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日本海洋战略的内涵与推进体制 — — 兼论中日钓鱼岛争端激化的深层原因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中国领导人12年来首访埃及 经济合作人文交流再添活力
- 习主席访问埃及的三重意义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起点•亮点•重点——中非合作进入新阶段
- 三个“非常”好的中津关系
- 习总称南非“同志加兄弟”有何玄机?
- 2015后的中非关系将步入新的时代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疫情时期,人们聚焦国家、聚焦城市,从传播学角度看,其实就是城市形象研究。从这个角度来思考,本次疫情,对民间外交是个很好的启发。
一般情况下,某个地区/国家的管理者很重视本地的形象塑造和传播,有一定的项目、机构、资金来做这件事。在疫情时刻,当大家忙于救灾,忙于维持社会秩序、保障民众生活时,这个任务其实更重要,更迫切!因为我们看到,在疫情重灾区,由于某些官员的昏庸,由于对权力的滥用,平时在城市形象塑造方面的很多努力,可以说都白费劲了!
我们可以这样来提问:很多人并没有去过武汉,为什么现在会对武汉这座城市产生各种不太好的印象呢?再进一步说,很多人没有去过某个地方,他们凭什么对某个城市、某个国家有某种印象呢?
一般来说,我们通过三条渠道,来认识某个城市、国家。一是“听说”,即通过媒体报道、知情人介绍来了解;二是“来过”,比如探亲、旅游、短期出差等,对某个地方有感性体会;三是“住下”,比如读三年书,比如半年以上的工作,比如嫁过去了。这三种人群,“道听途说”“走马观花”“身临其境”,显然,前面的人群比例最大,但是了解很肤浅,越往后,人数越少,但是了解越深刻。当某个地方发生大事,引起媒体广泛关注时,第一类人群能够得到很多信息,即使道听途说,收到的信息数量大大增加,质量也很高。这个时候,实际上是城市/国家形象塑造的最好时机。
就本次疫情来说,世界各国都在关注,中国究竟怎么了,我们所做的一切,都被暴露在全世界面前。我们体制的优势与缺陷,我们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我们日常行为的守序与反常,我们普通老百姓的朴实与平凡,我们媒体(官媒、自媒体)上的各种争论,再具体一点,中共中央政治局为疫情开了几次会决定了什么事项,湖北武汉如何换帅,全国各地确诊数量的增减,等等,都被各国政治家、普通民众所关注、观察、思考。相当于全球在看这一场现场直播,全球的人们通过互联网观看、评价、思考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走向、文化、价值观。
因此,我们需要这样的判断:抗疫本身是不折不扣的民间外交,是我们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关键时机!
所谓民间外交,不涉及国与国利益的交换,不进行实质性的折冲樽俎。民间外交就是不同国家的老百姓相互沟通、相互了解。这样,首先要有了解的“内容”,然后才是了解的“行为”。也就是说,民间外交效果如何,归纳起来,只取决于两件事:你在讲什么事?你准备怎么讲?往往人们注重第二件事,“民间外交就是讲故事”,从分工角度看,这没有错,从事民间外交具体工作的人,就是讲故事的。但是如果本来没有故事,或者只有坏的故事,你怎么讲?
因此,把事情做好,把做好的事情说好,这才是民间外交的全部。
首先是把事情做好。
中国在抗疫时,和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本身就是一种让世界各国民众了解中国的很好机会。按照世卫组织官员的说法,他们到中国后,组成考察组赴北京、广东、四川、湖北武汉实地调研,同政府官员、应急团队、资深科学家、一线临床和公共卫生人员以及社区居民进行了充分讨论和交流。考察组提出上千条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询问,有时更像是质问,有时甚至是拷问。
我想象,在世卫组织官员面前,可能有的中国官员、专家会脸红,会尴尬、口塞。另一方面,站在世卫组织角度,他们觉得这才是真实的中国,尽管有缺陷,但是事实可信,人民可敬!因此,世卫组织官员表示“当这场疫情过去的时候,希望有机会代表世界再一次感谢武汉人民。我知道在疫情过程中,中国人民奉献了很多,也经历了很多,武汉人民是砥砺前行的。”当全世界通过世卫组织官员了解这些情况时,很多人大致上也会同意这样的结论!
在上海,抗疫的故事很多。比如,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的朋友告诉我,疫情发生后,在上海的外国友人以及海外友好组织及个人,用各种行为支持、鼓励上海人抗疫。
比如:最及时的问候是1月25日来自于新西兰黑斯廷斯市“魅力中国-黑斯廷斯旅游年项目”负责人Kevin Watkins(←点击可阅读);
最“资深”的问候是现年96岁的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亲手书写的“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点击可阅读);
最“芬芳”的问候是来自于多位上海市白玉兰奖章获得者的视频祝福(←点击可阅读);
最可爱的问候是来自于日本碧波会孩子们齐声歌唱的《机器猫》(←点击可阅读);
最“动听”的问候是来自于前不久在沪演出的音乐剧《三魅影》的主创人员(←点击可阅读);
最震撼的问候是日本松山芭蕾舞团齐声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并一起呐喊:“我们爱中国!武汉加油!中国加油!人类加油!”(←点击可阅读);
最“慷慨”的问候是卡塔尔航空集团派出5架飞机运送包括43万只口罩和16万瓶消毒液在内的共计91.9吨的防疫物资。(←点击可阅读)
当然还有上海人直接参与抗疫,包括医院派遣医务人员驰援武汉,上海外商投资协会等市友协会员单位组织捐赠等等。朋友说,罗列了一下,有两百多件呢!也就是说,如果组织一下,“疫情中的上海”这样的故事,可以编一本内容丰富、感染力很强的书。
其次是把做好的事讲好。如何讲好?第一个重要抓手是宣传报道。
首先要有足够多的数量。“上海友协微信公众号”自1月27日起至3月6日,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共计589篇。其中,中央及上海主流媒体194篇,上海市友协323篇,传统媒体44篇,新媒体542篇,单日最高发布量为32篇。
其次是要树立典型。如在得知日本感染新冠病毒人数骤升之后,市友协和上海歌舞团共同制作视频回赠松山芭蕾舞团,应了那句“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点击可阅读)。无独有偶,中国和卡塔尔民间交往频繁,去年上海市领导带队造访卡塔尔,期间与卡塔尔相关交流,促成卡塔尔航空集团为中国的抗疫斗争续写与上海民间的新交流,此次集团一闻讯便立即动用全球采购能力驰援中国,堪称民间外交的新篇章,引起媒体高度关注,单日便有十余家主流媒体争相报道。
第二个重要抓手是拿来主义。借用西方人士的友华言辞来讲好故事。如世卫组织专家组组长在新闻发布会说,“我们要认识到武汉人民所作出的贡献,世界欠你们的,当疫情过去后,希望有机会代表世界感谢武汉人民。”这句评价远比我们自己宣传自己具有说服力。
如何讲故事,本来就是民间外交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已经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里不展开。结合本次疫情来说,我个人觉得有两点启发。
一是要重视“事实(Fact)”,也要重视“观点(Idea)”和“情感(Feeling)”。现在是网络时代,很多事,一旦发生,很快就传遍各地,因此,就“事实”而言,有时候不是沟通的主要问题。当我们向世界各国介绍中国情况时,我们要有观点,有价值观,赞扬什么,反对什么。这样的沟通,是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事实上,外国人从来不会把我们的“故事”看作是冷冰冰的叙述,他们一定会从中感觉中国老百姓的立场和情感。比如,那种对外国的援助冷嘲热讽,把武汉比作奥斯维辛,这里传递什么情感,什么效果,可想而知!
二是要畅通沟通渠道,不能“我讲的话,必须传到四面八方;你讲的话,不能传出一丝一毫”。事实证明,越是社会动荡时期,越是想堵住沟通渠道的,小道消息就越多,然后“造谣”“传谣”“辟谣”,三部曲循环不已,越来越糟糕。到后来,公信力全无,再好的故事也没有人相信了!
本次疫情的发生和平息,必将在新中国的历史上留下浓厚的一笔。疫情考验了中国的社会结构、运行模式,也给我们方方面面带来挑战和机遇——疫情暴露了深层次的问题,提出了新的目标,组织发掘了新的发展资源。对民间外交来说,同样如此。一方面,本次疫情已经成为国际性的事件,抗疫过程中的国际合作,为今后的民间外交开创了新的空间;另一方面,抗疫过程中的新实践、新理念,将丰富今后的民间外交。相信上海的民间外交一定能抓住这个机遇,跃上新的台阶。
文献来源:上海友协微信公众号,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