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宏源
- 研究员
- 欧洲研究中心
- 比较政治和公共政策研究所 所长
- [email protected]
-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打造绿色军队:美国军事能源战略调整评析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从三个方面看美国大选
- 香格里拉对话会防务外交的实质是什么?
- 中美需要保持高级别、全方位的战略对话
- 中国领导人12年来首访埃及 经济合作人文交流再添活力
- 习主席访问埃及的三重意义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特朗普上台 蔡英文台独梦灭
- 起点•亮点•重点——中非合作进入新阶段
- 习总称南非“同志加兄弟”有何玄机?
《上海手册》来源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上发表的《上海宣言》中建议,“将上海世博会展览展示、论坛和城市最佳实践区的思想成果总结编撰成《上海手册》,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推广”。《上海手册》是世界城市日的重要工作成果。通过展示中国上海可推广复制案例及其城市治理制度政策,宣传中国新型城镇化经验,提升上海国际形象,筑牢中国和上海在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在联合国、国际展览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上海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推动下,《上海手册》已正式发布了2011、2016、2017、2018和2019年版,成为推动全球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份重要国际文件,并被联合国人居署作为践行《新城市议程》及《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重要手段及成果文件之一。2020年《上海手册》年度报告主题为:健康城市,美丽家园(Rebuilding Healthy and Solid Cities together)。
2020年6月11日,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合作举办《上海手册》开题暨案例研讨会。与会专家就《上海手册2020年度报告》案例筛选展开讨论。以下综述根据发言内容整理而成,以飨读者。
开幕
上海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成键主任主持会议,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助理张海冰研究员致欢迎辞。
张海冰研究员在致辞中指出,《上海手册》作为一个系列品牌性的报告,其延续具有重要意义,体现了上海的集体智慧,尤其是在后疫情时代,《上海手册》是上海构建城市治理话语权中一项重要支点。
成键主任随后对《上海手册》的背景与2020年的情况做了介绍。《上海手册》作为上海世博会的精神传承,从2011年开始出版,是上海市政府和联合国还有国际展览局三家合作的一份国际性文件,也是一份多边国际合作的典范。在疫情影响下,2020年世界城市日的主题确定为value in our communities and cities,《上海手册》则拟选主题方向为“健康城市美好家园”,按照总论加六大章节,涵盖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城市治理和国际合作六个领域。同时还要做好上海奖的筹备工作与上海指数。
《上海手册》编写框架
复旦大学于海教授团队对《上海手册》的编写框架与年度主题进行了介绍。年度主题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首先,疫情爆发暴露出人类社会带有面对自然的脆弱性与现代性下难以预知的风险,而此次疫情中城市治理的短板暴露的尤为明显;其次,健康问题是社会问题的症候,健康作为一种权利,此次健康危机暴露的即社会不平等下的赋权失败,易导致失能恶性循环;最后,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坚持包容性等城市的基本价值,在韧性社区的基础上形成健康城市,促进城市中社区的汇聚与成长。
社会篇
复旦大学邹华华教授指出,社会健康模式首先是指基于社会赋能的生命健康,其次是基于社会连接、社会参与、社会共建和社会互动的群体支持的健康生活。社会学组第一个案例是上海SEEDING项目,SEEDING项目就是组织在疫情期间发起的旨在重建信任,促进邻里互动的项目,通过分享种子或绿植,提高邻里互动,建构绿色空间,提高社区信任,通过开源工具支持形成社会互助网络,并通过全国线上线下联盟联动,将个人的行动通过线上协同支持转化为全国性的行动联盟。第二、三个案例是纽约抗疫的社区行动——世界中央厨房与“CAN计划”,孤岛相连,健康社。这三个案例增加了社区的韧性和连接,将孤岛社区联系为互助网络,是基于社区需求的组织协作案例,通过去中心化治理,有效降低治理成本,增加社区韧性。第四个案例是哥本哈根自行车化的日常生活方式,通过自行车文化,面向所有人的平等生活方式。第五个案例是新加坡的老年友好型社区体现老年人友好与绿色环保的理念。
经济篇
华东师范大学朱贻文教授介绍了经济组的设想与案例。经济篇的主体思路解读方向为在疫情背景下重构健康的经济发展模式,以更宏观的视角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出发,着重关注经济韧性,能否有效抵消外部冲击,并探讨在后疫情时代城市经济的新兴增长点,这也是案例选择的标准。经济篇案例主要选取自欧洲、亚洲、美洲三大洲,包括慕尼黑、法兰克福、南京、杭州与加拿大卡尔加里五个案例。朱贻文教授以南京为例,介绍了经济篇的写作范式,主要包括案例背景、实践过程、问题分析与经验借鉴四个方面。介绍在疫情冲击下城市的健康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城市快速恢复的影响。通过对南京管控措施、经济产业结构与人口组成进行分析后,提出城市如何提高经济韧性的针对性政策建议。
生态环境篇
同济大学陈海云教授强调生态环境篇的案例中要有一手材料以及案例的可追踪性,介绍了疫情时代城市生态环境营造与公共空间的发展思路。选取的第一个案例是上海黄浦江“回归的江河,让城市充满温情”,通过实施方与民众反馈的一手数据对案例进行系统性分析。第二个案例是加拿大温哥华打造“最绿城市”,分析温哥华城市经验与存在的问题。第三个案例是非洲的禁塑令,主要关注拾荒者这一弱势群体的生存与城市环境管理之间的博弈。
文化篇
上海图书馆施雯研究员介绍了文化篇的总体思路。文化篇主要探讨文化对于社区长久发展的作用,包括理论与案例两个部分。理论部分着重梳理健康与文化的联系,落脚在2016年第九届世卫组织全球促进健康大会《上海宣言》中的“健康素养”这一概念与2019年世卫组织关注艺术与健康关联的报告提出的艺术有助健康的观点。案例的遴选也基于以上两个价值判断,即文化对城市健康素养提升的积极作用与文化对城市健康生活的积极作用。文化篇共有五个备选案例。一是尼日利亚的拉各斯,该城市主要通过电影文化传播健康理念与知识,促进了城市的健康治理。二是巴西的里约热内卢。里约的艺术组织通过艺术活动,传播健康理念,进行艺术兴趣与技术的培养,帮助贫困儿童远离毒品、减少暴力、享有健康生活。三是日本袋井,该城市自上而下提出一整套构建健康而富有文化的城市规划,包含身体与心理健康、社区与社会健康、城市与自然健康三个层面健康的平衡,并长期施行这一规划。四是美国路易维尔HEAL社区项目,当地引入非盈利组织对黑人社区进行创意改造,通过艺术文化的力量提高居民的健康生活水平,培养儿童环保健康的理念,还定时发布福祉指数对该项目进行评估。最后一个案例是英国安车斯特,主要介绍艺术介入治疗,当地的人口健康规划中特别提到了艺术对健康的作用,并鼓励企业参与该项目中,这一案例具有代表性。
城市治理篇
同济大学彭震伟教授团队从空间和社会两个层面介绍城市治理篇。第一个案例是杨浦区绿地的设计方案综合考虑景观品质、应急避难与传染疾病等,反映了社区韧性、多主体参与环境改善。第二个案例是印度浦那。第三个案例是德国柏林的施菲尔德早期住房合作社项目,该项目以群体合作方式积极回应疫情,自下而上参与决策,是一种以低成本解决住房问题的可持续治理方式。四是SARS之后香港如何采用新的空间固化方法,考虑社会效用、空间效用以及高密度环境下城市化的发展方向。五是费城城市复兴项目中的健康影响评估,六是珠海的社区体育公园,该项目由多主体参与,与健康关联,社会效用明显。
城市合作篇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研究所于宏源所长就城市合作篇进行介绍,提出在当前背景下,世界面临脱钩还是继续全球化的选择时,应当通过城市合作去把握、应对甚至推动世界发展趋向。因此城市合作篇选择的案例为城市的联盟与联动现象。此次疫情中暴露出的一个问题是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间的联系还不够强。中国对全球股市、经济的影响很小,中国的城市没有话语权、没有定价权。全球城市合作在现代化过程中非常重要,尤其是面对疫情大流行的时候,可以地方为支柱共同推动健康治理。这种合作包括城市与国际组织的合作、城市与城市的合作。本篇第一个案例是欧洲健康城市网络,这是面向卫生组织和城市之间推动多层次的治理网络,这一网络促进城市技术分享与数据共享,对不同案例实时监控,同时还进行疾病流行的情景模拟。本篇还希望通过日本的案例,研究新型网络技术与城市之间的合作医疗体系。此外还介绍广州援助非洲抗击疟疾的案例,例如广州对口金沙萨市的中医援助等,突出发展中国家城市合作的方向与方法。通过案例研究发现,发达国家间的城市合作大多关注后现代问题,发展中国家间的城市合作则在许多前现代问题诸如重大疾病方面有着优异的表现。
专家点评
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屠启宇所长对社会学部分进行点评。首先,将健康与社会维度连接是很好的角度,与人居署的主题相吻合,同时切合了疫情对城市世界的影响。但另一方面,如何具体区分健康概念中涵盖哪些层面,如何与其他概念做区分是一个问题。此外,WHO对健康已经有了广泛接受的定义,新的健康城市概念如何推广也是一个问题。
上海市发改委法规处王永刚处长提出几点建议,首先,要对健康城市的内涵进行深刻阐述;其次,《上海手册》应结合疫情背景,对于城市应对疫情冲击的有价值经验进行总结;第三,面对疫情的冲击,长三角以7 5的合作机制较为有效地解决了城市合作要求的资源流动与疫情防控之间的矛盾,这种疫情期间的有机联动也是一个很好的案例。第四,在目前全球化的条件下,仍要进一步突出全球城市合作,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国家间合作。最后,《上海手册》中是否可以选取失败例子做反面借鉴,也是值得考虑的问题。
上海市委研究室赵俊处长认为《上海手册》应做到为我所用。在2020年特殊背景下,什么样的城市化、什么样的全球化是需要讨论的。案例要结合发展实际,在城市应急、资源整合、应对突发事件法规等方面提出更多建议。
上海市决咨委杜宗超主任从读者角度提出,虽然今年突发的疫情波及甚广,但《上海手册》作为延续性的品牌,不宜过度解读疫情,应当注重各时间段之间的逻辑性。在案例选择方面,应考虑到国别差异性,要通盘考虑,选取更有影响力与说服力的案例。同时要尽量利用一手材料,做系统全面的分析,抓住案例的本质。
上海市住建委政研室李群峰副主任从案例挖掘深度出发,建议案例研究应在与当地城市做沟通交流的基础上,挖掘案例背后更为深刻更为本质的内容,强调一手资料的重要性。
上海市住建委综合规划处副处长高宏宇认为,狭义的健康概念会使手册的主线偏向疫情,泛化的概念则难以具象。他认为,比起健康,城市韧性更适于作为主题。此外,作为载体的城市硬件也是需要关注的方面,应有案例对城市硬件建设进行分析。
上海市住建委刘千伟总工程师在总结发言中指出,编纂《上海手册》应注意三点问题。首先,手册的编写要处理好主题,健康城市、美丽家园不应单纯就疫情而疫情地讲述,而应通过分析疫情中暴露的问题与应对反思形成学术理论,与社会经济生态相结合。其次,处理好总—分的联动关系,各课题组与总论间要做好对接。第三,案例要更具代表性与深入性,做好国内国外的统筹与平衡,对案例做一定的取舍。
文献来源: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