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论文
论文 paper
中国能源安全环境辨析及发展战略选择
张耀 1900-01-01
简介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国际能源局势的急剧变化,中国对外能源依赖度与日俱增,中国面临着十分严峻的能源安全问题,这些安全问题涵盖了中国能源安全的诸多领域,包括能源供应、能源运输、能源价格和能源储备等问题。要切实解决我国未来的能源安全问题,确保我国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中国必须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制定全面的、有前瞻性的各项具体政策方针和策略,在国内,要加快经济结构转型,加强自身能源建设,优化能源使用结构,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快能源战略储备建设,加大新能源研发力度,提倡环保生活概念。在国际,要构建多元化能源运输通道、加强“走出去”能源投资战略、加大国际合作力度、加强对我海外战略利益的保护手段等。
正文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中国面临的能源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国从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十多年来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国际能源局势风云变幻,国际能源价格在本世纪出现了一路上扬的状况。油价高企对能源进口大国中国无疑意味着巨大挑战,中国将不得不为进口能源而付出更大的经济代价,严重的能源问题可能遏制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也将增大通胀预期。随着国际能源局势的不断变化,中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将面临非常严峻的能源安全问题。因此,如何确实保障经济发展进程中本国的能源安全,已经成为中国国家总体安全中的重要一环。[①]
 一、中国现时能源状况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能源产业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取得了巨大的历史成就。1959年大庆油田的发现以及随后的大规模会战和开发,使得中国得以彻底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1963年12月,周恩来总理正式宣布中国已经成为石油能够自给的国家。到1978年,中国原油产量已经达到1.04亿吨,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8.6%。[②]当时中国不但可以完全满足自给的需要,而且可以出口原油,在“五五计划”到“六五计划”期间,中国出口石油创造的外汇收入分别占到国家外汇总收入的17%和25%。[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石油工业也开始进入了迅速发展的全新时期。30年来中国的原油生产年均增长率达到2.3%,是同一时期世界原油产量年均增长率的2.5倍;中国的天然气生产年均增长率达到5.6%,是世界同期水平的2.1倍。已建成年产原油超过2亿吨和年产天然气超过1000亿立方米的生产能力,同时还建立起完善的炼油及石油化工生产技术,2008年原油加工能力达到了三亿八千万吨,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炼油生产国。[④]
        2009年,中国的原油产量达到1.89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9%,天然气产量为850亿立方米,占世界总产量的2.8%。[⑤]中国成为世界上主要能源生产国之一。除了产量的增加外,油气资源的勘探也得到新的发展, 2009年底,根据世界著名的BP石油公司的统计,中国的石油已探明可开采储量是20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1%,天然气的已探明可开采储量是2.46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1.3%。[⑥]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各种能源的需求日益加大,石油等能源资源进口的数量与日俱增,经济发展所需石油消费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本国自己石油生产的增长速度。1993年,中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在此之后,中国的石油进口一直迅速快速增加,详细数据可参加下表:
                                          2009年,中国的石油消费更是达到了4.046亿吨,占世界总消费了的10.4%,而原油进口量达到了创纪录的2.035亿吨,[⑦]对外依赖度超过了50%。
        通过上表我们可以得到目前中国能源供需状况的一个总体概貌,但是如果我们通过对中国能源供需现状的一些基本指标和未来发展趋势做进一步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将看到在未来中国的能源需求处在一个相当严峻的局面。
        1,能源的储藏和开采比率(R/P ratio)
        根据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0中的数据,中国到2009年底已探明可开采石油储量为20亿吨,储采比为10.7。截至2009年底,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为1817亿吨,储采比为45.7。[⑧]在BP公司的统计数据中,一些主要石油出口国的储采比大于40,大部分产油国的储采比在10-20之间。而中国的储采比为10.7,也就是说,理论上如果没有新的油田发现并可以开发的话,中国现有的石油资源只能继续开采不到11年,由此可见中国的石油资源储藏开采比率在世界上是处于比较低下水平的。
        2,石油战略储备问题
        近年来,国际能源市场开始出现剧烈动荡,即便有足够的资金,从国际能源市场获取本国需要的足够石油资源也会面临各种不可知因素的干扰,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开始提出石油战略储备问题并着手研究建立战略储备机制。在国际上,对于一国石油战略储备有一定的标准,按照国际能源机构(IEA)对其成员国的应急储备规模的要求一般是不低于相当于该国90天的石油净进口量。而中国目前的石油战略储备的保障指标依然处在一个偏低、某种程度是比较危险的水平,最严峻时期仅有相当于7天消费量的储备。
        3,能源对外依存度
       自1993年起中国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到2009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了50%,远远超过了国际上一般认为的30%的安全线。下表反映了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石油对外依赖程度的变化过程:
        4,石油进口地区集中度
        所谓石油进口地区集中度是指一国石油进口来源的分布状况和进口量的集中度。这个指标越高,就说明该国的能源安全的隐患越大。现在,中国的进口石油来源地分布并不十分广泛,主要来自中东地区和非洲地区。2008年,中国一共进口原油和成品油2.178亿吨,其中从中东和非洲进口1.459亿吨,占67%。[⑨]虽然近年来中国开始注重能源多元化来源,开始不断设法开拓新的石油进口来源,但在短期内,这种状况还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因此中国的石油进口地区集中度指标依然偏高,这种状况使得我国能源安全始终存在一定隐患。
        5,石油消费增长速度
        所谓石油消费增长速度是指一国绝对的石油消费量增加的大小和快慢。一般而言,在一国经济迅速发展时这一增长速度时常超过了该国GDP的增长速度。国内曾有学者认为认为石油消费增长速度的临界安全点为6%[⑩],而我国近年来该指标一直大大超越这个标准,还在2004年就已经超过了15%,2009年在全球经济处于低迷的状况下,中国的石油消费增长速度依然达到了6.7%。[11]这个增长速度如果太快,也会给一国的能源安全带来安全上的问题。
        6,能源使用效率问题。中国能源系统的平均效率目前还十分低下,从开采、加工与转换、储运以及终端利用,能源系统总效率不到10%,只有欧洲地区的一半,比世界先进水平低约10个百分点。[12]中国1995年的能源效率相当于OECD国家70年代后期的水平,从单位GDP的能源消费上看,中国的能源效率都属于世界上最低的一类,主要耗能产品的单位产品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30%以上。[13]2003年我国石油消耗2.7亿吨,超过日本石油消耗的2.5亿吨,但是,日本同年创造的国民生产总值达4万亿美元,而我国只生产了1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14]现在我们以超过日本一倍以上的能源消费量仅仅产出了与日本相当的GDP。
        7,除了能源产业本身的问题外,近年来中国严重依赖石油资源的交通运输产业增长迅速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也对未来我国能源供需状况形成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中国普通居民的私人汽车的购买量和保有量正在急剧上升。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08年,汽车产销分别达到934.51万辆和938.0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5.21%和6.70%,[15]而2009年尽管发生了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的汽车销售量首次突破了1千万辆,达到1033.13万辆。[16]而汽车产业的高速增长必然导致石油消费的大幅度增长。
        通过以上7个指标的数据进行详细的考察和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中国的能源、尤其是石油资源的安全状况较差,供需趋势显得非常紧张,整体上处于一个比较严峻的状况。 
二、中国能源安全问题辨析
        随着中国面临的能源形势越来越严峻,能源安全已经成为一个关系到我国长远发展的战略性议题。
        要对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进行分析,首先要对能源安全的概念进行基本的界定。
    总体上,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安全问题主要体现在供应中断和价格暴涨这两个能源链条上最为严重的问题。中国著名的能源学者吴磊认为,石油安全的内涵是合理价格水平范围内能源的可靠、安全和稳定供应以及需求保障。[17]也有学者认为,实现能源安全,就是要减少能源消费和进口依赖性。能源供应安全度,一般可以用能源对外依存度来表示。能源对外依存度越高,能源供应安全度越低。还有人认为,能源安全,应该包括能源供应安全和使用安全这两个方面,所谓能源供应安全,是指能源资源供应保障的连续性和稳定程度,所谓能源使用安全,是指能源消费及使用不应对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构成达大的威胁。保障能源资源的连续与稳定供应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基本目标,是个“量”的概念,为后者的发育提供着必要的物质基础;油气资源使用安全则是国家能源安全更高目标的追求,是个“质’的概念,为前者的发展提供着不断的创新动力。[18]
    能源安全的基本条件是实现供需平衡,而供需平衡的焦点在于均衡价格。换言之,能源的持续供应和价格稳定问题是能源安全的核心问题。能源产业可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个环节。上游主要是指能源的勘探、开发和开采等环节;中游是指能源开采后从产地运往各需求地的运输环节中的各个领域;下游则是指能源在到达需求地后的分配、储藏以及加工领域。在上中下游的所有环节都可能出现上文所分析的安全问题。能源安全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诸多因素,其中主要包括:
       1,能源供应安全。一个国家能不能得到维持国家经济和社会生活正常运转以及军事力量有效行动所需的能源资源是最基本的能源安全问题,这种供应可以来自于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但必须可靠和稳定的。和平时期更多是考虑本国生产以及通过贸易手段从他国进口能源,而在战争时期除了考虑本国生产的安全以外,还可能以强力夺取他国的资源并且以强力阻止敌对国家获得能源。供应安全问题还包括尽可能保证本国的能源产地的安全和维持以及尽可能稳定地获得可靠的进口能源来源。
        2,能源运输安全和通道安全。世界能源消费主要集中于北美、欧洲及亚太地区,而生产主要集中在中东、前苏联、西非和南美,大量贸易在国家间进行。能源的稳定供应既包括能源产地能够保证稳定、充足的供应,也包括能源能否安全及时运到消费地。国际能源的运输方式主要有海运、管道、铁路和公路运输,由于海运成本较低、管道相对安全,海运和管道是国际能源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对能源运输通道的威胁主要有战争、地区冲突、恐怖活动、非法武装及有组织犯罪等。无论是能源进口国还是出口国都需要保障能源运输和通道的安全。
        3,能源价格安全。能源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其价格波动极为频繁,其涨落幅度之大,其变化规律的不可预见,已经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意料程度。供求因素、政治因素、战争因素、自然灾害、人为炒作等都会对能源价格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问题不仅在于能源的储量、产量、稳定的进口来源和安全的运输通道,还在于国家是否能够以合理的价格稳定地获得能源供应。这种稳定价格可以认为包含两层涵义,一是国际能源价格不超出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二是自己能够对国际能源价格产生一定影响力以尽可能地控制价格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4,能源储备安全。这是指为防范国际市场能源供应突然中断,为保障国家、社会与企业的能源供应安全而储备能源。能源储备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油价、应对突发事件的有效手段,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核心措施。能源储备包括国家储备与企业储备两种。国家储备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主要功能是防止和减少因能源供应中断、油价大幅度异常波动等事件造成的影响,保证稳定供应。企业储备是企业在与生产规模相匹配的正常周转库存的基础上,按有关法律法规承担社会义务和责任所必须具有的储存量。其主要功能是稳定市场价格、平抑市场波动。从长远战略出发,保持一定数量的能源储备,可以避免因突发事件引起的能源供应中断和价格的剧烈波动,以免对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造成重大冲击。保持适度的能源储备成为各能源消费国的战略举措。
        总而言之,能源安全是实现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生活正常运转所必需的能源保障,既包括能源供应安全,也包括对能源的勘探、开发、生产、运输和使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的预防与治理,是供应安全、运输安全和使用安全的有机统一。能源安全的保障程度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综合国力有密切关系,也与一个国家的能源资源供应能力及其结构有关系。
        根据上文的分析,可以对今后中国能源安全将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一番梳理:
        1,能源供需不平衡问题
        在众多影响能源安全的因素中,供求矛盾是影响能源安全的主要因素。能源安全问题的起源,就在于能源供求出现缺口,导致相关矛盾凸显和激化。如果能源的生产量能够稳定持续的满足需求,就不会有能源安全问题。进口能源,是解决国内能源供求缺口问题的必然选择。如果大量依靠进口能源满足国内需求,就会带来一系列问题,比如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国内经济平稳发展、国内油品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如何协调国内能源产生成本和进口能源成本以制定合理价格、如何保障稳定可靠的进口来源、如何保障安全的运输通道等问题。中国虽然不是贫油国家,但是国内能源生产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进口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因此能源供需不平衡是中国目前面临的能源安全的首要问题。
        2,能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成就举世瞩目。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并不十分顺利,维持我国高速经济增长的模式仍然是以粗放型为主。这种方式的特征之一,就是低能源利用效率低下,单位产值的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4倍,主要工业产品单耗比国外平均水平高40%,能源平均利用率只有30%左右。[19]另外,我国能源利用中间环节(加工、转换和贮运)的损失量也很大。经济增长越快,产值越高,能源浪费量越是巨大。表面上看,导致我国能源安全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似乎是国内能源生产能力不足,不得不以进口能源来满足需要。但实际上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也是威胁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因素。
        3,进口能源来源比较单一的问题
        随着中国进口能源量不断增加,进口能源来源与产地安全成为突出的问题。我国目前的状况是能源进口来源较为单一。目前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地主要是中东地区和非洲地区。目前我国能源进口最多的前5位国家分别是伊朗、沙特、阿联酋、安哥拉和俄罗斯,其中三个来自于中东海湾地区,一个非洲地区和一个欧亚大陆邻国。众所周知,中东和非洲地区向来是国际政治军事冲突不断、战乱频繁的地区。尤其是中东地区,一直是各种国际力量明争暗斗、较量争夺的竞技场,因此我国在这一地区的能源权益很容易受到威胁与损害。
        4,能源运输安全问题。这个问题涉及陆上进口能源通道和海运通道两个方面的安全问题。现在我国陆上能源运输通道有限,与俄罗斯等陆上邻国合作修建的陆地输送管道很多还处于计划之中,还没有完全发挥效用,绝大部分进口能源需要通过海上通道运回国内。大多数进口能源必须通过海运由中东、非洲、美洲等地进口。这些海运通道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好望角等诸多世界海洋咽喉之地,而这些咽喉之地很多都处在与中国有潜在地缘政治冲突危险的国家的海权控制之下,有的还处于海盗活动猖獗地区。陆地运输管道缺乏,海上运输通道存在诸多隐患,是目前我国面临的非常严峻的能源安全问题。
        5,国际与地区的局部动荡与争端对我国能源安全造成的威胁。虽然当今世界处于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下,但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并没有消失,甚至有加强之势。目前中国本身面临这诸多周边安全问题,比如我国台湾问题尚难在近期内解决,南海和东海海洋权益争端问题有愈加复杂的趋势,另外我国还与一些周边国家存在着领土争端,因此我国的国际政治、军事环境也还存在着在一定时期恶化的可能,这将会直接影响我国的能源安全问题。而我国对外能源依存度不断提高的状况,本身也会被潜在敌对或竞争国家所利用,用以遏制中国的发展,因为能源本身就是一种“武器”。某大国在我国周边地区建立了众多的军事基地,其军事力量在我东南西三个方面形成包围威慑之势,中国大部分进口能源输送线路都在这些军事基地的监控之下。另外我们也可发现,只要是较为重要的能源产地,一般就会有多种国际势力参与角逐,从而影响到我国的能源安全。
        6,国家战略能源储备体系建设滞后问题。能源战略储备体系是已被证明能够行之有效地平抑油价波动、缓解能源供应中断的重要安全保障手段。国家战略能源储备体系的设想出现很早,现在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建立有较为完善的战略能源储备体系,其中美国能源战略储备规模最大。一般而言,3个月的消费量是被认可为安全的储备系数。美国能源储备通常维持在全美国150天的消费量;日本国家战略能源储备约85天,民间储备约为84天,二者合计相当于170天的能源消费量;德国的战略能源储备体系是官民结合、以民为主,拥有相当于90天消费量的能源战略储备;法国的能源战略储备由国家储备、非官方储备、机构储备构成,有100天左右的消费量。[20]而中国的石油储备基地刚刚开始兴建,曾经出现最危急的时刻只有能够满足7天消费量的石油储备的时刻。
        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是个非常复杂的体系工程,上述所举6点只是目前最为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在能源安全链条的上游、中游和下游所有领域,体现出中国目前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是全方位的。
三、中国能源安全发展战略选择
        迅速发展的中国在未来面临着相当严峻的能源安全问题,要切实解决我国未来的能源安全问题,确保我国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在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制定全面的、有前瞻性的各项具体政策方针和策略,包括国内能源政策和国际能源合作政策。
首先是能源安全发展问题的国内选择。
         中国作为一个能源生产大国和能源消费大国,其国内能源战略政策的导向对于中国未来能源安全能否得到保障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来看待中国未来的国内能源战略。
        (一)根本改变我国传统的经济模式,尽快转换我国经济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但代价也是相当昂贵的。这种增长方式的特点是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率。在未来应该积极贯彻和实施“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的2010年在国民经济再翻一番基础上降低能耗20%的目标,转变传统的高消耗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促进高效的集约化经济增长模式的发展,以减轻我国经济增长对石油需求的过度依赖。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步伐,重塑我国经济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定位,积极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由于过去我国较多地承接了发达国家高能源消耗产业和技术转移,使得当前的产业结构中充斥着低附加值、高能耗的制造业,导致能源需求快速增长,国内出现了“煤、电、油、气”全面紧张的局面。因此,非常有必要主动调整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某些低附加值的粗放型产业、以减轻中国经济对能源的过度依赖。
         (二)立足于国内,加大对我国自身能源的勘探、开发和建设
         虽然我国现在国内能源生产不能自给,但中国并不是能源资源稀少国家,从长远看,我国本身能源生产还有很大潜力。随着大庆等老油田产量的下降,近年来,新疆已逐渐成为国内第三大石油基地,石油产量占全国的12.7%。新疆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占全国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30%和40%;预计到2010年新疆每年的石油产量将达到5000万吨。又如,2007年5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在河北省唐山市境内(曹妃甸港区)发现了储量规模达10亿吨的大油田——冀东南堡油田,南堡油田的发现将极大地增强国内能源安全的供应保障能力。[21] 除了陆地资源以外,中国的海底大陆架也储藏有丰富的能源资源。国内目前已有25个海上油气田投入开发,年产石油2000多万吨。[22] 国内能源生产数量的增加,将有助于减少我国对进口能源的过度依赖性,也有利于我国在波诡云谲的国际能源市场中周旋自如。
         (三)优化我国能源使用结构,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近年来,我替代能源和再生能源产业发展较为迅速,在今后,要加快如下几个领域的技术研发和突破,其中包括:1,积极推动研发加快煤代油技术的产业化途径。中国的煤炭资源极其丰富,以煤代油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且具有很大潜力的能源替代政策,它包括两方面的基本含义:一是改造以石油制品为燃料的装置,通过煤炭的洁净利用来代替石油产品;二是研究开发和推广应用可以在技术上代替石油制品的煤炭洁净利用的新技术和新产品。2,加强以植物等生物物质生产燃料酒精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工作,目前美国、瑞典等西方发达国家在这方面己经达到了较高的技术水平和一定的产业化程度,中国也应该在这个领域尽快取得技术突破并尽快实现产业化。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生物资源丰富,在这方面潜力巨大。3,加大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2005年2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为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法律依据。按照中国政府制定的可再生能源长期发展战略的规定,到2010年,中国的可再生能源将占能源消费总量的10%,2020年达到18%,2030年达到30%,2100年达到50%。4,逐步提高新能源在中国总体能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逐渐改善我国的能源消耗结构,降低对石油天然气能源的依赖度,这应该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我国保障石油安全的重要策略。
         (四)加快石油战略储备建设,健全能源安全应急预警机制
        目前,中国已制定了石油储备规划:逐步建立能够保障国内石油供应安全、应对石油突发事件、稳定石油市场的国家石油储备体系。2003年5月,中国正式成立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石油储备办公室,专门负责协调石油储备。2003年,中国开始规划建设首批四个战略石油储备基地,分别位于大连、青岛和宁波、舟山。2007年,位于浙江宁波的镇海石油储备基地已经建成注油。到2010年,中国将建成相当于30天进口量的石油战略储备规模。石油战略储备的建成,将大大增加我国面临世界能源危机时的缓冲和周旋能力,改善我国的能源安全态势。
        (五)大力提高我国能源使用效率,降低能源无谓消耗
         我国目前的能源使用效率相当低下。2004年世界石油消耗水平为每万美元0.93吨,中国为1.87吨,中国石油消耗水平为世界的2.01倍,分别为美、日、印的2.34、3.60和1.04倍。中国能源利用水平不仅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这说明提高我国石油使用效率潜力较大。[23]这些数字表明,如果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能够达到西方发达国家水平,我国的能源消耗将大大下降,能源进口量也将可以大大缩小,从而大大缓解我们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同时,也必须坚持节约原则,积极贯彻《节能法》中的原则和措施,合理利用投资、财税和价格等杠杆来平衡能源消费,鼓励节油,抑制无效和低效的石油消费,降低石油在经济发展呢和居民生活中的消耗量。
         (六)要大力提倡环保节能的生活方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汽车,空调和各类高耗能消费品大量迅速进入我国居民家庭,尤其是私人汽车的增长更是令人瞩目。目前,汽车用油己经接近全国石油消耗总量的四成,预计到2020年公路交通运输用油将达到全国总量的60%。向广大国民提倡新型生活方式,减少使用高耗能的汽车、家电等消费品以及各种一次性消费品,大力推广使用公共交通、新能源交通工具也将对我国节能环保做出较大贡献。
        其次是能源安全发展问题的国际对策思考。
        毫无疑问,在中国的对外能源依赖度已经超过50%的形势下,中国必须制定保障自己能源安全的国际政策。
        (一)构建多元化的能源运输通道
        目前,中国主要依赖海运运输进口能源,因此像马六甲海峡、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好望角、波斯湾和霍尔木兹海峡、红海和曼德海峡等地就成为中国能源进口的咽喉之地,而中国对这些地区控制和影响能力的阙如又给中国能源安全带来很大隐患。尤其是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运输线,目前中国石油进口总量的大约80%都要经过此线。因此,中国要积极采取和实施各种措施和手段来使得我国石油运输通道多元化。其中加强与周边陆上邻国的能源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个问题,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陆上邻国间的能源管道在建成以后将明显拓展我们能源进口的多元化渠道。另外,现在已经正式开始的缅甸石油管道[24]计划在完成以后也将可以分流部分原来经过马六甲海峡的进口能源,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增加我们能源安全的系数。在未来,中国还可以考虑开辟经过巴基斯坦连接中国新疆和伊朗及中东地区·的陆上运输线路(包括能源管道和铁路公路),如果能够开辟所有这些通道,中国能源地缘政治环境将大大改善。
        (二)坚持能源企业“走出去”策略
        中国能源企业“走出去”战略始于上世纪末,尤其是在2000年10月举行的中共十五届八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了“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在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方面有新的突破。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支持有竞争力的企业跨国经营,到境外开展加工贸易或资源开发”[25]的方针以后,“走出去”战略便成为中国能源企业的一项国家级政策,十年来,中国能源企业在“走出去”战略指引下,在亚非拉广大地区开展投资形式,获得了不少成果,包括收购外国能源公司(独资或参股形式),获得海外油气田的开采权,获得海外油田的份额油[26]等,取得了客观的效果。当然走出去战略也存在不少困难甚至风险,有时要面临国际能源巨头的优势攻击以及一些政治上的波折。但综合来看,“走出去”战略取得的成果为改善中国面临的能源供需紧张局面做出了较大贡献,继续坚持“走出去”战略仍应是中国未来能源安全保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大力加强国防力量的建设,增强国际能源通道的安全
        为了更好地保障未来中国的能源安全,中国在未来必须大力加强国防军事力量的建设,尤其是加强可以保护中国海外利益的远程投送军事力量。近年来,中国的海外经济利益经常遭到各种恐怖势力、极端势力、各种非法武装以及海盗的袭扰,带来越来越多的中国公民和企业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其中相当大部分是中国能源企业的海外设施和人员,比如中国在非洲苏丹和尼日利亚的石油设施和技术人员,中国在巴基斯坦港口的工程人员等。由于中国缺乏保护海外自身经济利益的“硬手段”,使得中国的海外企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时常遭到不法之徒的觊觎与侵犯。因此,加快中国军事力量特别是远洋海上力量的建设,将使得中国的海外经济利益以及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利益的特殊地区能够受到保护。采取“硬手段”威慑和粉碎对中国海外利益以及非常重要的国际能源通道安全的威胁,也将是解决未来中国能源安全的不可或缺的一环。
        (四)积极参与能源安全的国际合作,实现能源供应多元化
        目前中国能源进口过分依赖中东和非洲地区,使得中国石油进口的脆弱性比较明显。为此,中国政府应采取多种途径实施多元化的能源战略,突破单一的能源外交模式,走多边合作的道路,以联合的力量提高中国在国际能源格局中的地位,全面维护中国的能源安全。今后应加大从俄罗斯、中亚国家、拉美的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地区等中国新的能源合作地区获取石油资源的外交政策力度,增加中国能源企业在这些地区所获油气资源权益的份额。同时,在能源进口中也要也要实施品种的多元化,逐步调整进口结构,增加进口的选择余地,降低进口成本,以改善中国在国际能源市场的谈判地位。

文献来源:《国际观察》


注释:

[①] 能源的概念相当广泛,本文论及的仅限于目前中国最严峻的石油天然气资源问题。
[②] 见中国能源网:石油工业六十年巡礼,http://www.china5e.com/show.php?contentid=50789
[③] 吴磊,《中国石油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15页。
[④] 见中国能源网:《中国油气工业潜力与挑战共存》,http://www.china5e.com/show.php?contentid=51479
[⑤] 英国BP公司年度报数据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0,见BP公司官网http://www.bp.com/liveassets/bp_internet/globalbp/STAGING/global_assets/downloads/S/Stats_Review_2010_Speech.pdf
[⑥] 同上
[⑦] 同上
[⑧] 同上
[⑨]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09
[⑩] 张华林、刘刚,“我国石油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国际石油经济》,2005年第5期,第46页。
[11]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0
[12] 王革华:《能源与可持续发展》,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l月版,第28页
[13] 李凌峰等:(中国油气供应安全对策研究》,《天然气工业》,2006年第2期
[14] 翟光明:《中国油气前景值得期待》,《了望》,2004年第43期
[15]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网站http://www.caam.org.cn/zhengche/2009/37/093714912A24234EGDCIEJIHJ39BB.html
[16]http://www.caam.org.cn/zhengche/20100114/1405034498.html
[17] 吴磊:《中国能源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页
[18]余际从、雷涯邻:《经济全球化与国家油气安全战略》,地质出版社2003年版,P32-33
[19]倪健民主编:《国家能源安全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第29页
[20] 参见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王晶博士论文《中国能源安全的经济学分析》,2006年,中央民族大学,第41页
[21]《中石油发现10亿吨储量大油田》,《中国经营报》,2007年5月8日。
[22]《海洋经济发展纲要实施 我国全面提升海洋实力》http://www.sinoct.com/news/view_content.asp? id = 8546
[23] 李春光:《我国新时期石油战略的思考》,《学习时报》,2005年n月7日,第8版
[24]海上运输船队的石油从缅甸实兑港上岸,通过输油管道直达云南昆明
[25]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00年10月19日,第二版。
[26]“份额油”就是按照一家油气企业在特定油田项目上所占份额的多少,对这部分份额的原油掌握支配权,在国际能源价格大幅波动的情况下,份额油可以保证以较低的价格稳定数量的原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