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其成果
- 新开发银行的发展创新
-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中澳对话:G20与地区倡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印度可以为金砖国家合作做出新贡献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 金砖国家将建立更密切合作伙伴关系
- 中国中标印尼高铁 日本又挨一记闷棍
- 南非的“金砖”身份不可代替
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发展大趋势
陈启懋
2016-12-30
去年我曾接受记者采访谈世界发展趋势。访谈录在共识网发表并经一些网站转载,后又整理成文章以“世界在艰难曲折的转型中前进”为题发表于香港出版的《复兴策》,引起了不少读者的注意。最近读了美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杰里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零边际成本社会》两书,感到十分高兴。高兴的是通过读这两本书,不仅学到了很多知识,受益匪浅,而且发现里夫金从科技发展、工业革命和对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变化的分析得出的对世界发展趋势的观点,与我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当前几个大国及战略地区政治经济情况的分析中得出对世界发展趋势的观点十分接近。从里夫金的书中,我为自己对世界发展趋势的观点找到了不少实证。
杰里米·里夫金是何许人
杰里米·里夫金现任华盛顿特区经济发展趋势基金会主席。他被西方舆论称为当代享有盛名的思想家之一,是一个畅销书的作家,发表过20多部著作,内容有关科学技术变化对经济、劳动力、社会以及环境的影响,已被译成超过35种语言,为世界数百高校、企业及政府部门所采用。他曾在约30个国家的数百家顶尖企业和300多所大学里发表演说,受到热烈欢迎。他还担任过欧盟的顾问,并为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企业家、地方政府官员作咨询。他的意见受到政企学各界人士的重视。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奥朗德都曾肯定、赞扬他对后碳时代发展模式的研究。《第三次工业革命》、《零边际成本社会》是他近年来的著作,发表后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李克强总理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刚一发表时就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密切关注”。两书的中译本已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里夫金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怎么回事
众所周知,自1769年瓦特发明蒸汽机,世界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或称产业革命)。这次革命从18世纪延续到19世纪末,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器工业大规模代替手工业,大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世界面貌。以电力、内燃机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末,延续到整个20世纪,在更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里夫金从历史上的工业革命中得出了结论,即任何一次工业革命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新的能源、动力,一是新的通信系统。没有新的能源、动力就无法改造整个产业;没有新的通信系统就无法使新的产业以及有关的各行业、服务机构、管理机构顺利运转。他把这种动力能源 通信系统的结合称为“矩阵”,认为是工业革命的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是蒸汽动力技术和以蒸汽为动力的印刷业、新闻媒体结合而成的“矩阵”;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是电力、内燃机和电话、电报、电传等电信技术结合而成的“矩阵”。
当今世界正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走向尽头、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兴起的历史交替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之所以走向尽头,是因为它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样,都依赖石化燃料(石油、煤、天然气等)作能源,而石化燃料资源不仅总有消耗殆尽的一天(目前世界石油消耗每天至少要7000万桶),更重要的是石化燃料的燃烧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使地球气候不断升温,会导致灾难性的变化,造成对未来生命的毁灭性的打击,甚至威胁人类本身的生存。
科学家认为,如果地球表面温度上升2摄氏度以上,就会使许多动植物灭绝。2009年联合国世界气候大会上提出要在本世纪末以前把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但据预测按目前趋势,如不采取有力措施,到本世纪末气温上升肯定要突破2摄氏度。有的科学家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如无所作为,到22世纪初全球气温甚至可能上升6摄氏度,而这将导致人类文明的终结。在过去4.5亿年里,地球上已发生过五次物种大灭绝。每次都是一个大毁灭,需要1000万年才能恢复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有的研究人员担心我们可能现在就已处在大灭绝时期的早期阶段。例如美国的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就写了《大灭绝时代》一书,认为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代已经开始。所以人类现在面临着潜在的生存危机。以可再生的绿色能源代替石化燃料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紧迫任务。
有人认为,可以用核能代替石化燃料。核能确实不排放二氧化碳。但核能不能保证绝对安全。人们不能忘记1986年苏联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尔的核电站大爆炸。据说这次大爆炸的核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州原子弹造成污染的400倍,不仅严重伤害苏联的西部地区,而且波及大半个欧洲。有人认为这次核爆炸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还有人们记忆犹新的是2011年日本东北部地震造成的福岛核泄漏,险些严重危害东京的安全。所以不宜用核能作为石化燃料的替代物。
另一方面,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础的互联网技术现已完全成熟。互联网革命正以疾风暴雨之势席卷全球,深刻地改变着各行各业的面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可取代石化燃料的可再生绿色能源的技术也正日趋成熟。目前推广太阳能等绿色能源的主要障碍是它的成本太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其成本正在不断降低。目前德国的再生绿色能源就已占全国消耗能源的23%,估计2020年可达到35%,2050年可达80%。日趋成熟的可再生绿色能源技术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通信技术的融合形成了新的“矩阵”,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
第三次工业革命包括哪些内容呢?具体说有五个方面的内容:(1)大力开发绿色能源。除太阳能、风能外,还包括水力发电、地热(地球内部酝藏的热能,可设法用来发电。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已开发了地热发电设备。)生物能源(包括油料作物、农作物残茬、林业废弃物、城市垃圾)、潮汐能,等等。(2)在所有建筑——公寓、办公楼、大型商场、工业园区…..安装小型绿色能源发电设备,就地收集绿色能源,为整栋楼房供电。这样使千百万建筑都成为微型发电厂。分散的农户和城市居民也可以在自家的房顶上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满足自己所需的电力,如有多余还可以出售给电力公司。(3)在各种建筑上安装小型发电设备的同时安装作为可再生能源储存库的设备。太阳能、风能的优点是用之不竭,缺点是其供应不稳定(天有晴有阴,阳光不会一直明媚),因此需要建立储存设施以保证其稳定供应。科学家认为氢可以作为储存太阳能等绿色能源的介质。因此需要大力发展氢电池或其他电能储存设备。(4)利用互联网技术把所有发电设备连接起来,建立能源互联网,或者叫智能电联网。这种电联网可扩展到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国家以致全球。所有家庭都可以通过电网连接起来。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在着手建设全国智能电网。用互联网工作原理建设可再生能源的共享网络是完全做得到的。(5)把由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构成的全球交通运输系统现在使用的石化燃料动力全部改造为使用可再生能源,进而改造一切产业的机器、设备的动力系统。在全国和各地城镇、农村普遍建立星罗棋布的可再生能源充电站。各种建筑的小型发电设备也可成为汽车的小充电站。
这五个方面的建设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它们构成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五大支撑,其核心是由日趋成熟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与飞速发展的互联网融合而成的智能物联网。可以想象,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
里夫金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世界发展趋势的估计
(1)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在今后几十年迅猛发展,其庞大的基础设施(即上面讲的五大工程)将在今后30年左右的时间里建成。到2050年左右这次革命将达到高峰。五大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投资、大量人力、物力,将给全球经济新带来新一轮的大繁荣,这是显而易见的。建成后届时世界将大变样。仅从生产力发展——经济面貌的变化上来看,这次革命的影响就可能远远超出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可以设想一下那时的情景:数以千万计的建筑——公寓、办公楼、大型商场、工业技术园区以至单独的家庭住房都变成了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的微型发电厂。所有居民都可以用太阳能自己发电,用3D打印机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并通过互联网与他人交换。里夫金给这种可以生产自己需要的能源和物品并与别人交换者取了一个新名字:“产消者”(prosumer)。数十亿人和千百万组织、机构都由物联网连接起来。物联网的传感器将从现有的120亿个增加到100万亿个。全球遍布绿色城市、绿色园区、绿色国家….。有些变化可能是现在难以想象的。
(2)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基础设施的完成,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权力关系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由中央集权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的权力结构转型为以社会节点组织的扁平化的权力结构。里夫金认为,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权力结构受能源结构、机制的影响很大。石化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的稀缺性、集聚性(不是到处都有,而是集中在特定地区),需要政府动用大量武装力量来控制、占领矿源,并以持续的地缘政治运作来确保其安全;需要中央集权;需要聚集大量资本对其进行开采、加工和运输。 这样就产生了强有力的国家机器、大财团、大银行、证券交易所,以及争夺资源,争夺殖民地的战争,等等。而新时代人类依赖的绿色能源的遍布、取之不竭、可就地取材等特性,使传统的那种金字塔式的自上而下的权力模式成为过时的东西,而由新的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按社会节点组织起来的、分散的扁平化权力结构取代。互联网将把这种分散的结构融合为紧密联系的整体。这种能源结构的民主化必然会导致经济社会关系的民主化、政治体制的民主化、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地缘政治将向包容性的生物圈政治转变,全球将形成若干欧盟式的国家间政治经济联盟,如北美联盟、南美联盟、非洲联盟、亚太联盟,等等。
(3)由信息互联网、电联网、物流网组成的物联网革命导致的“极致生产力”将使一切商品和服务的边际成本逐步降低至趋近于零,从而形成零边际成本社会(The Zero Cost Marginal Society)。当然,第三次工业革命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需要巨大的投资的,但投资可在较短的时期内以收入偿还。这是因为,由于绿色能源的可就地取材、分散、小型的特点和互联网分布性、扁平化等特性,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的成本将低于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集中式科技平台的建设和维护成本。基建的成本收回以后就会使商品和服务的边际成本逐步降低至趋近于零。(趋近于零并不是等于零。)
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细细一想,我们就可以看到:第一,随着信息互联网的发展,现在通信成本、交流信息的成本不是已趋于零吗?譬如我从上海发一篇论文到美国某大学,过去用挂号信,要花钱又花时间,现在用Email,不要钱而且几秒钟就够了。过去看电视台放过的电视剧要买碟片,现在装个机顶盒就可以随便收看。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3的人通过电脑和智能手机,以近乎零的成本进行通信、交往,并生产和交换信息,包括文字、音频、视频….等等。第二,太阳能、风能都是免费的。可再生能源的电联网的建成和普及后,用电的成本不是将接近于零吗?第三,近于免费的廉价能源和3D打印机、智能机器人等自动化技术的推广应用,特别是互联网与制造业、服务业的结合,使千百万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不是会大大降低一切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吗?第四,网络教育的发展、进步,使千百万人不上大学也可以免费获得优质教育。网络医疗的发展使医疗成本也将大大降低。所以里夫金大胆预言,几十年后全球经济将逐渐进入一个商品和服务几乎免费的时代,不是没有根据的。
其实早在20世纪前半期,西方一些杰出的经济学家就已经预计到资本主义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内在的创新动力会迫使“终极技术”的诞生,将生产力提高到理论上的最高点,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新产品的成本接近于零。如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就曾指出,新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生产率并降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他认为,人类将很快进入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中,近乎免费的商品和服务达到富裕水平,人类将得以从拜金主义中解脱出来,转而关注生活中的艺术,实现人性的升华。
物联网革命正在催生这个零边际成本时代的到来
(4)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驱动下,随着零边际成本时代的到来,本世纪内人类社会将发生颠覆性的大变化,资本主义模式将逐渐消亡而由协同共享(Collaborative Commons)的新社会经济模式取而代之。这是里夫金做出的又一个震撼性的论断。他的立论是资本主义的本性是追逐利润,资本主义是依赖利润生存下去的。当利润枯竭时资本主义的生命就到了尽头了。当生产力高度发展、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越来越低,资本主义这种生产方式的生存空间就越来越小,而当社会的边际成本接近于成零时,资本就无法生存了,必然要为另一种新的经济社会模式所取代,他认为这种模式就是现代社会中原来已广泛存在的协同共享模式。他所说的协同共享模式就是指能够生成社会资产的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的社会组织、机构。如各种产销信用合作社、公益性的慈善机构、基金会、文化体育团体和医疗机构、农村里的共耕社、社会团体,等等。社会上这种协同共享模式虽是广泛存在的,但目前只能起辅助作用,起主导作用的是资本主义模式。但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零边际成本社会的逐步形成,资本主义的作用将逐渐减退,而协同共享的经济模式的作用将日益加强并最终取代资本主义。
这里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里夫金并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他从现今西方社会的实际出发,用大量实证、数据论证了未来社会的发展,得出了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大致相仿的结论。他提出的协同共享社会,原文是Collaborative Commons.Common 原来是形容词,意思是公共的。作为名词的Commons的可解释为公地、共有地、共有权(共同使用和享有的权利),其含义似与公社相近。这样一个生产力高度(极致)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的一切合理要求都能得到满足的协同共享社会,不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说的共产主义吗?一个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家从事实出发得出了与马克思相似的结论,这进一步证实了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设想的科学性。
(5)21世纪末资本主义将逐渐消逝而为协同共享的新社会模式所取代,2050年前后将是协同共享模式压倒资本主义模式取得主导地位的转折点。里夫金指出,今天在一些发达国家中,许多体现协同共享模式的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数以百万计的人的思想和生活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他们不仅以近乎零边际成本的方式制作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信息、绿色能源、娱乐和3D打印产品,而且还通过社交媒体、合作组织、租赁商以极低代价共享汽车、住房、服装和其他物品。在一些年轻人的观念中,“私有权正让位于使用权”,也就是说,“只要能方便使用,何必一定要自己拥有”。当产消者在协同共享中分享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时,市场上的交换价值就会逐渐被协同共享下的“共享价值”所取代。里夫金预计,到21世纪中叶,协同共享模式将占据主导地位,而资本主义经济则逐步退居发挥辅助作用的地位。到本世纪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终将淡出社会生活。
里夫金说的 “协同共享”模式取代资本主义模式和“使用权”代替“私有权”,现在似乎有些难以想象。但他用发达国家已经出现的实际事物进行了论证,很有说服力。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汽车共享。2012年美国就已有80万人加入了汽车共享俱乐部。会员凭智能卡就可以调用该俱乐部在不同地方、不同城市的车库里的车,既便宜又方便,可以省去很多麻烦。欧盟国家的汽车共享服务现有会员70万人,预计到2020年将有200多个汽车共享服务机构,会员人数将达到1500万。现在美国的苹果、谷歌、特斯拉等公司已开发、试制成了无人驾驶汽车,正在小范围内使用中。据预测再过8年左右,无人驾驶汽车将实现商品化。届时汽车共享将得到大发展。试想,如果任何人只要付低廉的费用,就可以用手机调用汽车共享服务公司的无人驾驶汽车,并借用GPS导航毫不费力地达到目的地,那么谁还一定要拥有需要花精力进行日常保养的私家车呢?
里夫金的资本主义将会自行消亡(原文是Eclipse,意消失、消逝)而不是被外力消灭的论点,与马克思、恩格斯早年的思想相悖,但与马、恩晚年的思想十分接近。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年(1848年前后)是主张用暴力推翻、消灭资本主义的。但到1859时他们已认识并得出结论:资本主义在其能够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在资本主义还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时企图用暴力加以消灭是不可能成功的,这样就在实际上否定了他们早年的用暴力消灭资本主义的思想。到了晚年他们更强调“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有其“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人们即使探索到了这种规律,也不能跳过或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还指出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酝酿着自我杨弃的因素,提出股份制可以作为资本主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形式和途径。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十九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和工人运动的新经验,指出民主制度健全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向社会主义和平转型的可能性。但马、恩当时不可能找出资本主义消亡、和平转型的具体途径,而里夫金根据今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描绘、论述了协同共享模式发展、资本主义和平消亡的过程。
(6)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世界终将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转型前进,人类将进入合作时代、新文明时代,进入生物圈生活方式。
里夫金认为世界前进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艰难险阻的。当今世界发展很不平衡,至今仍有40%的人每天收入不足2美元;还有20%人口居住的地方不通电,另外20%的地区电力不足,用电受到严格限制。这充分显示了世界转型发展的艰巨性。同时新技术的发展和协同共享模式的新生事物的生长不可能不受到那些垄断财团、金融资本、保守的统治阶级为保持自己的既得利益的各种阻扰。例如无人驾驶汽车在美国现在要推广主要的困难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问题(无人驾驶汽车的交通管理)和汽车业有关大财团的阻扰。绿色能源在美国发展较慢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石油财团的阻力。
里夫金还特别提到两个不可控的因素。一是人类的努力可能跟不上工业导致的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损害的速度,从而造成难以弥补的灾难性的后果。二是网络恐怖主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进行破坏的危险性也在增长。网络恐怖袭击有可能致使关键社会运作服务设施(如智能电联网)在瞬时间瘫痪、失效,导致城市文明全面崩溃,危及亿万人生命财产的安全,其破坏性、危害性不下于核武器。这两个不可控因素威胁人类生存安全,也是对人类严峻的挑战。逼使人类根本转变观念,抛弃旧的狭隘观念,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前提下,自觉用新的经济社会模式、生活模式,代替旧的模式。
里夫金认为,尽管道路充满荆棘,但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一切艰难险阻都是可以克服的。在新的同共享社会中,物质极大丰富,摆脱了繁重体力劳动的人类将继农业、工业、服务业之后,把更多精力转移到对人本身的关爱和参加公民社会的各种活动。包括医疗保健、文化娱乐、旅游、社会活动等方面在内的“关爱和体验业”将得到充分发展,所有人的合理物质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协同共享的生活条件下, 私有观念将逐渐淡化。过去基于物质地位的社会差距将缩小、消失。人类将克服过去几个时代形成的血缘认同、宗教认同、民族(国家)认同、社会(阶级)认同和旧时代遗留的种种消极的事物,如社会不平等、权力斗争、社会动荡、战争、种族灭绝、人为的自然灾害….等等,而进入“生物圈意识”,就是将认同感延伸到把整个人类作为我们的大家庭(类似我们现在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把我们的同类生物作为我们进化家庭的扩展。这也就是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时,人类才真正“从求生状态中解脱出来,享受生活并在社会知识领域里自由翱翔,探索、推动公民社会的建设”。
我的观点,与里夫金观点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里夫金对世界发展趋势的估计与我在世界发展大趋势的访谈录中提出的观点大致相同或相近,但也有某些不同。
第一,我在“访谈录”中指出,资本主义不会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打击而从此衰落,而是还要发展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我的一个重要论据是资本主义还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很多新的科学技术发明都是西方发达国家搞出来的。但我没有提出更多的例证。里夫金描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具体阐述、论证了这次革命的动力、内容,以及它的高潮。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新的工业革命的五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必然带来生产力新一轮的大发展。不少人之所以认为经过这次金融危机,西方资本主义已一蹶不振,必然走向末路,认为资本主义已经没有发展空间,就是因为只看到这些国家目前这样那样的困难,没有看到新的生产力正在生长,新的工业革命已经开始,而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必然会推动全部产业的系统改造,推动各种设施的大规模更新,从而促成新一轮的经济大繁荣。这是前二次工业革命已经证明了的,也是战后几次技术革命(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信息革命)所证明了的。
第二,我在“访谈录”中提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整个世界都在遵循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在不断克服困难中转型前进。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发达国家走在前面,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些国家内的社会主义(协同共享)因素也会越来越增加,终究会克服种种阻力,逐步向更高的社会形态转型。俄罗斯和一些东欧国家的转型已进行了20多年,现仍在继续。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努力发展经济,实行民主法治,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这也是一种转型。处于前资本主义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向资本主义转型。总的来说是要向更高社会形态转型发展。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经过长期艰苦奋斗,在经济上赶上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在谈到发达国家转型的方向时用的是“更高的社会形态转型”,而没有直接用社会主义,是怕人们一听到社会主义就认为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但对“更高的社会形态”到底什么样没有能够加以阐述。里夫金没有系统论述各类国家的转型发展。但他用大量事实刻画、论述了发达国家从资本主义向协同共享模式社会的转型。他的“协同共享模式”把 “更高的社会形态”具体化了。既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在向更高的社会形态转型,那么,处在不同发展程度的还没有实现、完成现代化的国家向现代化转型当然是没有疑义了。
第三,我在“访谈录”中指出,当前世界仍是资本主义占主导的世界。目前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前面、引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引领信息革命、互联网革命的是美国。差不多所有这方面的发明创造都来自美国;引领能源革命的是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总之,领导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新潮流的还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但有一点我在“访谈录”中没有说得很明确,就是谁走在向更高社会形态转型的前头。里夫金的书中说得很明确,站在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协同共享社会转型前列的,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情况难道不是这样吗?如果不是抱着“垄断”、“腐朽”、“垂死”等成见,到这些国家看一看,那么就可以看到,尽管资本主义、大财团、金融资本在这些国家还处于主导地位,但各种协同共享模式也已发展为一股很大的社会力量。当然各国程度是不同的。一般说,欧洲国家的协同共享的力量较大,资本主义财团的力量相对小一些。作为资本主义堡垒美国的财团力量较大,协同共享的力量较弱。但即使在美国,其社会保障、福利制度,也比除少数石油富国之外的所有发展中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国家)要好得多。美国内的协同共享组织,如各种基金会、慈善组织、合作社,还有形形色色的公益性机构林立,已经形成一股相当大的社会力量。还有不少大企业家把财产主要捐给公益事业。如美国首富比尔盖茨夫妇就决定用绝大部分财产成立一个基金会从事公益事业。另一大富翁巴菲特也决定把其主要财产投入比尔盖茨的基金会。这些国家将率先转型为协同共享(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国家虽然有明确的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方向,向更高社会形态转型可能快一些,但正如马克思说的,受到生产力发展程度的限制,不能跳过必要的发展阶段。
第四,我还说过,从全球范围说,资本主义可能还有二、三百年的历史。而里夫金认为,到本世纪末,资本主义就将趋于灭亡。显然比我的估计超前得多。
这里的区别主要是里夫金熟悉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他的分析、推断主要建筑在发达国家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他根据这些国家科技突飞猛进、产业革命迅速推进,以及社会相应变化等情况,得出乐观的结论。但他对迄今仍占世界人口三份之二以上的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并不是很熟悉。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南北差距、各种复杂的矛盾、地缘政治….缺乏深入的研究。因而他对整个世界转型发展过程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曲折性难免估计不足。我认为,发展中国家除一部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约14亿人)外,大部分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间还不长,有的刚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有的还正在向资本主义转型,或者尚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所以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资本主义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达到现在发达国家的水平,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至少要一、二百年(从开始转型之日起)。那么,请问如果到本世纪末发达国家完成了向社会主义(协同共享)社会的转型,在这些先进国家的帮助下,发展中国家是否可以跳过资本主义阶段立即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呢?我认为,按照马克思揭示的原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有其“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人们即使探索到了这种规律也不能跳过或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完全跳过恐怕是不行的,但在先进国家的帮助下,这个转型过程可以缩短,转型中的痛苦可以减轻。总之,从全球范围说,不宜把人类社会向更高社会形态的转型时间估计得太短。当然,原来我估计还要二、三百年,也许是太保守了。
第五,我曾根据各类国家都处于转型状态的情况,提出当今世界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互渗透、交叉发展的特点,并曾把一篇“答读者问”取题为“资本主义国家里的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里的资本主义”(原文发表于《共识网》,后转载于《上海思想界》2014年9月号)。文中引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孕育着“新社会的因素”的论述,也列举了发达国家的一些事例,主要是北欧国家的“无所不包“的福利制度,也提到了罗斯福的“新政”。但应老实承认,在当时我做出这样的论断时并没有更多的实证。我感到特别高兴的是里夫金的书中有大量的这种“新社会的因素”的实证。里夫金关于发达国家在新的科技产业革命推动下协同共享模式的蓬勃发展的描绘,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里存在“新社会的因素”的论述具体化了。他列举的种种协同共享的经济模式,例如各种合作社,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里夫金的贡献在于他把这一类公益性的、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由公民社会创建的机构、活动概括为协同共享模式,而且明确提出了混合经济的概念,即认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是一种资本主义模式和协同共享模式的混合体,并有说服力地指出这种共享模式正在发展壮大、到本世纪下半个50年有可能逐步取代资本主义模式。
认识了今天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因素不断生长的形势,我们对世界就会有一个不同的全新的看法,就不会再认为共产主义渺茫、遥远不可及,就能认清世界在转型中发展前进的大趋势,树立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
第六,我在“访谈录”中说,今天的世界上存在各种风浪和困难险阻,但主题仍是和平与发展,世界一定能克服各种风浪险阻,在艰难曲折中转型前进。人类社会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充满各种风浪的,多灾多难的,但前景是明朗的。这与里夫金的观点也是一致的。现在国际社会面临的矛盾大致上分两类:一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的问题,如环保问题、气候变暖问题、严重流行性疾病的防控问题、全球联网后产生的网络安全问题。二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地缘政治矛盾、种族纠纷、宗教冲突、主权领土争端、恐怖活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防控,以及其他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安全问题。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第二类矛盾还是主要的,许多矛盾很突出,有时表现得很尖锐,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安全与发展。但从长远说,随着世界的发展,第一类矛盾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而第二类矛盾将逐步得到缓解。在这里里夫金关于工业革命、能源的结构和机制的变化,将改变现有权力结构、政治运行模式和地缘政治格局的论述,是很有启发的,他这个理论符合马克思的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必然会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原理。历史上很多列强对弱小国家的侵略和大国之间的冲突,就是为了争夺资源,特别是争夺能源。中东之所以长期成为国际斗争的焦点、热点,就是为了争夺石油。随着能源结构的变化,随处可收集的、取之不尽的绿色能源对石油等石化燃料的取代,这样的争夺就失去意义而终将逐步淡出历史。里夫金说在这种情况下地缘政治将向包容性的生物圈政治转变,全球将形成若干欧盟式的国家、地区间政治经济联盟。这与我的观点也是一致的。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在《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大转换》一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中就提出,随着国际格局的转换、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大国和国家集团将重新调整组合,形成若干大的区域经济集团,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美洲自由贸易区、亚太自由贸易区、独联体经济共同体…等等.。里夫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是从科技产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极致发展、零边际成本时代的到来、人类进入协同共享的社会等判断出发,得出结论:人类将战胜一切困难进入一个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物圈时代、新的文明时代、合作时代。与我的分析、判断,殊途而同归。
第七,我在“访谈录”中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2050年左右,整个世界形势将发生转折性的大变化。变化主要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将发生重大变化,变到什么程度,社会主义能否压倒资本主义取得主导地位,我还不敢说。其根据主要是两条:一是中国在2050年左右,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周年的时候,有望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二是发达国家内的社会主义因素将进一步增长。增长到什么程度,我无法作出估计。里夫金根据发达国家的情况,认为到2050年前后在这些国家里,协同共享模式将压倒资本主义模式取得主导地位。他也把21世纪中叶看作是一个转折点,认为在这个世纪的下半个世纪,协同共享模式将渐占上风并逐步取代资本主义。在这方面他提出了更大胆、更明确的观点。
认清趋势,抓住机遇
里夫金在2013年曾应邀来中国访问、讲学。他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评价很高,对中国互联网、信息产业、3D打印机等高科技的发展印象很深并有很高的评价和期待。他认为中国有可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走在前列,成为“最早打造物联网基础设施和相应的协同共享机制的超级大国”。但他毕竟不是一个中国问题专家,对我国的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了解很不够,对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估计不足。他的评价和期许是对我们的鼓励,但我们自己的头脑必须清醒。
周有光老人指出,过去我们从中国看世界,现在全球化,我们要从世界看中国。如前所述,目前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前面、引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还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看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前景,我们才能看清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才能更清醒地认清我们国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方位,才能更好地把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较快较顺利甚至跳跃式地转型前进。读里夫金的这两本书可以在这方面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编者按:陈启懋同志早年曾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运动,解放后曾从事青年工作,此后曾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等职务,主要从事国际战略问题和亚太地区政治与安全问题研究。去年他关注到美国学者里夫金的两本书,发现作者对世界大趋势的看法与他十分接近。因此在接受“共识网”采访时,陈启懋详尽介绍了里夫金铁观点并阐述了他自己的看法。)
杰里米·里夫金是何许人
杰里米·里夫金现任华盛顿特区经济发展趋势基金会主席。他被西方舆论称为当代享有盛名的思想家之一,是一个畅销书的作家,发表过20多部著作,内容有关科学技术变化对经济、劳动力、社会以及环境的影响,已被译成超过35种语言,为世界数百高校、企业及政府部门所采用。他曾在约30个国家的数百家顶尖企业和300多所大学里发表演说,受到热烈欢迎。他还担任过欧盟的顾问,并为许多国家的领导人、企业家、地方政府官员作咨询。他的意见受到政企学各界人士的重视。德国总理默克尔、法国总统奥朗德都曾肯定、赞扬他对后碳时代发展模式的研究。《第三次工业革命》、《零边际成本社会》是他近年来的著作,发表后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李克强总理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刚一发表时就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密切关注”。两书的中译本已由中信出版社出版。
里夫金说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怎么回事
众所周知,自1769年瓦特发明蒸汽机,世界开始了第一次工业革命(或称产业革命)。这次革命从18世纪延续到19世纪末,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机器工业大规模代替手工业,大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世界面貌。以电力、内燃机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末,延续到整个20世纪,在更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里夫金从历史上的工业革命中得出了结论,即任何一次工业革命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新的能源、动力,一是新的通信系统。没有新的能源、动力就无法改造整个产业;没有新的通信系统就无法使新的产业以及有关的各行业、服务机构、管理机构顺利运转。他把这种动力能源 通信系统的结合称为“矩阵”,认为是工业革命的基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是蒸汽动力技术和以蒸汽为动力的印刷业、新闻媒体结合而成的“矩阵”;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是电力、内燃机和电话、电报、电传等电信技术结合而成的“矩阵”。
当今世界正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走向尽头、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兴起的历史交替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之所以走向尽头,是因为它与第一次工业革命一样,都依赖石化燃料(石油、煤、天然气等)作能源,而石化燃料资源不仅总有消耗殆尽的一天(目前世界石油消耗每天至少要7000万桶),更重要的是石化燃料的燃烧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使地球气候不断升温,会导致灾难性的变化,造成对未来生命的毁灭性的打击,甚至威胁人类本身的生存。
科学家认为,如果地球表面温度上升2摄氏度以上,就会使许多动植物灭绝。2009年联合国世界气候大会上提出要在本世纪末以前把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但据预测按目前趋势,如不采取有力措施,到本世纪末气温上升肯定要突破2摄氏度。有的科学家认为,在目前情况下如无所作为,到22世纪初全球气温甚至可能上升6摄氏度,而这将导致人类文明的终结。在过去4.5亿年里,地球上已发生过五次物种大灭绝。每次都是一个大毁灭,需要1000万年才能恢复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有的研究人员担心我们可能现在就已处在大灭绝时期的早期阶段。例如美国的伊丽莎白科尔伯特就写了《大灭绝时代》一书,认为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代已经开始。所以人类现在面临着潜在的生存危机。以可再生的绿色能源代替石化燃料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紧迫任务。
有人认为,可以用核能代替石化燃料。核能确实不排放二氧化碳。但核能不能保证绝对安全。人们不能忘记1986年苏联乌克兰境内的切尔诺贝尔的核电站大爆炸。据说这次大爆炸的核污染相当于日本广州原子弹造成污染的400倍,不仅严重伤害苏联的西部地区,而且波及大半个欧洲。有人认为这次核爆炸是苏联解体的原因之一。还有人们记忆犹新的是2011年日本东北部地震造成的福岛核泄漏,险些严重危害东京的安全。所以不宜用核能作为石化燃料的替代物。
另一方面,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基础的互联网技术现已完全成熟。互联网革命正以疾风暴雨之势席卷全球,深刻地改变着各行各业的面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可取代石化燃料的可再生绿色能源的技术也正日趋成熟。目前推广太阳能等绿色能源的主要障碍是它的成本太高。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其成本正在不断降低。目前德国的再生绿色能源就已占全国消耗能源的23%,估计2020年可达到35%,2050年可达80%。日趋成熟的可再生绿色能源技术与日新月异的互联网通信技术的融合形成了新的“矩阵”,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蓬勃兴起。
第三次工业革命包括哪些内容呢?具体说有五个方面的内容:(1)大力开发绿色能源。除太阳能、风能外,还包括水力发电、地热(地球内部酝藏的热能,可设法用来发电。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已开发了地热发电设备。)生物能源(包括油料作物、农作物残茬、林业废弃物、城市垃圾)、潮汐能,等等。(2)在所有建筑——公寓、办公楼、大型商场、工业园区…..安装小型绿色能源发电设备,就地收集绿色能源,为整栋楼房供电。这样使千百万建筑都成为微型发电厂。分散的农户和城市居民也可以在自家的房顶上安装太阳能电池板,满足自己所需的电力,如有多余还可以出售给电力公司。(3)在各种建筑上安装小型发电设备的同时安装作为可再生能源储存库的设备。太阳能、风能的优点是用之不竭,缺点是其供应不稳定(天有晴有阴,阳光不会一直明媚),因此需要建立储存设施以保证其稳定供应。科学家认为氢可以作为储存太阳能等绿色能源的介质。因此需要大力发展氢电池或其他电能储存设备。(4)利用互联网技术把所有发电设备连接起来,建立能源互联网,或者叫智能电联网。这种电联网可扩展到每一个城市、每一个地方、每一个国家以致全球。所有家庭都可以通过电网连接起来。现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已在着手建设全国智能电网。用互联网工作原理建设可再生能源的共享网络是完全做得到的。(5)把由汽车、火车、轮船、飞机等构成的全球交通运输系统现在使用的石化燃料动力全部改造为使用可再生能源,进而改造一切产业的机器、设备的动力系统。在全国和各地城镇、农村普遍建立星罗棋布的可再生能源充电站。各种建筑的小型发电设备也可成为汽车的小充电站。
这五个方面的建设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它们构成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五大支撑,其核心是由日趋成熟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与飞速发展的互联网融合而成的智能物联网。可以想象,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
里夫金对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世界发展趋势的估计
(1)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在今后几十年迅猛发展,其庞大的基础设施(即上面讲的五大工程)将在今后30年左右的时间里建成。到2050年左右这次革命将达到高峰。五大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投资、大量人力、物力,将给全球经济新带来新一轮的大繁荣,这是显而易见的。建成后届时世界将大变样。仅从生产力发展——经济面貌的变化上来看,这次革命的影响就可能远远超出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可以设想一下那时的情景:数以千万计的建筑——公寓、办公楼、大型商场、工业技术园区以至单独的家庭住房都变成了就地收集可再生能源的微型发电厂。所有居民都可以用太阳能自己发电,用3D打印机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并通过互联网与他人交换。里夫金给这种可以生产自己需要的能源和物品并与别人交换者取了一个新名字:“产消者”(prosumer)。数十亿人和千百万组织、机构都由物联网连接起来。物联网的传感器将从现有的120亿个增加到100万亿个。全球遍布绿色城市、绿色园区、绿色国家….。有些变化可能是现在难以想象的。
(2)随着第三次工业革命基础设施的完成,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权力关系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由中央集权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的权力结构转型为以社会节点组织的扁平化的权力结构。里夫金认为,人类社会的政治文明、权力结构受能源结构、机制的影响很大。石化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的稀缺性、集聚性(不是到处都有,而是集中在特定地区),需要政府动用大量武装力量来控制、占领矿源,并以持续的地缘政治运作来确保其安全;需要中央集权;需要聚集大量资本对其进行开采、加工和运输。 这样就产生了强有力的国家机器、大财团、大银行、证券交易所,以及争夺资源,争夺殖民地的战争,等等。而新时代人类依赖的绿色能源的遍布、取之不竭、可就地取材等特性,使传统的那种金字塔式的自上而下的权力模式成为过时的东西,而由新的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按社会节点组织起来的、分散的扁平化权力结构取代。互联网将把这种分散的结构融合为紧密联系的整体。这种能源结构的民主化必然会导致经济社会关系的民主化、政治体制的民主化、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地缘政治将向包容性的生物圈政治转变,全球将形成若干欧盟式的国家间政治经济联盟,如北美联盟、南美联盟、非洲联盟、亚太联盟,等等。
(3)由信息互联网、电联网、物流网组成的物联网革命导致的“极致生产力”将使一切商品和服务的边际成本逐步降低至趋近于零,从而形成零边际成本社会(The Zero Cost Marginal Society)。当然,第三次工业革命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需要巨大的投资的,但投资可在较短的时期内以收入偿还。这是因为,由于绿色能源的可就地取材、分散、小型的特点和互联网分布性、扁平化等特性,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设施的成本将低于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集中式科技平台的建设和维护成本。基建的成本收回以后就会使商品和服务的边际成本逐步降低至趋近于零。(趋近于零并不是等于零。)
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细细一想,我们就可以看到:第一,随着信息互联网的发展,现在通信成本、交流信息的成本不是已趋于零吗?譬如我从上海发一篇论文到美国某大学,过去用挂号信,要花钱又花时间,现在用Email,不要钱而且几秒钟就够了。过去看电视台放过的电视剧要买碟片,现在装个机顶盒就可以随便收看。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3的人通过电脑和智能手机,以近乎零的成本进行通信、交往,并生产和交换信息,包括文字、音频、视频….等等。第二,太阳能、风能都是免费的。可再生能源的电联网的建成和普及后,用电的成本不是将接近于零吗?第三,近于免费的廉价能源和3D打印机、智能机器人等自动化技术的推广应用,特别是互联网与制造业、服务业的结合,使千百万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不是会大大降低一切产品和服务的成本吗?第四,网络教育的发展、进步,使千百万人不上大学也可以免费获得优质教育。网络医疗的发展使医疗成本也将大大降低。所以里夫金大胆预言,几十年后全球经济将逐渐进入一个商品和服务几乎免费的时代,不是没有根据的。
其实早在20世纪前半期,西方一些杰出的经济学家就已经预计到资本主义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内在的创新动力会迫使“终极技术”的诞生,将生产力提高到理论上的最高点,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个新产品的成本接近于零。如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就曾指出,新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生产率并降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他认为,人类将很快进入一个新时代,在这个时代中,近乎免费的商品和服务达到富裕水平,人类将得以从拜金主义中解脱出来,转而关注生活中的艺术,实现人性的升华。
物联网革命正在催生这个零边际成本时代的到来
(4)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驱动下,随着零边际成本时代的到来,本世纪内人类社会将发生颠覆性的大变化,资本主义模式将逐渐消亡而由协同共享(Collaborative Commons)的新社会经济模式取而代之。这是里夫金做出的又一个震撼性的论断。他的立论是资本主义的本性是追逐利润,资本主义是依赖利润生存下去的。当利润枯竭时资本主义的生命就到了尽头了。当生产力高度发展、各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越来越低,资本主义这种生产方式的生存空间就越来越小,而当社会的边际成本接近于成零时,资本就无法生存了,必然要为另一种新的经济社会模式所取代,他认为这种模式就是现代社会中原来已广泛存在的协同共享模式。他所说的协同共享模式就是指能够生成社会资产的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公益性的社会组织、机构。如各种产销信用合作社、公益性的慈善机构、基金会、文化体育团体和医疗机构、农村里的共耕社、社会团体,等等。社会上这种协同共享模式虽是广泛存在的,但目前只能起辅助作用,起主导作用的是资本主义模式。但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零边际成本社会的逐步形成,资本主义的作用将逐渐减退,而协同共享的经济模式的作用将日益加强并最终取代资本主义。
这里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里夫金并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但他从现今西方社会的实际出发,用大量实证、数据论证了未来社会的发展,得出了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大致相仿的结论。他提出的协同共享社会,原文是Collaborative Commons.Common 原来是形容词,意思是公共的。作为名词的Commons的可解释为公地、共有地、共有权(共同使用和享有的权利),其含义似与公社相近。这样一个生产力高度(极致)发展、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的一切合理要求都能得到满足的协同共享社会,不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说的共产主义吗?一个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家从事实出发得出了与马克思相似的结论,这进一步证实了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设想的科学性。
(5)21世纪末资本主义将逐渐消逝而为协同共享的新社会模式所取代,2050年前后将是协同共享模式压倒资本主义模式取得主导地位的转折点。里夫金指出,今天在一些发达国家中,许多体现协同共享模式的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数以百万计的人的思想和生活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他们不仅以近乎零边际成本的方式制作并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信息、绿色能源、娱乐和3D打印产品,而且还通过社交媒体、合作组织、租赁商以极低代价共享汽车、住房、服装和其他物品。在一些年轻人的观念中,“私有权正让位于使用权”,也就是说,“只要能方便使用,何必一定要自己拥有”。当产消者在协同共享中分享自己的产品和服务时,市场上的交换价值就会逐渐被协同共享下的“共享价值”所取代。里夫金预计,到21世纪中叶,协同共享模式将占据主导地位,而资本主义经济则逐步退居发挥辅助作用的地位。到本世纪末,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终将淡出社会生活。
里夫金说的 “协同共享”模式取代资本主义模式和“使用权”代替“私有权”,现在似乎有些难以想象。但他用发达国家已经出现的实际事物进行了论证,很有说服力。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汽车共享。2012年美国就已有80万人加入了汽车共享俱乐部。会员凭智能卡就可以调用该俱乐部在不同地方、不同城市的车库里的车,既便宜又方便,可以省去很多麻烦。欧盟国家的汽车共享服务现有会员70万人,预计到2020年将有200多个汽车共享服务机构,会员人数将达到1500万。现在美国的苹果、谷歌、特斯拉等公司已开发、试制成了无人驾驶汽车,正在小范围内使用中。据预测再过8年左右,无人驾驶汽车将实现商品化。届时汽车共享将得到大发展。试想,如果任何人只要付低廉的费用,就可以用手机调用汽车共享服务公司的无人驾驶汽车,并借用GPS导航毫不费力地达到目的地,那么谁还一定要拥有需要花精力进行日常保养的私家车呢?
里夫金的资本主义将会自行消亡(原文是Eclipse,意消失、消逝)而不是被外力消灭的论点,与马克思、恩格斯早年的思想相悖,但与马、恩晚年的思想十分接近。众所周知,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年(1848年前后)是主张用暴力推翻、消灭资本主义的。但到1859时他们已认识并得出结论:资本主义在其能够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在资本主义还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时企图用暴力加以消灭是不可能成功的,这样就在实际上否定了他们早年的用暴力消灭资本主义的思想。到了晚年他们更强调“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有其“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人们即使探索到了这种规律,也不能跳过或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还指出资本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酝酿着自我杨弃的因素,提出股份制可以作为资本主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形式和途径。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十九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和工人运动的新经验,指出民主制度健全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向社会主义和平转型的可能性。但马、恩当时不可能找出资本主义消亡、和平转型的具体途径,而里夫金根据今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描绘、论述了协同共享模式发展、资本主义和平消亡的过程。
(6)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世界终将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转型前进,人类将进入合作时代、新文明时代,进入生物圈生活方式。
里夫金认为世界前进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艰难险阻的。当今世界发展很不平衡,至今仍有40%的人每天收入不足2美元;还有20%人口居住的地方不通电,另外20%的地区电力不足,用电受到严格限制。这充分显示了世界转型发展的艰巨性。同时新技术的发展和协同共享模式的新生事物的生长不可能不受到那些垄断财团、金融资本、保守的统治阶级为保持自己的既得利益的各种阻扰。例如无人驾驶汽车在美国现在要推广主要的困难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问题(无人驾驶汽车的交通管理)和汽车业有关大财团的阻扰。绿色能源在美国发展较慢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石油财团的阻力。
里夫金还特别提到两个不可控的因素。一是人类的努力可能跟不上工业导致的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损害的速度,从而造成难以弥补的灾难性的后果。二是网络恐怖主义。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进行破坏的危险性也在增长。网络恐怖袭击有可能致使关键社会运作服务设施(如智能电联网)在瞬时间瘫痪、失效,导致城市文明全面崩溃,危及亿万人生命财产的安全,其破坏性、危害性不下于核武器。这两个不可控因素威胁人类生存安全,也是对人类严峻的挑战。逼使人类根本转变观念,抛弃旧的狭隘观念,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前提下,自觉用新的经济社会模式、生活模式,代替旧的模式。
里夫金认为,尽管道路充满荆棘,但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推动下一切艰难险阻都是可以克服的。在新的同共享社会中,物质极大丰富,摆脱了繁重体力劳动的人类将继农业、工业、服务业之后,把更多精力转移到对人本身的关爱和参加公民社会的各种活动。包括医疗保健、文化娱乐、旅游、社会活动等方面在内的“关爱和体验业”将得到充分发展,所有人的合理物质需求都能得到满足。在这样一个社会中,人们的思想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协同共享的生活条件下, 私有观念将逐渐淡化。过去基于物质地位的社会差距将缩小、消失。人类将克服过去几个时代形成的血缘认同、宗教认同、民族(国家)认同、社会(阶级)认同和旧时代遗留的种种消极的事物,如社会不平等、权力斗争、社会动荡、战争、种族灭绝、人为的自然灾害….等等,而进入“生物圈意识”,就是将认同感延伸到把整个人类作为我们的大家庭(类似我们现在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把我们的同类生物作为我们进化家庭的扩展。这也就是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时,人类才真正“从求生状态中解脱出来,享受生活并在社会知识领域里自由翱翔,探索、推动公民社会的建设”。
我的观点,与里夫金观点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里夫金对世界发展趋势的估计与我在世界发展大趋势的访谈录中提出的观点大致相同或相近,但也有某些不同。
第一,我在“访谈录”中指出,资本主义不会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打击而从此衰落,而是还要发展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我的一个重要论据是资本主义还在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很多新的科学技术发明都是西方发达国家搞出来的。但我没有提出更多的例证。里夫金描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具体阐述、论证了这次革命的动力、内容,以及它的高潮。我们完全可以想象,新的工业革命的五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必然带来生产力新一轮的大发展。不少人之所以认为经过这次金融危机,西方资本主义已一蹶不振,必然走向末路,认为资本主义已经没有发展空间,就是因为只看到这些国家目前这样那样的困难,没有看到新的生产力正在生长,新的工业革命已经开始,而一次新的工业革命必然会推动全部产业的系统改造,推动各种设施的大规模更新,从而促成新一轮的经济大繁荣。这是前二次工业革命已经证明了的,也是战后几次技术革命(如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信息革命)所证明了的。
第二,我在“访谈录”中提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整个世界都在遵循社会的客观发展规律,在不断克服困难中转型前进。在资本主义国家中,发达国家走在前面,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些国家内的社会主义(协同共享)因素也会越来越增加,终究会克服种种阻力,逐步向更高的社会形态转型。俄罗斯和一些东欧国家的转型已进行了20多年,现仍在继续。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国家正在努力发展经济,实行民主法治,实现国家的现代化,这也是一种转型。处于前资本主义阶段的发展中国家向资本主义转型。总的来说是要向更高社会形态转型发展。现在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经过长期艰苦奋斗,在经济上赶上发达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在谈到发达国家转型的方向时用的是“更高的社会形态转型”,而没有直接用社会主义,是怕人们一听到社会主义就认为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但对“更高的社会形态”到底什么样没有能够加以阐述。里夫金没有系统论述各类国家的转型发展。但他用大量事实刻画、论述了发达国家从资本主义向协同共享模式社会的转型。他的“协同共享模式”把 “更高的社会形态”具体化了。既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在向更高的社会形态转型,那么,处在不同发展程度的还没有实现、完成现代化的国家向现代化转型当然是没有疑义了。
第三,我在“访谈录”中指出,当前世界仍是资本主义占主导的世界。目前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前面、引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引领信息革命、互联网革命的是美国。差不多所有这方面的发明创造都来自美国;引领能源革命的是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总之,领导科学技术、生产力发展新潮流的还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但有一点我在“访谈录”中没有说得很明确,就是谁走在向更高社会形态转型的前头。里夫金的书中说得很明确,站在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协同共享社会转型前列的,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情况难道不是这样吗?如果不是抱着“垄断”、“腐朽”、“垂死”等成见,到这些国家看一看,那么就可以看到,尽管资本主义、大财团、金融资本在这些国家还处于主导地位,但各种协同共享模式也已发展为一股很大的社会力量。当然各国程度是不同的。一般说,欧洲国家的协同共享的力量较大,资本主义财团的力量相对小一些。作为资本主义堡垒美国的财团力量较大,协同共享的力量较弱。但即使在美国,其社会保障、福利制度,也比除少数石油富国之外的所有发展中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国家)要好得多。美国内的协同共享组织,如各种基金会、慈善组织、合作社,还有形形色色的公益性机构林立,已经形成一股相当大的社会力量。还有不少大企业家把财产主要捐给公益事业。如美国首富比尔盖茨夫妇就决定用绝大部分财产成立一个基金会从事公益事业。另一大富翁巴菲特也决定把其主要财产投入比尔盖茨的基金会。这些国家将率先转型为协同共享(社会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国家虽然有明确的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方向,向更高社会形态转型可能快一些,但正如马克思说的,受到生产力发展程度的限制,不能跳过必要的发展阶段。
第四,我还说过,从全球范围说,资本主义可能还有二、三百年的历史。而里夫金认为,到本世纪末,资本主义就将趋于灭亡。显然比我的估计超前得多。
这里的区别主要是里夫金熟悉的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他的分析、推断主要建筑在发达国家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他根据这些国家科技突飞猛进、产业革命迅速推进,以及社会相应变化等情况,得出乐观的结论。但他对迄今仍占世界人口三份之二以上的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并不是很熟悉。对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南北差距、各种复杂的矛盾、地缘政治….缺乏深入的研究。因而他对整个世界转型发展过程的复杂性、艰巨性、长期性、曲折性难免估计不足。我认为,发展中国家除一部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约14亿人)外,大部分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时间还不长,有的刚刚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有的还正在向资本主义转型,或者尚未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所以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资本主义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现代化、达到现在发达国家的水平,需要一个很长的时间,至少要一、二百年(从开始转型之日起)。那么,请问如果到本世纪末发达国家完成了向社会主义(协同共享)社会的转型,在这些先进国家的帮助下,发展中国家是否可以跳过资本主义阶段立即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呢?我认为,按照马克思揭示的原理,“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有其“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人们即使探索到了这种规律也不能跳过或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完全跳过恐怕是不行的,但在先进国家的帮助下,这个转型过程可以缩短,转型中的痛苦可以减轻。总之,从全球范围说,不宜把人类社会向更高社会形态的转型时间估计得太短。当然,原来我估计还要二、三百年,也许是太保守了。
第五,我曾根据各类国家都处于转型状态的情况,提出当今世界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相互渗透、交叉发展的特点,并曾把一篇“答读者问”取题为“资本主义国家里的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国家里的资本主义”(原文发表于《共识网》,后转载于《上海思想界》2014年9月号)。文中引证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中孕育着“新社会的因素”的论述,也列举了发达国家的一些事例,主要是北欧国家的“无所不包“的福利制度,也提到了罗斯福的“新政”。但应老实承认,在当时我做出这样的论断时并没有更多的实证。我感到特别高兴的是里夫金的书中有大量的这种“新社会的因素”的实证。里夫金关于发达国家在新的科技产业革命推动下协同共享模式的蓬勃发展的描绘,把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里存在“新社会的因素”的论述具体化了。他列举的种种协同共享的经济模式,例如各种合作社,是我们经常看到的。里夫金的贡献在于他把这一类公益性的、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由公民社会创建的机构、活动概括为协同共享模式,而且明确提出了混合经济的概念,即认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是一种资本主义模式和协同共享模式的混合体,并有说服力地指出这种共享模式正在发展壮大、到本世纪下半个50年有可能逐步取代资本主义模式。
认识了今天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因素不断生长的形势,我们对世界就会有一个不同的全新的看法,就不会再认为共产主义渺茫、遥远不可及,就能认清世界在转型中发展前进的大趋势,树立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信心。
第六,我在“访谈录”中说,今天的世界上存在各种风浪和困难险阻,但主题仍是和平与发展,世界一定能克服各种风浪险阻,在艰难曲折中转型前进。人类社会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充满各种风浪的,多灾多难的,但前景是明朗的。这与里夫金的观点也是一致的。现在国际社会面临的矛盾大致上分两类:一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的问题,如环保问题、气候变暖问题、严重流行性疾病的防控问题、全球联网后产生的网络安全问题。二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地缘政治矛盾、种族纠纷、宗教冲突、主权领土争端、恐怖活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防控,以及其他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安全问题。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里,第二类矛盾还是主要的,许多矛盾很突出,有时表现得很尖锐,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安全与发展。但从长远说,随着世界的发展,第一类矛盾将变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突出,而第二类矛盾将逐步得到缓解。在这里里夫金关于工业革命、能源的结构和机制的变化,将改变现有权力结构、政治运行模式和地缘政治格局的论述,是很有启发的,他这个理论符合马克思的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必然会随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原理。历史上很多列强对弱小国家的侵略和大国之间的冲突,就是为了争夺资源,特别是争夺能源。中东之所以长期成为国际斗争的焦点、热点,就是为了争夺石油。随着能源结构的变化,随处可收集的、取之不尽的绿色能源对石油等石化燃料的取代,这样的争夺就失去意义而终将逐步淡出历史。里夫金说在这种情况下地缘政治将向包容性的生物圈政治转变,全球将形成若干欧盟式的国家、地区间政治经济联盟。这与我的观点也是一致的。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我在《跨世纪的世界格局大转换》一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中就提出,随着国际格局的转换、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各大国和国家集团将重新调整组合,形成若干大的区域经济集团,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美洲自由贸易区、亚太自由贸易区、独联体经济共同体…等等.。里夫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他是从科技产业革命推动生产力的极致发展、零边际成本时代的到来、人类进入协同共享的社会等判断出发,得出结论:人类将战胜一切困难进入一个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生物圈时代、新的文明时代、合作时代。与我的分析、判断,殊途而同归。
第七,我在“访谈录”中预计,到本世纪中叶,也就是2050年左右,整个世界形势将发生转折性的大变化。变化主要指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力量对比将发生重大变化,变到什么程度,社会主义能否压倒资本主义取得主导地位,我还不敢说。其根据主要是两条:一是中国在2050年左右,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周年的时候,有望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二是发达国家内的社会主义因素将进一步增长。增长到什么程度,我无法作出估计。里夫金根据发达国家的情况,认为到2050年前后在这些国家里,协同共享模式将压倒资本主义模式取得主导地位。他也把21世纪中叶看作是一个转折点,认为在这个世纪的下半个世纪,协同共享模式将渐占上风并逐步取代资本主义。在这方面他提出了更大胆、更明确的观点。
认清趋势,抓住机遇
里夫金在2013年曾应邀来中国访问、讲学。他对中国的改革开放评价很高,对中国互联网、信息产业、3D打印机等高科技的发展印象很深并有很高的评价和期待。他认为中国有可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走在前列,成为“最早打造物联网基础设施和相应的协同共享机制的超级大国”。但他毕竟不是一个中国问题专家,对我国的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了解很不够,对我国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估计不足。他的评价和期许是对我们的鼓励,但我们自己的头脑必须清醒。
周有光老人指出,过去我们从中国看世界,现在全球化,我们要从世界看中国。如前所述,目前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前面、引领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还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看清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前景,我们才能看清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才能更清醒地认清我们国家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历史方位,才能更好地把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较快较顺利甚至跳跃式地转型前进。读里夫金的这两本书可以在这方面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编者按:陈启懋同志早年曾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运动,解放后曾从事青年工作,此后曾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等职务,主要从事国际战略问题和亚太地区政治与安全问题研究。去年他关注到美国学者里夫金的两本书,发现作者对世界大趋势的看法与他十分接近。因此在接受“共识网”采访时,陈启懋详尽介绍了里夫金铁观点并阐述了他自己的看法。)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