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其成果
- 陈友骏
- 研究员
- 亚太研究中心
- 世界经济研究所 区域经济室主任
- [email protected]
- 论中国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理论建构与内核深化
- 日本民主党时代的对俄关系及战略性展望
- 亚太两强竞争性合作格局趋势与中国外交
- 亚太区域架构变动的现状与前景
- 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前景与中国
- "保护海外能源利益" 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打造绿色军队:美国军事能源战略调整评析
- 新时期中国国际角色定位的内涵与意义
-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中美中东政策比较——理念、政策与贡献
- 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态势、中国的新角色及中国智库的新任务
- 从三个方面看美国大选
- 香格里拉对话会防务外交的实质是什么?
- 中美需要保持高级别、全方位的战略对话
- 中俄关系2015:高调前行、道路曲折
- 特朗普上台 蔡英文台独梦灭
- 发展中国家建构自己理论的必要性
- 中国智慧与力量造福世界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助国际关系稳定
推敲“安倍谈话”中的疑点
陈友骏
2016-12-30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2015年8月14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发表战后70周年谈话,即“安倍谈话”。尽管整个“安倍谈话”的篇幅超过三千字,并且安倍在发表谈话的前后又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与解释,但客观而言,安倍政府的这一表态与众人的期盼相距甚远。为此,日本主流媒体之一的《朝日新闻》专门发表社论,质疑安倍发表战后70周年谈话的真实政治意图。不仅如此,在通读“安倍谈话”之后,不禁产生诸多疑惑。
第一,安倍政府看待历史问题的真实态度究竟如何?在发表谈话的记者招待会上,安倍俨然成功塑造了一位“政治教父”的形象,教诲日本的政治家,甚至是一切以政治谋生的人,应当正确对待历史问题。比如说,安倍“坦率”直言道,政治必须从历史中学习面向未来的智慧;又如,政治应谦虚地面对历史等等。显然,这样的表态在道义上并没有任何错误,也符合政治逻辑,但必须指出的是,安倍代表日本政府的发言,没有从根本上表述安倍及安倍政府对于历史问题的认识与想法,而是“竭力”将自身置于第三方的位置,简单、笼统地阐述所谓的“政治哲学”。换言之,“安倍谈话”客观地阐述了尊重历史对于政治经营的重要性,但这仅仅停留于理论表述的层面,并没有结合实际,详细地表述自己真实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因此,“安倍谈话”巧妙地掩盖了安倍及安倍政府处理历史问题的真实态度。
第二,安倍政府如何看待日本发动侵略战争这一问题?在“安倍谈话”中,安倍将百年前的日本塑造为殖民主义的受害者,并借此突出日本发动战争的“被动”与“无奈”。显然,“安倍谈话”的这一表述符合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想法与利益,但与历史现实完全背道而驰。而且,尽管外部环境的发展会对日本国内政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发动侵略战争的主动性仍取决于当时日本国内的右翼政治统治,后者对战争带来的巨大损失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第三,安倍政府的道歉诚意究竟如何?尽管“安倍谈话”中应景性地罗列了“侵略”、“殖民”、“道歉”等诸多亚洲及世界人民期待听到的关键词,但重要的是,上述关键词并没有成为全文的核心,而且,部分词语单独成句,存在硬性植入的嫌疑。诚如日本《每日新闻》发表的社论所述,尽管安倍谈话中充满了“深感悔恨”、“极为痛苦”等词句,但并没有充分表述其对历史的认识及对和解的意愿,更何况安倍所述的“侵略”一词,内容上极为模糊,这就容易引致外界的猜测与质疑。
当然,除此之外,“安倍谈话”仍不乏疑点,具体内容也有待进一步推敲。但值得注意的是,“安倍谈话”在日本国内仍有一定市场,受到了保守势力的追捧与推崇。对此,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认清问题的实质。
实际上,在日本国内的历史教育中,大多数的日本历史教科书大篇幅地记载了古代史的内容,且一直被当做历史学习的重要经验而加以推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多数的教科书并没有对日本的近代史、尤其是二战中日本的相关历史行径进行详细叙述,致使日本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日本人对自己国家在二战前及二战中的所作所为不甚了解,甚至陷入意识空白的状态。这也是日本国内之所以产生扭曲的历史认识观的重要动因之一。
不仅如此,日本国内对和平的感知存在明显的“温差”。具体而言,由于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曾在二战中遭受原子弹的打击,当地民众对战争造成的创伤有着更为直接、更为沉重的记忆。而相比之下,日本的其他城市对战争的直觉并没有那么直接、那么深刻,这就造成部分城市的民众逐步淡化了对战争的追忆与反思,也容易被保守主义政治思潮的错误言论所侵蚀。
由此不难发现,日本政治仍需在历史问题上做出必要的努力,从思想上真正脱离战后体制。而且,与其借助美丽的辞藻来摆脱“战后体制”,不如凭借实际行动,向亚洲及世界展现日本促进全球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与努力。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战后日本实现和平主义方针的基本前提是“和平宪法”,日本的有识之士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第一,安倍政府看待历史问题的真实态度究竟如何?在发表谈话的记者招待会上,安倍俨然成功塑造了一位“政治教父”的形象,教诲日本的政治家,甚至是一切以政治谋生的人,应当正确对待历史问题。比如说,安倍“坦率”直言道,政治必须从历史中学习面向未来的智慧;又如,政治应谦虚地面对历史等等。显然,这样的表态在道义上并没有任何错误,也符合政治逻辑,但必须指出的是,安倍代表日本政府的发言,没有从根本上表述安倍及安倍政府对于历史问题的认识与想法,而是“竭力”将自身置于第三方的位置,简单、笼统地阐述所谓的“政治哲学”。换言之,“安倍谈话”客观地阐述了尊重历史对于政治经营的重要性,但这仅仅停留于理论表述的层面,并没有结合实际,详细地表述自己真实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因此,“安倍谈话”巧妙地掩盖了安倍及安倍政府处理历史问题的真实态度。
第二,安倍政府如何看待日本发动侵略战争这一问题?在“安倍谈话”中,安倍将百年前的日本塑造为殖民主义的受害者,并借此突出日本发动战争的“被动”与“无奈”。显然,“安倍谈话”的这一表述符合日本国内右翼势力的想法与利益,但与历史现实完全背道而驰。而且,尽管外部环境的发展会对日本国内政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发动侵略战争的主动性仍取决于当时日本国内的右翼政治统治,后者对战争带来的巨大损失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第三,安倍政府的道歉诚意究竟如何?尽管“安倍谈话”中应景性地罗列了“侵略”、“殖民”、“道歉”等诸多亚洲及世界人民期待听到的关键词,但重要的是,上述关键词并没有成为全文的核心,而且,部分词语单独成句,存在硬性植入的嫌疑。诚如日本《每日新闻》发表的社论所述,尽管安倍谈话中充满了“深感悔恨”、“极为痛苦”等词句,但并没有充分表述其对历史的认识及对和解的意愿,更何况安倍所述的“侵略”一词,内容上极为模糊,这就容易引致外界的猜测与质疑。
当然,除此之外,“安倍谈话”仍不乏疑点,具体内容也有待进一步推敲。但值得注意的是,“安倍谈话”在日本国内仍有一定市场,受到了保守势力的追捧与推崇。对此,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认清问题的实质。
实际上,在日本国内的历史教育中,大多数的日本历史教科书大篇幅地记载了古代史的内容,且一直被当做历史学习的重要经验而加以推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多数的教科书并没有对日本的近代史、尤其是二战中日本的相关历史行径进行详细叙述,致使日本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日本人对自己国家在二战前及二战中的所作所为不甚了解,甚至陷入意识空白的状态。这也是日本国内之所以产生扭曲的历史认识观的重要动因之一。
不仅如此,日本国内对和平的感知存在明显的“温差”。具体而言,由于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曾在二战中遭受原子弹的打击,当地民众对战争造成的创伤有着更为直接、更为沉重的记忆。而相比之下,日本的其他城市对战争的直觉并没有那么直接、那么深刻,这就造成部分城市的民众逐步淡化了对战争的追忆与反思,也容易被保守主义政治思潮的错误言论所侵蚀。
由此不难发现,日本政治仍需在历史问题上做出必要的努力,从思想上真正脱离战后体制。而且,与其借助美丽的辞藻来摆脱“战后体制”,不如凭借实际行动,向亚洲及世界展现日本促进全球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与努力。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战后日本实现和平主义方针的基本前提是“和平宪法”,日本的有识之士应该充分意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
文献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