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港独”何以在香港滋生?
张建 2016-12-26
    前不久,主管港澳事务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中央港澳工作协调小组组长张德江赴香港视察。在视察香港期间,对于最近香港社会较为关心的“本土”、“港独”等问题,张德江明确指出:“一国两制”的一项主要内涵就是保持香港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生活方式不变,“港人治港”、高度自治,这就是对香港“本土”实际情况的最好照顾。现在,有极少数人排斥一国、抗拒中央,甚至公然打出“港独”的旗号,这不是“本土”问题,而是以“本土”之名行“分离”之实。张德江的这段话是中央最高层领导人首次对香港社会的“本土”和“港独”议题进行明确表态。可以看出,中央政府的姿态是把“本土主义”与“港独思潮”分开来处理,批“港独”而不否定本土。
    本是“乡土情怀”的本土议题,在过去两年在香港迅速成为焦点。根据相关搜索显示,在香港13份报纸(苹果日报、东方日报、文汇报、大公报、明报、星岛日报、经济日报、信报、头条日报、晴报、太阳报、都市日报、am730)上“本土派”一词的出现频率,在2014年仅586次,而2015年则飙升至2036次,2016年仅第一季度就高达1460次。有调查显示,香港年轻人对本土的认同度非常高,8%的市民自认属本土派,其中18-29岁年龄段占这一比例中的30%左右。但在香港社会,一些所谓的本土派却走偏、走向激进,甚至走向“港独”。
    近年香港社会“港独”思潮之萌芽,始于2014年的“占中”运动,然后是香港大学学生会刊物《学苑》多次发表文章,提出所谓“香港民族”、“主权国”等荒谬的理论最近的事态则是春节期间发生的“旺角骚乱”。实际上,不难看出,香港社会中由分离势力推动的所谓“自决”、“制宪”、“自治”等“港独”思潮和运动,均以恶化“一国两制”在香港的实践,冲击中央对香港的管治权威,破坏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为目标。
    “港独”何以在国际化程度极高的香港出现呢?“港独”在香港冒起的主要原因可能有这么几个。一是香港诡异的政治、社会氛围。特别是香港社会对激进分离势力的“包容”、“接纳”和纵容,主打激进分离口号的团体和激进分子得到少部分的社会支持,令其获得了存在的政治、社会空间。二是激进分子借助参与选举试图进入体制内的策略需要。近期香港区议会选举、立法会选举、特首选委会选举等多场重要的选举,促使激进分子试图通过参与选举进入体制内扩大存在的空间和知名度,而借助激进口号和行动参选成为其主要策略。三是“台独”势力的负面“示范”。特别是台湾第三势力政党“时代力量”在台湾立法院选举中借助民进党的帮助直取五个立法院席位。这种激进政治取向的政党在体制内的上升给“港独”团体和分子提供了恶劣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毫无疑问的是“港独”不可能有出路,对香港也没有丝毫好处,但构成的危害却显而易见。几十年来,“经济的香港”是香港成为世界最自由经济体和世界三大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根基,是吸纳国际投资和全球人才的重要凭借。无论是回归前英国政府管治下的香港,还是回归后中央政府管治下“港人治港”的香港,香港的“经济属性”是获得各方支持的核心。“港独”只会令香港走向歧途、被边缘化,直至逐渐沉沦,这是都不愿看到的结果。
    张德江在视察香港期间,对于北京的对港政策也以“三不变”概括:“一国两制”是基本国策,是战略决策而非权宜之计,不会改变;“一国两制”有坚实民意基础,是内地和香港的最大公约数,不应改变;回归实践证明“一国两制”行得通,没有必要改变。这“三不变”可以说是北京最高层对“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北京对港政策的明确阐释。
    明年就是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了。相信北京会对二十年来的对港政策进行总结和反思检视,并对未来的对港政策确立新的定调和方向。香港社会如果还纠结于本土、“港独”,北京对香港的期望必然降低。

文献来源: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