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再谈欧亚地区的人文合作
强晓云 2017-10-13

        俄罗斯中亚国家所处的欧亚地区既是古丝绸之路经过的重要地区,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地区之一。2013年9月7日,正是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倡议。同时,欧亚地区也是最早积极响应“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开展务实合作的重要地区。

        2017年,中国与欧亚地区的多领域合作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新的阶段被赋予了新的愿景。2017年5月14日,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指出,中国愿与各国一起携手,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美好愿景的实现,离不开中国与各国的民心相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既是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的社会基础,更是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可持续源泉。

        在全球化与地区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同呼吸一样自然与频繁,而交往的增加一方面会促进相互理解,另一方面,又会增加摩擦的可能性。因为,一般而言,“行为体很难确定对方的想法,行为体也无法像别人一样看待世界和看待自己。”再加上客观存在的文化差异,误解几乎无可避免。一国提出的与周边国家直接相关的国际合作意愿受到一定的误解也是自然。可以说,误解、曲解始终存在于国际交往中,它们在特定条件下在不同程度上消损着充当“国际关系顺利运行软资本”的信任,这也是国家间关系必须面对、克服的现象。因此,即使中国最良好的愿望和正面的影响要被外界接受也不容易,可能长期被误解,也总会伴随着恶意的曲解。从这一意义上讲,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在周边国家—俄罗斯中亚引起一定程度的误解以及有意曲解也就在所难免。同时也应看到,误解是理解的前奏,理解恰恰是在不断克服、消弱误解的过程中获得。

        我国学者俞新天从国家利益的界定出发,认为当前中国最突出的国家利益可以分成三种:经济利益、安全利益与文化利益 。经济利益最直接明显,它对于国家形象起到基础的作用。安全利益极为敏感,并且必须以硬实力来支撑,对于国家形象有保证的作用。文化利益则不仅以软实力建树对外形象,而且也以其价值观、思想、理念和原则去指导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对于国家形象具有导引的作用。笔者同意这一观点。如果说,经济利益与安全利益属于物质范畴,文化利益则属于非物质范畴。在国际关系中,基于权力与相互依赖的前提,一国在经济利益与安全利益上可能愿意或被迫与另一国共享、分担,但一旦文化利益上缺少共识的话,仍将会失去在经济利益与安全利益共享分担的主动意愿。这是因为,文化利益与理解信任相关,而“缺乏理解和信任,即使有利益的驱动或制度的制约,也不能保证国际合作的长期性和有效性” 。显然,在国际交往不能只强调国家利益中的物质内容,要更加展示理想、目标、原则上的共性。如果这些与外界的吻合越多,则被接受的程度越高,相互理解与相互信任的程度也越高,也就越有利于国际合作的实现。增进理解和信任需要通过人文合作来实现。笔者认为,为保证“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实现,一方面需要加强中国与地区国家尤其是俄罗斯的沟通,强调相互在欧亚大陆合作的利益共性;另一方面,则需在人文合作的目标、对象以及方式上有所创新。

        在落实“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进程中,加强中国与欧亚地区各国的战略理解与互信,使俄罗斯中亚国家客观看待中国的发展,全面看待“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国与上述国家的人文交往,切实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中的“民心相通”。

        首先,可能需要明确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各国人文合作的目标。它应包含短期与长期两个目标。长期目标是:构建俄罗斯中亚与中国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共识氛围,保证中国与这些国家开展双边、多边合作的可持续性与长期性;短期目标则是:巩固并加强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关系中良好的民意基础、舆论基础,缩小对中国认知的差距。

        其次,可能需要明确人文合作的主要对象。中国与俄罗斯中亚进行人文合作的对象应是广大民众,既包括社会精英阶层,更包括基层群众。民心民意对于各国政府的外交决策已经开始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各项措施的落实也应努力做到惠及民生。人文合作,离不开国家间广大民众的交往;人文合作,离不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民众的参与。因此,中国必须在积极推动官方外交发展的同时,与时倶进地开展与中亚各国公众的民间合作,使官产学研民五者互相配合,同步协调,获得最佳的效应。

        第三,可能需要明确人文合作的主要原则。中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的人文合作还应遵循平等对待,坦诚交流的原则。平等对待是指对待周边国家应自尊自信、谦虚包容。我国与俄罗斯中亚国家拥有共同的古“丝绸之路”历史,在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也各有优势和特点,应互尊互补,共同发展;在摈弃“中国文化中心论”思想的同时,应增强多样性与统一性结合的意识。坦诚交流就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隐瞒不夸大,开诚布公的摆事实讲道理,客观地讲述中国的外交政策,公正地看待周边国家的相关政策。

        第四,可能需要强化人文合作中的双向意识。共商、共享、共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原则,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是丝路精神的核心所在。中国与欧亚各国的人文合作应互相开展,相互促进,以达到了解、理解乃至认同的效果。增进了解是起点,加深理解是关键。理解是为了缩小中国与欧亚各国之间的认知差距,增强该地区民众对中国发展惠及周边的客观性认识,提升中国民众对周边国家的全面了解。

        “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积极深入开展中国与上述国家间的人文合作,增进各国民众的理解与信任,达成“民心相通”,符合各方利益,也无疑应成为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保障条件。


文献来源: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