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宗义
- 副研究员
- 亚太研究中心
- 国际战略研究所
- [email protected]
中印第十三轮军长级谈判陷入困境,这增加了中印边境再次迎来一个紧张对峙冬季的可能性。解放军西部战区发言人发布通告称“印方仍坚持不合理也不切实际的要求,为谈判增加了困难”,并毫不客气地说“希望印方不要误判形势,珍惜当前中印边境地区来之不易的局面。”通告简短,但信息量巨大。这是中国自2020年边境冲突以来,态度最为坚决,措辞最为严厉的一次。
印度究竟提出了什么样的不合理的、不切实际的要求?梳理印度官方表态和舆论报道可以发现,印度要求中方恢复所谓的“2020年4月之前的状态”,就是让中方把原本就属于中国的土地让出来,而解放军对不少地区的实际控制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甚至在班公湖已经铺设了光纤连通了5G信号。
另一个要求就是希望中方撤走集结在边境的部队,恢复过去印度在边境地区拥有压倒性军事力量的“原状”。但哪有只允许你方边境屯兵,不允许我方防卫的道理?很显然,这样的要价也是中方不可能接受的。
刘宗义:在边界问题上,印度漫天要价是它的一贯作风,因为它继承了英国殖民者关于中印边界的一些划分,那些“条约”都是没有经过当时的中国政府签字确认的,但是对于印方来说,它们认为那是正式的“条约”。
中印双方对于实控线的解读有不同的看法,印方一直认为它所坚持的“实控线”就应该是中印双方共同坚持的实控线。印度认为现在它占便宜的,占有优势的算作实控线,它没有占到便宜的地方,它就说实控线位于中国军队的后方,并且不断地向前推,双方爆发争执点也越来越多。
实际上,在第十三轮军长级会谈开始之前,新德里就已经开始了它的表演。会谈前印度媒体大肆造谣称“印度挫败了中国军队的入侵,并短暂扣押了数百名解放军士兵”。不过,就在印度媒体自嗨的第二天,在中国社交媒体上出现了多张疑似去年加勒万河谷事件中被俘的印度士兵照片。很多印度人大呼“不相信”,顿觉丧气。视频显示,大批鼻青脸肿的印军士兵在全副武装的解放军队列中间行走。而被俘印军有些被蒙住双眼,有人脚受伤,被俘的受伤印军均已获妥善包扎。
除了编造假新闻,印度的舆论混淆视听的手段也是让人叹为观止。去年6月加勒万河谷冲突,以印军精心安排上门挑衅为开始,以印军溃不成军,20名印军死亡、70多人受伤被俘结束。
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印度人竟然把他们在加勒万河谷的惨败,拍成“抗中神剧”《加勒万河谷大捷》搬上荧幕。有网友评论“打不过,戏来凑”“战场上丢的面子,就从宝莱坞电影里找回来”。印度人不惜歪曲事实,“丧事喜办”的本事,无人能敌。
历史总是有惊人地相似印度如今的"战略误判"与1962年如出一辙
过去几十年,印度在边境问题上一贯有着“冒险主义”和“投机主义”倾向,采取“前进政策”、“蚕食政策”,认为“占领即占有”。印度不断示强、不愿妥协的“底气”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眼下,印度战略界不少人认为,印度当前面临的国际环境较中国更为优越,中国承受着美国的战略打压,而印度则在国际舞台“长袖善舞”。
在此情况下,印度倾向于认为不管其如何“折腾”,中国都无暇抽身反击。历史总是有些惊人的相似之处,这与1962年中国对印自卫反击战前,尼赫鲁政府认为“中国不敢在中印边境诉诸武力”的战略误判,如出一辙。
刘宗义:印度在中印边界问题上一直有着搞战略投机的心态,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1962年的中印边界冲突,还是今天的这种边界对峙都有大的这种国际背景。当时1962年左右,中国和苏联、美国的关系都在恶化,中国国内当时是三年自然灾害之后,所以尼赫鲁在国会当中说“中国士兵饿得都爬不起来了”。他们认为这是侵蚀中国边界占领中国领土的一个“大好时机”。在印度国内,它也有很大的压力,特别是尼赫鲁土地改革失败之后,他要转移国内矛盾。所以当时尼赫鲁会不顾一切地要在边界地区,推动所谓的“前进政策”,由此导致了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的发生。
而去年加勒万冲突发生的一个重要的背景,对于中国国内来说是因为我们国内发生了新冠疫情。印度的战略精英认为,中国内外交困,正好趁此时机在边界地区侵蚀中国领土,挑起事端。除此之外,印度还想趁着中国新冠疫情爆发的机会,来推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向印度转移。所以印度一方面是为了向西方国家示好,显示它在牵制中国方面的战略价值,同时也希望美国、欧洲把大量的资金投入印度,帮助印度实现经济崛起。
而如今,印度对华的战略误判存在三个方面:第一,认为中国在东部沿海现在面临美国以及西方的巨大的压力,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的台海问题,“中国不会东西两线同时作战”。所以如果美国在东部对中国的战略压力很大,印度认为“中国应该在西线向它让步”。第二,印度它有推动它一些国内进程的需要。现在莫迪政府推行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政策引发了很多矛盾,而且还因为经济改革引起农民的抗议,印度有向外转移矛盾的需要。第三,就是印度对中国在维护领土方面坚强的决心,存在误判。
中国与不丹签署谅解备忘录会否增加“战略配重” 制约印度的南亚霸权?
10月14日,中国与不丹签署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边界谈判谅解备忘录》,这是两国自1984年开始进行谈判以来,历经24轮边界谈判和10轮专家会谈的努力成果。中国与不丹边境情况真的很复杂吗?事实上,双方关于划界问题本身并没有难以跨越的障碍,如果有,那就是印度。
中国与不丹接壤边界约600公里,目前至少有6个区域没有正式确定边界,其中包括洞朗地区。四年前,印度单方面宣称不丹向其“求助”,于是悍然出兵洞朗。中印两国曾在这里发生过长达73天的严重军事对峙。这也是为什么这一谅解备忘录引起外界高度关注。
自1949年不丹与印度签订《永久和平与友好条约》以来,不丹的外交事务都必须接受印度“指导”。虽然在2007年修订了新条约,不丹可以自主决定外交事务,但是内政、军事等很多领域仍然被印度把持着。
不丹同世界上52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但却不包括任何一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背后的原因也是因为“保护国”印度反对不丹与其他大国“交往过甚”。印度还在不丹保持了一定规模的驻军,美其名曰是帮助不丹训练,实际上就是“看管”不丹。
而今,面对不丹与中国之间的积极互动,对于一直操纵不丹的印度来说,无疑是一种挫败。印度外交部虽第一时间发表看法,但其言论已相当拘谨,对于不丹是否提前通报的问题更选择沉默。因此,不排除印度会对不丹进一步施压,为中不两国最终解决边界问题制造更多障碍。
“南亚小霸王”印度为何总是与邻国处不好关系?
印度一直谋求在南亚的主导地位。然而不论是冷战时不结盟运动和第三世界的领导权,或是1962年中印战争,还是1971年挑起第三次印巴战争肢解巴基斯坦,加上发展核武器,走上公开拥核的道路,印度的大国崛起之路,一直伴随着与周边国家的纠纷,把邻居几乎“得罪”个遍。
不仅如此,印度独立后也沿袭了英国殖民者地区霸权主义的膨胀,长期干涉不丹和锡金的内政和外交,直至1975年将锡金吞并为印度的一个邦。印度把巴基斯坦看成是“死对头”,把不丹、尼泊尔、马尔代夫、斯里兰卡甚至孟加拉国都看成是印度的“后院”,对南亚邻国和中国发展关系看成是“包围印度”。
刘宗义:印度人和周边国家的纠葛是英国人留下来的,它是完全地继承了英国的这种霸权主义,并且把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看作自己的势力范围,不容其他国家“染指”这个势力范围。所以当我们中国还有其他国家与印度周边的一些小国开展正常的经贸关系的时候,印度人都认为那是在“侵蚀它的势力范围,在挖它的墙角”,所以它的反抗非常地强烈。如果是印度人不能改变这种陈旧的霸权主义心态、陈旧的势力范围的观念,印度和周边国家的关系是搞不好的。
美国的因素也影响着印度的邻国外交
上月底,印度总理莫迪在赴华盛顿参加四国安全机制峰会,与美国总统拜登举行双边会晤。双方声明加强美印防务合作,美方称印度是“主要防卫伙伴”。与此同时,10月中旬印美日澳在孟加拉湾启动了今年“马拉巴尔”海上演习的第二阶段,是历届“马拉巴尔”军演中规模较大的一次。
而将“马拉巴尔”纳入“四方”体系,是美国试图维护海上霸权的“旧瓶装新酒”,试图以较小成本推动所谓“印太”战略。在美国软硬兼施下,英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已纷纷派遣军舰深入“印太”,以不同形式参与了所谓“自由航行行动”,营造一种“人多势众”的架势。
巴基斯坦前常驻联合国代表洛迪此前在《黎明报》撰文称,美国越来越明显的反华策略可能让印度成为华盛顿更紧密的经济伙伴,美国也将加大力度把印度塑造成一个对抗中国的“战略配重”。美国对新德里的扶持正使得印度在处理与邻国的争议问题上越来越大胆。
主持人:印度对待中印边界问题充满了“机会主义”色彩。这种“机会主义”态度显然拉低了印度作为一个大国的国际政治格局。边界问题触及所有国家的尊严,当两个大国出现边界纠纷时,必须按照大国关系的逻辑加以管理,试图胁迫对方作出不符合现地形势、并且有损其国家利益的让步无异于倒过来给自己出难题。真正具有战略远见的大国会包容一定的边境摩擦,并对这些摩擦加以管控,把它们置于适当的位置上,不让它们成为国家关系的一切。
中国驻印度大使孙卫东此前表示,边界冲突从历史长河中看,只是短暂的一瞬间。双边关系历经考验,应该更加具有韧性,不受一时一事干扰。“中印关系大局没有改变、不需要重置”是中方的既定立场。在这一大前提下,应该做的是管控具体边界分歧,推动双边关系早日重回正轨。
文献来源:凤凰卫视公众号,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