建立方面的重要作用。鉴于亚信会议成员在地理上的多样性,而且缺乏共同对话的平台,亚信会议所取得的进展更显示出其对促进安全发展的巨大贡献。要真正理解安全的彼此关联性和不可分割性,合作安全的机制特别重要。亚信会议应加强机制建设,在发展过程中要毫不犹豫地表明主张,要敢于采取相应的措施,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建立政治和军事互信上。中国接任亚信会议主席国后,在推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方面会起到更大的作用。这将带来一个新的亚洲安全理念,能够让亚洲的安全、和平与繁荣成为现实。东海和南海的冲突可能会在亚信会议的议题当中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亚信在这方面应发挥建设性作用,包括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措施以及互信的建立。如果亚信成员国认为直接介入政治冲突太过危险,那么各成员国的智库之间可以先进行沟通。
亚信会议要在安全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第一,可以把所有成员国、观察员国共同的意愿作为对世界的贡献提出倡议,发出我们应有的声音。第二,各成员国的智库之间应加强交流,在现有区域组织之间建立工作网络,通过交往推动亚洲安全趋势的改进。第三,学习欧洲经验,在亚信会议召开前请成熟的智库做一些民调,增加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使亚信会议具有更广泛的表达面。
外部大国因素不可忽略。亚洲国家还没有完全主导自己的实力,外部大国仍主导着亚洲事务,这使亚洲的力量格局具有高度的不平衡性。中国提出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目的在于超越历史和现实障碍,使亚洲和欧亚大陆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这一模式能否成功不完全取决于中国自身的努力,也是一个欧亚大陆各国相互理解和共建的过程。谈亚洲的安全与发展不能忘记这个地区最重要的主角美国,怎样看待美国在亚洲安全和发展当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解决亚洲安全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中日冲突和乌克兰危机背后都有强烈的美国因素,讨论安全一定要有非常清醒的目标,就是劝说作为领导者的美国保持理性而不是制造混乱。中亚国家相对较小,在国内和国际问题的处理当中往往受到大国影响。大国之间相互竞争的利益关系,有时让小国无所适从。大国之间的争斗往往会牺牲小国的利益,亚信会议需要考虑到处在边缘地带小国的利益。
构建亚洲多边安全机制应学习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成果,包括欧洲地区存在过的一系列多边安全机制。多边安全体制概念是逐步发展的。亚洲不同于欧洲,文明的多样性、国家大小和发展水平的悬殊,亚洲比欧洲复杂很多。亚洲多边安全机制的创立、改善和修补需要发挥亚洲的优势,结合亚洲的文化和历史传统,既学习其他地区好的经验,同时也要适合于当地实际情况。
通过分享与美欧安全合作中的经验,俄罗斯能够为亚洲安全机制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俄罗斯赞赏亚信会议提供的机会和中国在亚信会议中所起的领导作用。参与亚信会议有助于俄罗斯重回亚洲和欧亚地区,有助于其亚洲身份和认同的建立,有助于其在亚洲的和平与稳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俄在远东地区的能源和经济政策,目的在于帮助俄融入亚太安全体系,帮助亚太地区实现和平、稳定与繁荣,促进彼此之间的互信。俄希望真正成为亚太的一部分,尤其是作为一个平等的伙伴得到亚洲国家的接受。俄转向亚洲是认真的,但这并意味着反西方或反美,而是俄的多元化战略。
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的存在与互信的缺失密切相关,这些问题还有其历史背景。东北亚地区仍然缺乏对话的机制。在构建东北亚安全机制方面,韩国认为步步为营、碎步快走是非常好的方式。东北亚安全机制应是多层和多边的,应该从低到高发展,从环境保护、气候变化、海上救援、能源安全这些软议题向硬议题逐步发展。这样的东北亚安全机制有利于各方。
乌克兰事件已经成为了地缘政治的威胁和挑战。如果要一国不成为地区和全球安全的挑战,第一,要有完整、成熟的社会结构,要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领域精英都纳入到社会结构之中。乌克兰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社会结构中缺乏来自原材料产业、军事领域以及独立领域的精英,而来自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三者精英之间的斗争从未停止过。这一问题不仅涉及乌克兰,同时还涉及几乎除俄罗斯之外的所有前苏联国家。第二,要发展发达的军事、经济、媒体力量,或者应尽快加入其他国家的联盟当中。第三,要在全球竞争中获得领先地位必须拥有强大的媒体力量。第四,对那些位于缓冲地带国家而言,要避免被其他国家所破坏或被强制性纳入到其他国家的体系中。
第二部分 亚信会议与经济发展合作
一、地区合作与“一带一路”战略:属性、动力机制和未来定位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丝绸之路”战略显著区别于美国2011年提出的“新丝路”计划,后者旨在建立以阿富汗为中心,联接中亚和南亚的经济发展带。美国的做法带有地缘政治战略意图,美国试图将中国、俄罗斯和伊朗排除在外,旨在降低中国和俄罗斯在中亚和南亚地区的影响力。相比之下,当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涵盖了更多的国家,更符合亚洲国家的发展实际。亚洲国家之间的有效合作至关重要,当前亚洲国家需要增进经济合作,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国家之间的合作壁垒,打破相互之间的隔阂。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计划更有助于亚洲区域内资源的调配和优势互补,有助于增进地区间的合作发展,更好地融入到世界经济和贸易体系中,所有这些推动经济一体化的努力,都将有利于亚洲地区的正真发展和互信。
丝绸之路应该首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应该充分包容地吸纳更多的成员和组织,充分发挥伙伴的积极作用。丝绸之路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体系,涉及经济、文化、安全、宗教等复杂问题,充分尊重成员国自身发展模式和制度的独立性。丝绸之路要立足于亚洲国家间的合作,丝绸之路从亚洲开始,不可能离开亚洲谈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建设首先需要谋求和平发展,推动落实新安全观;其次,推动能源通道建设,当前中国北部正面临能源管线的运力不足,南方运输渠道面临安全问题;再次,推动互联互通建设,完善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最后,需要推动“丝绸之路”协调机制建设,包括推动建设亚信理事会、基金会、智库交流机制等。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是一个经济纽带的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和思想交流的纽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应该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不仅仅包括沿线国家之间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便利举措建设等,还应该将合作领域拓展至农业发展、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能源开发等诸多领域。另外,可以将丝绸之路建设框架同沿线小国家的经济发展建立有机联系。
在推动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机制方面,需要从“需求驱动”和“压力推动”差异的角度探讨析丝绸之路发展的路径。丝绸之路是内外需求推动的结果。内部需求而言,中国主要从中西部发展角度提出这一发展战略;外部需求而言,外部安全和经济的挑战需要这样的发展战略。亚洲国家也面临这样的发展需求,它们需要互联互通提供的经济发展环境,需要借助于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提升本地区经济增长潜力。因此,当前包括约旦、科威特、伊朗在内的诸多国家对中国的这一计划都有着农机偶的兴趣。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勾画出了中国全面开放战略的新格局。“一带一路”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有机结合。两条丝绸之路更注重西部地区的发展,是中国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调整,表示更高层次的开放。
从各国的利益需求角度来看,我国在推进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其他国家的利益关切,避免“中国中心”思维。充分平衡各国需求,从可持续发展,利益共享角度推动丝绸之路建设和亚洲成员国经济合作议程。
二、地区合作、“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角色
亚洲国家之间正形成一个发展协作的共同体,不同亚洲国家在这个共同体内进行了有效的分工协作。中国一方面从亚洲国家获得能源和初级产品供给,有力地改善了他们的贸易条件,中国庞大的需求推动了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与此同时,中国输出的廉价贸易品降低了亚洲国家的进口成本,总体上推动了亚洲国家贸易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中国对亚洲国家的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符合当地经济特征,尤其是相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转移比较适合这些国家工业化早期的发展。因此,亚信机制下的亚洲地区合作是基于当前亚洲实际提出的符合亚洲经济现实需求的战略。
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的火车头,世界上最二大经济体,在丝绸之路战略中应该起到独特的引领作用。中国文明所基于的伦理道德和公正的价值观同美国代表的西方自由市场价值观比较而言,中国模式更能够满足亚洲各国的需求。中国应该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东方灯塔”一样的引领作用。
亚洲国家应该加强理念交流,亚洲拥有多种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例如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作为另一种成功的典范,俄罗斯期待中国能够通过亚信平台同成员国分享发展经验。
中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比如通过泛亚铁路网建设,推动互联互通,完善亚洲基础设施水平。
此外,叶海林教授还提出应该遵循市场规律,让每一站的国家都能受益。我国对外合作中采用“负面清单”的模式对一些存在领土纠纷及其他问题的国家予以规避。这种仅仅从中国自身外交利益考虑的战略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合作国家的利益,比如中国以自身为中心建设交通和管道网络会给其他国家带来什么,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的利益关切。
三、地区合作、“一带一路”布局与推进方式
亚太地区在全球出口贸易网络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外贸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值得鼓励,因为不同的国家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不同阶段,各自有各自的优势,通过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找到自身在全球价值链条中的位置。
在“一带一路”推进方式上,中国需要遵循稳步推进的战略,从次区域合作角度综合推动丝绸之路的站点建设。比如,中国正在推动的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区域合作都是面向次经济合作计划,这些次区域同时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站点。其次,中国应该考虑到相关国家的具体经济特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应避免“经济通道”的模式,而应朝向“通道经济”的方向努力,推动沿线国家之间不同产业结构的融合与互动,推动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比如不能将基础设施建设同合作成员国自身经济结构割裂开来,泰国和老挝的经济结构意味着他们对高铁的需求存在差异。
在推动亚信区域合作模式上,由于地区间存在较大的发展差异,中国首先应该避免用单一模式推动亚信合作;其次,注重务实合作,不必要提出大而全的机制,立足于双边,立足于具体项目,逐步争取在一些小多边次地区的机制上进行合作,经济合作应该充分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再次,亚信成员国之间的合作要与现有机制有效结合,比如南盟、上合、伊斯坦布尔进程等多边、小多边、次多边的方式有助于提升合作效率。
四、地区合作、“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成员国利益关切
丝绸之路沿线成员国对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战略普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即便土耳其希望加入欧盟,但并不影响其参与亚洲的经济合作,中国提出丝绸之路建设战略符合土耳其的国家利益。土耳其“向西看”(欧盟)更期待政治待遇,“向东看”(融入亚洲)更具有现实的经济利益。当前土耳其面临贸易赤字问题,2013年贸易赤字达998亿美元,因此土耳其参与亚洲经济合作将有助于土耳其改善自身不利的贸易环境,中国和俄罗斯对土耳其外贸的意义越来越重要,因此,正如土耳其外交部在“未来亚洲前景”的报告中阐述了“丝绸之路”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丝绸之路”对土耳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韩国前总统李明博总统曾提出一个倡议,一个发展合作的欧亚大陆能够成为和平和稳定、繁荣的基地。欧亚大陆在基础设施和市场交易机制的完善将不仅有助于中亚和内陆地区的资源开放,也有助于韩国和中国这样的能源消费国获得便捷的能源供应。
泛亚洲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架构得到了高度认可。从历史角度上看,中印关系具有坚实的基础。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来看,经济合作是安全合作的基础,是相互合作的可持续推动力。中印应该努力推动经济合作,通过经济合作促进泛亚地区的安全、和平和可持续发展。印度高度重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非常希望能够在泛亚机制内建立一条满足印度经济发展的能源管线。
由于亚信成员国存在实力的巨大差异,大国之间的剧烈竞争,全球贸易体制的不公平,使得小国只能在大国的夹缝中生存。因此,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注重小国的利益关切。比如贸易便利化和具有的优惠条件,制订每个层面上的竞争规则,以真正满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需要。亚信会议需要提供一个有效的对话机制,推动亚洲国家公平、有效地合作。
从东亚地区对俄贸易的具体数据来看,俄罗斯与东亚国家的合作潜能远未能得到挖掘,比如俄罗斯对中日韩贸易总和甚至不及与芬兰的贸易额。俄罗斯对地区经济一体化和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战略充满期待,俄罗斯应该同东部进行更多的贸易往来,不应该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当前中东国家面临转型问题。这些转型不是简单的政治转型,经济发展对于这些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成功的转型需要外部资源的介入。比如说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此外还涉及医疗、教育、城市交通旧城改造等民生问题。这些国家之所以表现出对丝绸之路极大关切,充分体现出他们对经济资源的现实需求。
五、安全视角下地区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
安全问题对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形成的安全真空可能会威胁地区发展稳定。对于亚洲国家而言,不要受到美国地缘政治的牵扯,应该通过务实的合作,携手推动丝绸之路建设,造福地区人民。
同中国类似,土耳其也面临诸如“三股势力”等非常棘手的现实问题,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伊斯兰国家也不例外,因此亚洲国家应该增强合作,共同打击安全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冲击。鉴于安全问题对丝绸之路战略的影响,阿富汗问题对丝绸之路建设带来的潜在挑战,亚信会议应该推动阿富汗的教育,降低阿富汗因素对丝绸之路的安全冲击。
地缘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错综复杂将成为制约亚信成员国经济合作的重要障碍。亚信会议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差异加大了亚信成员国相互协作的难度。阿富汗毒品犯罪问题对于丝绸之路战略和亚洲经济合作带来的挑战,打击毒品犯罪始终是国际社会的迫切任务,亚信成员国应该有针对性的解决这类问题,推动经济合作。
从中东地区安全局势角度来看,有必要与海湾地区国家建立对话机制以缓解地区紧张局势,避免这些国家受到欧美制裁后,相关联的亚洲国家受到无辜的影响。在反对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方面,亚洲国家应该紧密合作,打破西方国家惯用的双重标准。
第三部分 亚信会议与地区人文合作
一、 亚信会议促进地区人文合作的必要性
亚洲跟其他的洲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亚洲地区文化多元,种族多样,还有不同的意识形态,这种差异性处理的好也是可以是一种文化创造的力量。但是如果处理的不好,就会成为合作的障碍。就国际区域合作的实践来看,事实证明,比较成功的区域性合作都有一个文化认同的支撑。区域合作的发展需要共同的区域文化认同平台作为一种支撑。或者在区域化的进程当中建构出共同的一个新的文化认同身份。
地区的文化认同大概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回应性的认同,每一个成员在它的地区内与其他的地区,与他者在相对性和差异性中确认自己的地区身份。第二种是功能性的认同,国家和国家之间交往过程当中建立了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逐渐形成了利益的共同体。每个国家意识到自己与这个共同体之间密不可分的利益关系。第三个是归属性的认同,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一种文化上的紧密的联系。目前亚洲地区的合作文化认同,基本上属于前面两个层次。
世界各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中创建了自己出色的文明。多样性是世界文明文化的基本特征。多样性意味着差异,差异需要交往,交往促进了发展,而发展最终成就了文明。也许在人类历史上被人知的是蒙古铁骑等等,但是永远载入史册的是多民族、多文化,甚至文明的对话。
亚洲东部和西部在文化上具有几个共性:第一,亚洲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当前大多数国家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和文化传统。第二,大多数都是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都面临着现代化建设问题。第三,都是古代丝绸之路,就是草原之路、绿洲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国家或是相关国家。二战结束以来,总体上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关系。亚洲东部和西部国家也具有差异性。第一,发展程度不同,有的很富庶,有的人均国民收入很高,也有的成为了举世瞩目的新型经济体,但也有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第二,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不同,有君主政体,共和政体,也有伊斯兰原教旨国家,还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总体看,现代化经济发展和制度建设是亚洲东西部国家的共同诉求。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通过一个个交流合作项目来打造亚洲东部和西部的利益共同体,应该是亚信会议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由于阿拉伯革命、由于出现了很多的街头政治运动,发生了很多的暴力事件,所以阿拉伯在中国的整体形象被扭曲了。中国媒体在报道中东事件的时候,大量借用的是西方媒体的报道,可能会失真,失去了对研究对象的全面了解。媒体交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不仅牵涉到理论研究,怎样构建有影响力的媒体,还包括它的采访目标和主要议程,哪些项目才是中国民众真正关注的。当前媒体交流还缺乏内生动力,尚未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还谈不上前瞻性,往往就事论事,稍做铺展。亚洲东西部国家的媒体要构建一个平台,让各国媒体人有机会来交流,有机会来接触。
二、亚信会议在促进人文合作的机遇和挑战
人文交流方面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首先是民粹主义,在一些地区严重影响到正常的进程和发展速度。第二是文化歧视,宗教或是其他方面的多样性,是带来了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人类还是没有能够很好地应对这种多样性,经常去压制或是歧视不同的文化和宗教。第三是历史问题。亚洲历史上有伟大的文明,过去的荣耀在未来的时候会成为一个负担,成为一个障碍。第四是政治关系,处理的好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沟通,人员之间的交流、不同文化的交流。
当前国际三大趋势正影响着我们所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全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现代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已经远远不像冷战时期的民主国家,现在无论国家、政府、跨国公司,包括一些小的商人,包括公民组织,包括公民的个人都会对跨国的交流包括跨文化的交流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现代国际关系的议事日程更加复杂,不仅有原来的经济合作和安全合作问题,而且整个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议题相互交融,互动更加紧密。信息交流、传播速度异常迅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之间信息传播的不对称性是非常非常巨大的、差异也是非常非常巨大的。亚洲地区正经历着四个浪潮:商品潮、资金潮、移民潮和信息潮,一方面让我们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的依赖更强,但也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特别是中亚地区,也正在经历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去俄化的进程。苏联解体之后,这些民主国家的构建过程到今天也没有完全的结束。俄罗斯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构建也在进行过程当中。苏联解体后,很多俄罗斯人回归俄罗斯,语言在欧亚大陆当中的影响在逐渐的下降,也带来很多社会的问题。乌克兰事件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苏联的无神论终结以后,伊斯兰教迅速复兴,一方面填补了文化上的空白,另一方面也出现很多社会问题。宗教极端主义的勃兴也给这些国家的稳定和地区安全带来了巨大冲击。
三、亚信会议如何促进地区人文交流与合作
但是随着机制化的加强和合作的深入,可能会逐渐产生一种功能性的认同,最终要达到一种归属性的认同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条丝绸之路是宝贵的历史资源,一条是陆上丝绸之路,一条是海上丝绸之路。虽然亚信会议成员国具有多元性,但是文化认同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包容和相加,也是一个基于尊崇和传统文化整合的过程,在这个整合的过程当中,文化的个性将得到保留和尊重,同时体现出区域文化的核心价值。亚信国家的核心价值可以体现在丝绸之路上。这种价值观能够成为亚信进一步发展文化认同的宝贵历史资源。建立亚信文化和人文交流计划,各个国家可以从区域文化整合的战略高度形成政策,重视开展民间文化交流、学术研讨,形成经常化制度化。
更高程度的一体化包括服务、旅游等等属于人文领域的合作。这需要有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开发,还有教育交流,学者互访,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相互支持,处理跨国环境污染治理和贫富差距管理等。我们需要促进软性的文化和规则建设,如规则协调,海关制度兼容,交通系统管理制度连通等等。旅游、教育、文化交流推动人员和人员之间的联通也是非常关键的。各国大学课程的互选,充分利用电信和网络的便利来学习对方的语言等等,也需要提上议事日程。
要加强亚洲东西部合作包括自然地理和政治地理两个方面,也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拓展。首先,既坚持亚信的宗旨,也拓展和开辟亚信新功能。亚信会议可以拓展人文交流、经济贸易的话题,包括设立亚信银行、亚信投资基金、亚信股票基金、互联互通、能源、油气资源、文化教育、旅游、环境保护合作等。第二,深化扩大创新亚信会议在政治、安全领域的既有成果,适当适度地提供新平台,参与解决在亚洲地区或临近地区的一些热点问题。亚信会议主席国可以邀请特别的国家和客人来参加会议,在亚信会场内外开辟一个非正式或是双边或是多边的平台,讨论一些具体的问题。亚信创始时的定位是政治、安全、和平与发展,但是也要顺应历史潮流,尊重绝大多数国家意愿,顺应国际组织发展的功能趋势。
外交工作要继续强调文化方面的意识,在文化的交流方面进行更多的对话。外交官不仅仅在公共的角度,更是在政治的角度发挥桥梁的作用。在跨文化跨文明交流中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互联网代表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对亚信会议及其成员国来说,这是一个即刻、即时交通的工具。亚信成员国之间,通过这样的即刻的交流就马上理解谈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事情是比较重要的。恰当和分利用这样的渠道和平台会马上改变我们沟通的方式,可以马上增进我们彼此之间的互信和相互理解。
当前和今后应该大力推动的人文交流与合作将直接关系到亚洲国家的之间的政策互信、安全合作、经济科技合作的基础条件和可持续性。第一,加强直接交流和了解,特别是直接的交流与了解。第二,要加强核心价值观的交流。亚洲东西部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要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从尊重的态度出发,了解和理解交流方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求大同存小异,沟通融合,逐步形成彼此的共同价值观,为利益共同体的打造夯实思想基础。第三,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经验交流。第四,亚洲国家应重视和加强培养,通晓对方语言,熟悉相互文化的人才队伍,以进行深入的亚洲之间的人文的交流与合作。第五,设立亚信会议论坛机制,秘书处作为常设机构可以放在上海,定期举行专题研讨会,可以由亚洲国家轮流主办,以保持并提升亚信会议的活力和影响力,推动亚洲国家间的团结合作。
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国家之间仍然是应该秉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互学互鉴的原则。第一,加强欧亚文明的研究和现代性的阐述,发挥欧亚的跨界民族的正能量以及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第二,重视移民的交流与合作。第三,在不同的宗教之间搭建起一个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桥梁,如举办一些论坛。第四,增加年轻人的交流,今年中俄举办青年交流年,是一个非常好的借鉴。第五,亚信框架应该模仿联合国的一些方法,在一些特别需要的方面采取一些特殊手段。第六,在亚信框架下搭建一个尊重亚洲价值观,尊重不同多样文明的交流、传播的媒体平台,包括电视台、网站。第七,各智库之间的交流。参加智库交流的不仅有学者,还应有包括所有参加亚洲各种合作的人员,包括商人、旅游者、学生,甚至包括在不同国家经商、打工的这些人员。
四、亚信会议智库理事会的定位、发展方向与实施路径
一个学术平台毫无疑问将有助于所有亚信成员国加强交流。我们可以建立某种平台,甚至建设研究院或学院,共同讨论一些议题,促进思想交流。我们可以建立亚信智库理事会,准备一份草案,把我们所要从事的工作列出来,征求各个国家的意见的过程,让不同的亚信成员国能够提出不同的看法,然后把它浓缩到一份草案当中。这样的理事会才可以有效地进行工作。
成立一个亚信的智库论坛,甚至是智库联合会是非常必要的。它应该与现在已经存在的一些亚洲研究的学术论坛有所区别,如亚洲学者大会、亚洲研究大会等。亚信智库论坛应该定位为各国政府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为决策服务做这样的研究,以便区别一些学术性的论坛。
亚信智库理事会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然后才能确定它几项重要的任务,并有一定的行动计划进行匹配。亚信智库理事会需要定出一些规程,确定是机构性的还是学术性的,是开放性的还是封闭式的,一个国家只有一个智库参加,还是所有的智库都有可能来申请参加等等。亚信智库理事会可以专门集中于一些峰会,也可以从事有关的出版活动或跟公众沟通等等。亚信智库理事会想做的事情与其精力和资源、经费、人员等等都要匹配起来,才可以确实建立有效的网络。亚信智库理事会要有一个主导型机构,发挥着协调不同智库的作用。
智库主要是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国家,以及培养人才。从这三个基本的功能来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是一个很好的牵头单位。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围绕上合组织和亚信会议的研究有一些有影响的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会议组织来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在世界范围内有非常广泛的学术网络和交流平台与资源。当然,亚信会议其他成员国的智库可能也可以发挥这样的功能。在初期阶段,中国、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和俄罗斯等国扩员推荐一个有代表性的智库,成立亚信智库理事会核心层。这个智库理事会的智库队伍应该具有广泛性,至少每个亚信成员国应该有一到两家参与,甚至观察员国和贵宾国的智库。它的研究议题也应是开放性的,围绕亚信会议提出一些咨询建议。
可以借鉴一些其他相关的区域组织的智库建设和发挥作用的一些好的做法。在东亚国家建有一个东亚思想库,区分各种不同的领域,比如说安全、文化、经贸、基础设施、信息等等。在不同的领域中,成员国来指定一家智库作为牵头做一个小组,这个小组每年就相关的问题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亚信智库网络不是一个智库,而是集中众多智库的一个平台,充分发挥多方沟通的功能,一方面和政府进行充分沟通,为亚信会议提供建议和想法,另一方面要与媒体充分沟通,让关于亚洲安全和合作的好倡议得到更多认同。运作资金需要开放,既要争取政府资助,也要充分发挥企业和民间力量。亚信智库网络要和社会进行沟通,不光光是学者来参加,还要邀请切实从事该工作的代表参加。
智库理事会不能成为实体智库,因为亚信本身还是一个很松散的联盟,但是也不能太松散了,应该成立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不是实体又做一些实际工作的论坛。不管是媒体上还是在学术圈子里,还是国际话语权上,亚洲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没有亚洲的独立声音。这个机构在学术上代表亚洲就某个具体事情达成共识。大家要成立一个能促进交流、形成共识的一个机构。
我们可以按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贯彻,用渐进累积的方式,先搞一个亚信智库圆桌会议,或是亚信智库圆桌会议,变成年度活动。参加圆桌会议的成员应该是开放式的,所有参加本次会议的智库,都是圆桌会议的创始会员,今后还会有更多智库,话题可以更全面、更广泛,可以把一些共同的和综合的具体议题递交给圆桌会议。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愿意为所有会议提供费用,今后可能会尽量节俭一些。
2014年3月21-22日,我院召开“亚信上海峰会:亚洲安全和发展合作的机遇与挑战”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俄罗斯、巴基斯坦、哈萨克斯坦、土耳其、泰国、伊朗、吉尔吉斯斯坦、卡塔尔、塔吉克斯坦、韩国、印度、乌克兰等,以及中国的专家学者就亚信与亚洲新安全观构建、亚洲安全机制、地区经济一体化和亚希成员国经济合作、亚信会议成员国共建“丝绸之路”、加强人文合作,实现民心相通、成立亚信会议智库圆桌会议等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陈东晓院长主持开幕式,外交部欧亚司副司长苏方遒和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作基调发言。
第一部分 亚洲新安全观与亚洲安全机制
一、亚信与亚洲新安全观构建
(一)亚洲新安全观的内涵
亚洲新的安全观是推动互信,同时发展共同利益,让亚洲成为和平、稳定、合作的一个榜样。亚洲新的安全观鼓励我们相互依存,共同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通过对话促进互信,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冲突。新安全观是为了进一步驱动亚洲的经济活力,帮助该地区尽可能多的人民。和平、安全对整体发展非常重要。除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外,新安全观还涉及经济、环境和人等方面的发展。
亚洲新安全观不是封闭的,而是发展的,需要不断输入新的内涵。不仅要推进军事互信,还要推进政治互信、社会互信、民众互信,才能使亚洲国家之间的互信有比较好的基础。新安全观还应重视均衡发展的理念。
新安全观从20世纪90年代到现在不断演进,各国正改变以国家为中心和以军事为重点的安全观,同时发展更加广泛、可持续的、包括环境和能源在内的安全理念。
在安全方面,过去比较偏重军事安全、战略安全等传统安全,现在恐怖主义、生态安全、食品安全等非传统安全更现实。亚洲安全是综合的、相互联系的,没有国家能独善其身。亚洲安全需要大家共同努力,需要亚信会议。亚信会议体现了亚洲新安全观的特性。第一,亚洲是世界上意识形态、文化宗教差异最大的地区,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主导亚洲事务,而应由亚洲国家共同努力。亚洲应该合而不同,各种力量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但和谐共处。第二,亚洲新安全观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亚洲经济发展快,中国、印度、俄罗斯这些新兴经济体蓬勃发展,引领亚洲经济欣欣向荣。安全是经济发展的保证,经济发展又为安全提供了扎实的基础。第三,亚洲新安全观有良好的理念基础。60年前诞生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是很有生命力的,很朴实很管用。
(二)亚洲新安全观的构建
应在大亚洲的概念下讨论安全问题。亚信成立之初其重要性被低估了,在新的安全形势下,亚信的重要性日益上升。现在已经到了构建新安全观的时刻。构建新安全观的时机是否已经到来取决于谁在驱动,取决于是否有多边组织和大国牵头,现在则是要看中国会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
构建亚洲安全观要从亚洲安全的实际出发。第一,不同的文明和文化应互相尊重,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共同繁荣。第二,应不干涉各国的内部制度,尊重意识形态选择。第三,处理传统威胁要摒弃冷战思维,确保相互安全,积累互信,扩大共识。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应加强各国通力合作。第四,各国应通过外交手段协商解决亚洲国家在领土、领水、边界问题上的纷争。第五,应妥善解决关于战争的历史认识问题。第六,首先各方要在协商一致基础上形成新安全观,这将是日后亚洲地区形成有效的多边安全机制的思想、政治和理论的法理基础。
亚洲许多国家都依赖于大国求得自己的安全,使得地区安全局势更加复杂。亚洲恐怖主义猖獗,引发地区局势动荡。亚洲大国之间缺乏互信。亚洲一体化中,应进一步打造危机解决工具,尤其是在多边方面。通过地区内的政治、经济合作为安全合作奠定良好基础,在外部大国不插手的情况下处理好亚洲国家之间的关系。包括亚信在内的亚洲区域组织应相互分享各自在组织方面的经验。亚洲国家尽管在社会和政治制度上有差异,但相互之间完全可以在经济和其他方面进行更多的互补性合作。中国毫无疑问在亚洲地区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中国担任亚信会议主席国时更应如此。亚洲国家内部的互信非常重要,亚洲国家之间的不稳定状况对世界会有巨大影响。亚信会议机制能够进一步把成员国联合起来,保证亚洲地区首先获得稳定与和平。
新安全观主要有四个要素:互信、互理、平等、协作。互信是基础,亚信会议在这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亚信会议正处于一个新的起点。亚信会议代表了亚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已经成为互动、对话以及建立互信的重要平台,让亚信成员国商讨共同面临的挑战,采取相应举措,帮助解决冲突来保证该地区的长治久安。在中国的领导之下,亚信会议会成为一个高效的论坛,亚洲国家之间的合作会越来越好。
亚洲国家之间缺乏信任。亚信会议提供了一个安全合作的新平台,而且是最广阔的平台,填补了泛亚安全机制的空白。亚信会议现在成员加上观察员已有近30个成员,从一个侧面证明亚洲新安全观超越了社会制度、文明类型的差异,是包容性的而不是排他性的。亚信成员国应通过讨论达成共同理念,通过磋商建立互信,最后协调立场。亚信价值或是整个亚洲的价值都还需要继续打造,之后才能共同携手合作。亚洲已有许多次地区安全架构,如上合组织、伊斯坦布尔进程等等。因此,对亚信会议的合适定位应是:增进共识,求同存异,惠及预期,扩大认同,形成规范,友好合作。
在应对安全威胁方面,亚洲在观念上有自己的优势:一是亚洲针对相互矛盾的理念持相对平衡的态度。二是亚洲注重渐进性。三是亚洲特殊的协调性和制度性之间的关系。亚洲人既坚持制度理性,也关注人情与变通。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智库和学术机构之间的磋商有助于建立统一的亚洲安全合作机制。欧安组织学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把不同地区的年轻人招募在一起,共同的学习经历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的联系网络,对于未来亚洲安全架构的建立将起到巨大作用。
二、亚信与亚洲安全机制
(一)亚洲面临的安全威胁
亚洲面临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并存的问题,既存在冷战时期所形成的安全和军事结盟、分裂乃至对峙,存在冷战时期和过去遗留下来的领土争端等问题,同时中亚、西亚和南亚又是非传统安全威胁,特别是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分裂主义、跨国贩毒、网络犯罪等最大的延伸区和重灾区。经济和能源安全也是非常重要的。安全方面的挑战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同时还包括非传统意义上的经济、社会、环境、人员等方面。
亚洲安全基础脆弱,差异性大,同时外部势力对亚洲的主导性很大。因此,亚洲面临的安全问题和挑战也特别大。亚洲安全是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各领域。亚洲安全是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两大因素的高度交织。传统安全方面,亚洲还存在冷战思维和冷战架构的残余,甚至某些亚洲国家存在的二战前的军国主义思维,这些都对亚洲安全带来了巨大挑战。非传统安全方面,亚洲的国际恐怖主义势力日益猖獗。包括亚信会议在内的区域性合作组织都必须认真面对这一问题。亚洲还面临核扩散和核恐怖主义的威胁。亚洲国家应该以合作安全、包容发展的思维来冲淡冷战思维的影响。
目前亚洲存在的安全威胁可以分为三类:第一是直接威胁,主要是激进主义和极端主义。表现在一是致国家的发展与大局于不顾,在政治权利的核心区域制造事端制造动乱;二是在宗教极端主义和分离主义怂恿下,动则以伤害和牺牲平民为发泄和报复的手段;三是在国际事务当中,显然处于自私的利益,或是曲解国际规范,或是根本把国际规范不当回事,过渡的使用武力和制裁的手段制造混乱。第二是基础性甚至带有全面性的威胁。一方面亚洲是宗教、文化以及发展水平差异最大的地区,但同时又是世界上发展最迅速的地区。这种迅速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利益冲突、认知差异和环境恶化等。第三是转移性威胁。来自全球范围内的,或是区域外的威胁转移到亚洲引起了连锁反应。如近年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东北非地区的阿拉伯之春以及乌克兰问题等。
2014年亚洲面临的安全问题主要有阿富汗问题、叙利亚和中东局势、乌克兰危机。亚洲国家应该以合作安全、包容发展的思维来冲淡冷战思维的影响。21世纪我们将面临更多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如食品安全,环境、气候变化挑战,还有水安全,这是安全概念的新趋势。但如果冷战思维继续存在的话,军事安全还是会非常重要。为促进发展,应摒弃冷战思维。亚太国家面临的威胁是相互之间的不信任。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文化差异的原因。
(二)亚洲安全机制建设
应对亚洲面临的安全威胁,必须要加强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对话合作,营造气氛,增进互信。亚信成员国面临的挑战并不是相互之间没有共同语言、共同价值和共同标准,而是现有的共同语言和共同价值,即国际主流话语和主流价值是由西方而非包括亚信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所主导的,这离亚信成员国的现实比较远。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适应和追赶这套价值体系的同时保存自己的独立性,适应本国的实际。包括广大亚洲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是综合性的难题,政治转型、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外交转型等交织在一起。国际政治的现实说明,西方的经验并不一定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在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中,首先各国要有自己独立的语言、道路、思考能力,然后才能谈我们的共同语言和共同利益。
亚洲也有合作和信任的趋势,通过解决历史和现实问题,互谅互让,相互理解,形成新的利益共同体,尤其表现在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与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完全是一种新的理念,合作、共赢,共同维护安全利益。中俄关系则成为新型大国关系发展的典范。亚信会议应很好地总结这种经验。
“9·11”恐怖袭击之后阿富汗形势的发展突显了亚信在发展亚洲安全文化,促进互信建立方面的重要作用。鉴于亚信会议成员在地理上的多样性,而且缺乏共同对话的平台,亚信会议所取得的进展更显示出其对促进安全发展的巨大贡献。要真正理解安全的彼此关联性和不可分割性,合作安全的机制特别重要。亚信会议应加强机制建设,在发展过程中要毫不犹豫地表明主张,要敢于采取相应的措施,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建立政治和军事互信上。中国接任亚信会议主席国后,在推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方面会起到更大的作用。这将带来一个新的亚洲安全理念,能够让亚洲的安全、和平与繁荣成为现实。东海和南海的冲突可能会在亚信会议的议题当中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亚信在这方面应发挥建设性作用,包括军事和政治方面的措施以及互信的建立。如果亚信成员国认为直接介入政治冲突太过危险,那么各成员国的智库之间可以先进行沟通。
亚信会议要在安全议题上发挥更大作用,第一,可以把所有成员国、观察员国共同的意愿作为对世界的贡献提出倡议,发出我们应有的声音。第二,各成员国的智库之间应加强交流,在现有区域组织之间建立工作网络,通过交往推动亚洲安全趋势的改进。第三,学习欧洲经验,在亚信会议召开前请成熟的智库做一些民调,增加与社会之间的互动,使亚信会议具有更广泛的表达面。
外部大国因素不可忽略。亚洲国家还没有完全主导自己的实力,外部大国仍主导着亚洲事务,这使亚洲的力量格局具有高度的不平衡性。中国提出建立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目的在于超越历史和现实障碍,使亚洲和欧亚大陆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这一模式能否成功不完全取决于中国自身的努力,也是一个欧亚大陆各国相互理解和共建的过程。谈亚洲的安全与发展不能忘记这个地区最重要的主角美国,怎样看待美国在亚洲安全和发展当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解决亚洲安全问题的重要内容之一。中日冲突和乌克兰危机背后都有强烈的美国因素,讨论安全一定要有非常清醒的目标,就是劝说作为领导者的美国保持理性而不是制造混乱。中亚国家相对较小,在国内和国际问题的处理当中往往受到大国影响。大国之间相互竞争的利益关系,有时让小国无所适从。大国之间的争斗往往会牺牲小国的利益,亚信会议需要考虑到处在边缘地带小国的利益。
构建亚洲多边安全机制应学习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成果,包括欧洲地区存在过的一系列多边安全机制。多边安全体制概念是逐步发展的。亚洲不同于欧洲,文明的多样性、国家大小和发展水平的悬殊,亚洲比欧洲复杂很多。亚洲多边安全机制的创立、改善和修补需要发挥亚洲的优势,结合亚洲的文化和历史传统,既学习其他地区好的经验,同时也要适合于当地实际情况。
通过分享与美欧安全合作中的经验,俄罗斯能够为亚洲安全机制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俄罗斯赞赏亚信会议提供的机会和中国在亚信会议中所起的领导作用。参与亚信会议有助于俄罗斯重回亚洲和欧亚地区,有助于其亚洲身份和认同的建立,有助于其在亚洲的和平与稳定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俄在远东地区的能源和经济政策,目的在于帮助俄融入亚太安全体系,帮助亚太地区实现和平、稳定与繁荣,促进彼此之间的互信。俄希望真正成为亚太的一部分,尤其是作为一个平等的伙伴得到亚洲国家的接受。俄转向亚洲是认真的,但这并意味着反西方或反美,而是俄的多元化战略。
东北亚地区安全问题的存在与互信的缺失密切相关,这些问题还有其历史背景。东北亚地区仍然缺乏对话的机制。在构建东北亚安全机制方面,韩国认为步步为营、碎步快走是非常好的方式。东北亚安全机制应是多层和多边的,应该从低到高发展,从环境保护、气候变化、海上救援、能源安全这些软议题向硬议题逐步发展。这样的东北亚安全机制有利于各方。
乌克兰事件已经成为了地缘政治的威胁和挑战。如果要一国不成为地区和全球安全的挑战,第一,要有完整、成熟的社会结构,要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领域精英都纳入到社会结构之中。乌克兰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社会结构中缺乏来自原材料产业、军事领域以及独立领域的精英,而来自政治、经济以及社会三者精英之间的斗争从未停止过。这一问题不仅涉及乌克兰,同时还涉及几乎除俄罗斯之外的所有前苏联国家。第二,要发展发达的军事、经济、媒体力量,或者应尽快加入其他国家的联盟当中。第三,要在全球竞争中获得领先地位必须拥有强大的媒体力量。第四,对那些位于缓冲地带国家而言,要避免被其他国家所破坏或被强制性纳入到其他国家的体系中。
第二部分 亚信会议与经济发展合作
一、地区合作与“一带一路”战略:属性、动力机制和未来定位
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丝绸之路”战略显著区别于美国2011年提出的“新丝路”计划,后者旨在建立以阿富汗为中心,联接中亚和南亚的经济发展带。美国的做法带有地缘政治战略意图,美国试图将中国、俄罗斯和伊朗排除在外,旨在降低中国和俄罗斯在中亚和南亚地区的影响力。相比之下,当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涵盖了更多的国家,更符合亚洲国家的发展实际。亚洲国家之间的有效合作至关重要,当前亚洲国家需要增进经济合作,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消除国家之间的合作壁垒,打破相互之间的隔阂。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计划更有助于亚洲区域内资源的调配和优势互补,有助于增进地区间的合作发展,更好地融入到世界经济和贸易体系中,所有这些推动经济一体化的努力,都将有利于亚洲地区的正真发展和互信。
丝绸之路应该首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应该充分包容地吸纳更多的成员和组织,充分发挥伙伴的积极作用。丝绸之路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综合体系,涉及经济、文化、安全、宗教等复杂问题,充分尊重成员国自身发展模式和制度的独立性。丝绸之路要立足于亚洲国家间的合作,丝绸之路从亚洲开始,不可能离开亚洲谈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建设首先需要谋求和平发展,推动落实新安全观;其次,推动能源通道建设,当前中国北部正面临能源管线的运力不足,南方运输渠道面临安全问题;再次,推动互联互通建设,完善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项目;最后,需要推动“丝绸之路”协调机制建设,包括推动建设亚信理事会、基金会、智库交流机制等。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是一个经济纽带的同时,也是一个文化和思想交流的纽带。丝绸之路经济带应该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不仅仅包括沿线国家之间贸易自由化和贸易便利举措建设等,还应该将合作领域拓展至农业发展、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能源开发等诸多领域。另外,可以将丝绸之路建设框架同沿线小国家的经济发展建立有机联系。
在推动丝绸之路建设的动力机制方面,需要从“需求驱动”和“压力推动”差异的角度探讨析丝绸之路发展的路径。丝绸之路是内外需求推动的结果。内部需求而言,中国主要从中西部发展角度提出这一发展战略;外部需求而言,外部安全和经济的挑战需要这样的发展战略。亚洲国家也面临这样的发展需求,它们需要互联互通提供的经济发展环境,需要借助于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提升本地区经济增长潜力。因此,当前包括约旦、科威特、伊朗在内的诸多国家对中国的这一计划都有着农机偶的兴趣。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勾画出了中国全面开放战略的新格局。“一带一路”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有机结合。两条丝绸之路更注重西部地区的发展,是中国地区发展的重要战略调整,表示更高层次的开放。
从各国的利益需求角度来看,我国在推进丝绸之路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其他国家的利益关切,避免“中国中心”思维。充分平衡各国需求,从可持续发展,利益共享角度推动丝绸之路建设和亚洲成员国经济合作议程。
二、地区合作、“一带一路”建设与中国角色
亚洲国家之间正形成一个发展协作的共同体,不同亚洲国家在这个共同体内进行了有效的分工协作。中国一方面从亚洲国家获得能源和初级产品供给,有力地改善了他们的贸易条件,中国庞大的需求推动了初级产品价格的上涨。与此同时,中国输出的廉价贸易品降低了亚洲国家的进口成本,总体上推动了亚洲国家贸易条件的改善。另一方面,中国对亚洲国家的直接投资产业结构符合当地经济特征,尤其是相关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技术转移比较适合这些国家工业化早期的发展。因此,亚信机制下的亚洲地区合作是基于当前亚洲实际提出的符合亚洲经济现实需求的战略。
中国作为世界贸易的火车头,世界上最二大经济体,在丝绸之路战略中应该起到独特的引领作用。中国文明所基于的伦理道德和公正的价值观同美国代表的西方自由市场价值观比较而言,中国模式更能够满足亚洲各国的需求。中国应该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东方灯塔”一样的引领作用。
亚洲国家应该加强理念交流,亚洲拥有多种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例如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作为另一种成功的典范,俄罗斯期待中国能够通过亚信平台同成员国分享发展经验。
中国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可以发挥积极作用,比如通过泛亚铁路网建设,推动互联互通,完善亚洲基础设施水平。
此外,叶海林教授还提出应该遵循市场规律,让每一站的国家都能受益。我国对外合作中采用“负面清单”的模式对一些存在领土纠纷及其他问题的国家予以规避。这种仅仅从中国自身外交利益考虑的战略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合作国家的利益,比如中国以自身为中心建设交通和管道网络会给其他国家带来什么,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的利益关切。
三、地区合作、“一带一路”布局与推进方式
亚太地区在全球出口贸易网络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外贸导向型的发展模式值得鼓励,因为不同的国家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不同阶段,各自有各自的优势,通过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找到自身在全球价值链条中的位置。
在“一带一路”推进方式上,中国需要遵循稳步推进的战略,从次区域合作角度综合推动丝绸之路的站点建设。比如,中国正在推动的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区域合作都是面向次经济合作计划,这些次区域同时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站点。其次,中国应该考虑到相关国家的具体经济特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应避免“经济通道”的模式,而应朝向“通道经济”的方向努力,推动沿线国家之间不同产业结构的融合与互动,推动区域间产业协调发展。比如不能将基础设施建设同合作成员国自身经济结构割裂开来,泰国和老挝的经济结构意味着他们对高铁的需求存在差异。
在推动亚信区域合作模式上,由于地区间存在较大的发展差异,中国首先应该避免用单一模式推动亚信合作;其次,注重务实合作,不必要提出大而全的机制,立足于双边,立足于具体项目,逐步争取在一些小多边次地区的机制上进行合作,经济合作应该充分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再次,亚信成员国之间的合作要与现有机制有效结合,比如南盟、上合、伊斯坦布尔进程等多边、小多边、次多边的方式有助于提升合作效率。
四、地区合作、“一带一路”建设与沿线成员国利益关切
丝绸之路沿线成员国对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战略普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即便土耳其希望加入欧盟,但并不影响其参与亚洲的经济合作,中国提出丝绸之路建设战略符合土耳其的国家利益。土耳其“向西看”(欧盟)更期待政治待遇,“向东看”(融入亚洲)更具有现实的经济利益。当前土耳其面临贸易赤字问题,2013年贸易赤字达998亿美元,因此土耳其参与亚洲经济合作将有助于土耳其改善自身不利的贸易环境,中国和俄罗斯对土耳其外贸的意义越来越重要,因此,正如土耳其外交部在“未来亚洲前景”的报告中阐述了“丝绸之路”的理念,充分体现了“丝绸之路”对土耳其未来发展的重要意义。
韩国前总统李明博总统曾提出一个倡议,一个发展合作的欧亚大陆能够成为和平和稳定、繁荣的基地。欧亚大陆在基础设施和市场交易机制的完善将不仅有助于中亚和内陆地区的资源开放,也有助于韩国和中国这样的能源消费国获得便捷的能源供应。
泛亚洲安全和经济发展的架构得到了高度认可。从历史角度上看,中印关系具有坚实的基础。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来看,经济合作是安全合作的基础,是相互合作的可持续推动力。中印应该努力推动经济合作,通过经济合作促进泛亚地区的安全、和平和可持续发展。印度高度重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非常希望能够在泛亚机制内建立一条满足印度经济发展的能源管线。
由于亚信成员国存在实力的巨大差异,大国之间的剧烈竞争,全球贸易体制的不公平,使得小国只能在大国的夹缝中生存。因此,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过程中,应该充分注重小国的利益关切。比如贸易便利化和具有的优惠条件,制订每个层面上的竞争规则,以真正满足发展中国家的利益需要。亚信会议需要提供一个有效的对话机制,推动亚洲国家公平、有效地合作。
从东亚地区对俄贸易的具体数据来看,俄罗斯与东亚国家的合作潜能远未能得到挖掘,比如俄罗斯对中日韩贸易总和甚至不及与芬兰的贸易额。俄罗斯对地区经济一体化和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战略充满期待,俄罗斯应该同东部进行更多的贸易往来,不应该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当前中东国家面临转型问题。这些转型不是简单的政治转型,经济发展对于这些国家的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成功的转型需要外部资源的介入。比如说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新技术的应用,此外还涉及医疗、教育、城市交通旧城改造等民生问题。这些国家之所以表现出对丝绸之路极大关切,充分体现出他们对经济资源的现实需求。
五、安全视角下地区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
安全问题对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2014年美国从阿富汗撤军后形成的安全真空可能会威胁地区发展稳定。对于亚洲国家而言,不要受到美国地缘政治的牵扯,应该通过务实的合作,携手推动丝绸之路建设,造福地区人民。
同中国类似,土耳其也面临诸如“三股势力”等非常棘手的现实问题,伊朗、阿富汗和巴基斯坦等伊斯兰国家也不例外,因此亚洲国家应该增强合作,共同打击安全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冲击。鉴于安全问题对丝绸之路战略的影响,阿富汗问题对丝绸之路建设带来的潜在挑战,亚信会议应该推动阿富汗的教育,降低阿富汗因素对丝绸之路的安全冲击。
地缘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错综复杂将成为制约亚信成员国经济合作的重要障碍。亚信会议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差异加大了亚信成员国相互协作的难度。阿富汗毒品犯罪问题对于丝绸之路战略和亚洲经济合作带来的挑战,打击毒品犯罪始终是国际社会的迫切任务,亚信成员国应该有针对性的解决这类问题,推动经济合作。
从中东地区安全局势角度来看,有必要与海湾地区国家建立对话机制以缓解地区紧张局势,避免这些国家受到欧美制裁后,相关联的亚洲国家受到无辜的影响。在反对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方面,亚洲国家应该紧密合作,打破西方国家惯用的双重标准。
第三部分 亚信会议与地区人文合作
一、 亚信会议促进地区人文合作的必要性
亚洲跟其他的洲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亚洲地区文化多元,种族多样,还有不同的意识形态,这种差异性处理的好也是可以是一种文化创造的力量。但是如果处理的不好,就会成为合作的障碍。就国际区域合作的实践来看,事实证明,比较成功的区域性合作都有一个文化认同的支撑。区域合作的发展需要共同的区域文化认同平台作为一种支撑。或者在区域化的进程当中建构出共同的一个新的文化认同身份。
地区的文化认同大概可以分成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回应性的认同,每一个成员在它的地区内与其他的地区,与他者在相对性和差异性中确认自己的地区身份。第二种是功能性的认同,国家和国家之间交往过程当中建立了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逐渐形成了利益的共同体。每个国家意识到自己与这个共同体之间密不可分的利益关系。第三个是归属性的认同,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一种文化上的紧密的联系。目前亚洲地区的合作文化认同,基本上属于前面两个层次。
世界各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当中创建了自己出色的文明。多样性是世界文明文化的基本特征。多样性意味着差异,差异需要交往,交往促进了发展,而发展最终成就了文明。也许在人类历史上被人知的是蒙古铁骑等等,但是永远载入史册的是多民族、多文化,甚至文明的对话。
亚洲东部和西部在文化上具有几个共性:第一,亚洲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当前大多数国家具有悠久的文明历史和文化传统。第二,大多数都是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都面临着现代化建设问题。第三,都是古代丝绸之路,就是草原之路、绿洲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国家或是相关国家。二战结束以来,总体上保持着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关系。亚洲东部和西部国家也具有差异性。第一,发展程度不同,有的很富庶,有的人均国民收入很高,也有的成为了举世瞩目的新型经济体,但也有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第二,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不同,有君主政体,共和政体,也有伊斯兰原教旨国家,还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总体看,现代化经济发展和制度建设是亚洲东西部国家的共同诉求。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通过一个个交流合作项目来打造亚洲东部和西部的利益共同体,应该是亚信会议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由于阿拉伯革命、由于出现了很多的街头政治运动,发生了很多的暴力事件,所以阿拉伯在中国的整体形象被扭曲了。中国媒体在报道中东事件的时候,大量借用的是西方媒体的报道,可能会失真,失去了对研究对象的全面了解。媒体交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不仅牵涉到理论研究,怎样构建有影响力的媒体,还包括它的采访目标和主要议程,哪些项目才是中国民众真正关注的。当前媒体交流还缺乏内生动力,尚未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还谈不上前瞻性,往往就事论事,稍做铺展。亚洲东西部国家的媒体要构建一个平台,让各国媒体人有机会来交流,有机会来接触。
二、亚信会议在促进人文合作的机遇和挑战
人文交流方面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首先是民粹主义,在一些地区严重影响到正常的进程和发展速度。第二是文化歧视,宗教或是其他方面的多样性,是带来了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人类还是没有能够很好地应对这种多样性,经常去压制或是歧视不同的文化和宗教。第三是历史问题。亚洲历史上有伟大的文明,过去的荣耀在未来的时候会成为一个负担,成为一个障碍。第四是政治关系,处理的好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沟通,人员之间的交流、不同文化的交流。
当前国际三大趋势正影响着我们所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全球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现代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已经远远不像冷战时期的民主国家,现在无论国家、政府、跨国公司,包括一些小的商人,包括公民组织,包括公民的个人都会对跨国的交流包括跨文化的交流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现代国际关系的议事日程更加复杂,不仅有原来的经济合作和安全合作问题,而且整个经济、社会和政治发展议题相互交融,互动更加紧密。信息交流、传播速度异常迅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之间信息传播的不对称性是非常非常巨大的、差异也是非常非常巨大的。亚洲地区正经历着四个浪潮:商品潮、资金潮、移民潮和信息潮,一方面让我们的联系更加紧密,相互的依赖更强,但也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特别是中亚地区,也正在经历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去俄化的进程。苏联解体之后,这些民主国家的构建过程到今天也没有完全的结束。俄罗斯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构建也在进行过程当中。苏联解体后,很多俄罗斯人回归俄罗斯,语言在欧亚大陆当中的影响在逐渐的下降,也带来很多社会的问题。乌克兰事件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在苏联的无神论终结以后,伊斯兰教迅速复兴,一方面填补了文化上的空白,另一方面也出现很多社会问题。宗教极端主义的勃兴也给这些国家的稳定和地区安全带来了巨大冲击。
三、亚信会议如何促进地区人文交流与合作
但是随着机制化的加强和合作的深入,可能会逐渐产生一种功能性的认同,最终要达到一种归属性的认同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条丝绸之路是宝贵的历史资源,一条是陆上丝绸之路,一条是海上丝绸之路。虽然亚信会议成员国具有多元性,但是文化认同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包容和相加,也是一个基于尊崇和传统文化整合的过程,在这个整合的过程当中,文化的个性将得到保留和尊重,同时体现出区域文化的核心价值。亚信国家的核心价值可以体现在丝绸之路上。这种价值观能够成为亚信进一步发展文化认同的宝贵历史资源。建立亚信文化和人文交流计划,各个国家可以从区域文化整合的战略高度形成政策,重视开展民间文化交流、学术研讨,形成经常化制度化。
更高程度的一体化包括服务、旅游等等属于人文领域的合作。这需要有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开发,还有教育交流,学者互访,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的相互支持,处理跨国环境污染治理和贫富差距管理等。我们需要促进软性的文化和规则建设,如规则协调,海关制度兼容,交通系统管理制度连通等等。旅游、教育、文化交流推动人员和人员之间的联通也是非常关键的。各国大学课程的互选,充分利用电信和网络的便利来学习对方的语言等等,也需要提上议事日程。
要加强亚洲东西部合作包括自然地理和政治地理两个方面,也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拓展。首先,既坚持亚信的宗旨,也拓展和开辟亚信新功能。亚信会议可以拓展人文交流、经济贸易的话题,包括设立亚信银行、亚信投资基金、亚信股票基金、互联互通、能源、油气资源、文化教育、旅游、环境保护合作等。第二,深化扩大创新亚信会议在政治、安全领域的既有成果,适当适度地提供新平台,参与解决在亚洲地区或临近地区的一些热点问题。亚信会议主席国可以邀请特别的国家和客人来参加会议,在亚信会场内外开辟一个非正式或是双边或是多边的平台,讨论一些具体的问题。亚信创始时的定位是政治、安全、和平与发展,但是也要顺应历史潮流,尊重绝大多数国家意愿,顺应国际组织发展的功能趋势。
外交工作要继续强调文化方面的意识,在文化的交流方面进行更多的对话。外交官不仅仅在公共的角度,更是在政治的角度发挥桥梁的作用。在跨文化跨文明交流中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互联网代表着前所未有的机会,对亚信会议及其成员国来说,这是一个即刻、即时交通的工具。亚信成员国之间,通过这样的即刻的交流就马上理解谈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事情是比较重要的。恰当和分利用这样的渠道和平台会马上改变我们沟通的方式,可以马上增进我们彼此之间的互信和相互理解。
当前和今后应该大力推动的人文交流与合作将直接关系到亚洲国家的之间的政策互信、安全合作、经济科技合作的基础条件和可持续性。第一,加强直接交流和了解,特别是直接的交流与了解。第二,要加强核心价值观的交流。亚洲东西部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要站在平等的立场上,从尊重的态度出发,了解和理解交流方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求大同存小异,沟通融合,逐步形成彼此的共同价值观,为利益共同体的打造夯实思想基础。第三,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的经验交流。第四,亚洲国家应重视和加强培养,通晓对方语言,熟悉相互文化的人才队伍,以进行深入的亚洲之间的人文的交流与合作。第五,设立亚信会议论坛机制,秘书处作为常设机构可以放在上海,定期举行专题研讨会,可以由亚洲国家轮流主办,以保持并提升亚信会议的活力和影响力,推动亚洲国家间的团结合作。
不同的文明不同的国家之间仍然是应该秉持相互尊重,相互包容互学互鉴的原则。第一,加强欧亚文明的研究和现代性的阐述,发挥欧亚的跨界民族的正能量以及古代丝绸之路的意义。第二,重视移民的交流与合作。第三,在不同的宗教之间搭建起一个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桥梁,如举办一些论坛。第四,增加年轻人的交流,今年中俄举办青年交流年,是一个非常好的借鉴。第五,亚信框架应该模仿联合国的一些方法,在一些特别需要的方面采取一些特殊手段。第六,在亚信框架下搭建一个尊重亚洲价值观,尊重不同多样文明的交流、传播的媒体平台,包括电视台、网站。第七,各智库之间的交流。参加智库交流的不仅有学者,还应有包括所有参加亚洲各种合作的人员,包括商人、旅游者、学生,甚至包括在不同国家经商、打工的这些人员。
四、亚信会议智库理事会的定位、发展方向与实施路径
一个学术平台毫无疑问将有助于所有亚信成员国加强交流。我们可以建立某种平台,甚至建设研究院或学院,共同讨论一些议题,促进思想交流。我们可以建立亚信智库理事会,准备一份草案,把我们所要从事的工作列出来,征求各个国家的意见的过程,让不同的亚信成员国能够提出不同的看法,然后把它浓缩到一份草案当中。这样的理事会才可以有效地进行工作。
成立一个亚信的智库论坛,甚至是智库联合会是非常必要的。它应该与现在已经存在的一些亚洲研究的学术论坛有所区别,如亚洲学者大会、亚洲研究大会等。亚信智库论坛应该定位为各国政府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为决策服务做这样的研究,以便区别一些学术性的论坛。
亚信智库理事会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然后才能确定它几项重要的任务,并有一定的行动计划进行匹配。亚信智库理事会需要定出一些规程,确定是机构性的还是学术性的,是开放性的还是封闭式的,一个国家只有一个智库参加,还是所有的智库都有可能来申请参加等等。亚信智库理事会可以专门集中于一些峰会,也可以从事有关的出版活动或跟公众沟通等等。亚信智库理事会想做的事情与其精力和资源、经费、人员等等都要匹配起来,才可以确实建立有效的网络。亚信智库理事会要有一个主导型机构,发挥着协调不同智库的作用。
智库主要是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国家,以及培养人才。从这三个基本的功能来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是一个很好的牵头单位。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围绕上合组织和亚信会议的研究有一些有影响的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从会议组织来看,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在世界范围内有非常广泛的学术网络和交流平台与资源。当然,亚信会议其他成员国的智库可能也可以发挥这样的功能。在初期阶段,中国、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和俄罗斯等国扩员推荐一个有代表性的智库,成立亚信智库理事会核心层。这个智库理事会的智库队伍应该具有广泛性,至少每个亚信成员国应该有一到两家参与,甚至观察员国和贵宾国的智库。它的研究议题也应是开放性的,围绕亚信会议提出一些咨询建议。
可以借鉴一些其他相关的区域组织的智库建设和发挥作用的一些好的做法。在东亚国家建有一个东亚思想库,区分各种不同的领域,比如说安全、文化、经贸、基础设施、信息等等。在不同的领域中,成员国来指定一家智库作为牵头做一个小组,这个小组每年就相关的问题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亚信智库网络不是一个智库,而是集中众多智库的一个平台,充分发挥多方沟通的功能,一方面和政府进行充分沟通,为亚信会议提供建议和想法,另一方面要与媒体充分沟通,让关于亚洲安全和合作的好倡议得到更多认同。运作资金需要开放,既要争取政府资助,也要充分发挥企业和民间力量。亚信智库网络要和社会进行沟通,不光光是学者来参加,还要邀请切实从事该工作的代表参加。
智库理事会不能成为实体智库,因为亚信本身还是一个很松散的联盟,但是也不能太松散了,应该成立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不是实体又做一些实际工作的论坛。不管是媒体上还是在学术圈子里,还是国际话语权上,亚洲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就是没有亚洲的独立声音。这个机构在学术上代表亚洲就某个具体事情达成共识。大家要成立一个能促进交流、形成共识的一个机构。
我们可以按先易后难的原则进行贯彻,用渐进累积的方式,先搞一个亚信智库圆桌会议,或是亚信智库圆桌会议,变成年度活动。参加圆桌会议的成员应该是开放式的,所有参加本次会议的智库,都是圆桌会议的创始会员,今后还会有更多智库,话题可以更全面、更广泛,可以把一些共同的和综合的具体议题递交给圆桌会议。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愿意为所有会议提供费用,今后可能会尽量节俭一些。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