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作者及其成果
宋卿
法国地方选举为何进一步“右转”?
宋卿 2015-04-09
3月29日,法国省议会选举投票结果出炉。右派和中右派组成的联盟获得了大规模胜利,拿下了全国约三分之二的省议会。执政党则是继市镇选举、欧洲议会选举、参议院选举之后第四次败北。国民阵线虽然并未在任何省议会获得多数席位,但是得票率仍相当可观,当选的省议会议员数量显著增加。
如果说,自法兰西共和国成立以来,政党左右对峙为法国200多年来的政治生活带来意义,那么在21世纪的最初十年,左右对峙渐渐转化为中庸之道,即传统左派和右派提出的政治主张都在往中间靠,右派不再否认国家在社会保护方面的作用,而左派也在资产阶级化。不过,如今法国政党谱系渐渐从中庸向右倾进行转变。
社会党方面,自奥朗德上任以来,经济持续乏力,失业率依旧高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于2012年9月第一次提出要厉行改革,“翻转失业率曲线”。不过,社会党最初推动的改革带有明显“左派”烙印,比如征收75%富人税从而增加法国财政收入,减少赤字。不过这一措施并未得到应有效果,反而造成大批高收入人群“外逃”,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LVMH集团总裁伯纳德•阿诺特以及影星杰拉尔•德帕迪约。富人外逃,政府实现不了税收,经济活动也大受影响,使法国的就业环境雪上加霜。于是社会党意识到需要推行一个“右派”法案,《促进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法案》(俗称“马克隆法案”)应运而生。主要内容包括:修改法规管控行业执业条件,调整经营环境;促进企业创新投资,加强企业自主权力;促进就业增长,包括修改禁止周日工作法案以及晚间加班条款。改革必定会触及部分人利益,甚至在左派内部产生了明显分裂。
人民运动联盟虽是中右性质的政党,但萨科齐本身却是在不断右转。2005年任内政部长时期对巴黎郊区骚乱表示“零容忍”,铁腕本色便可见一斑。其在2007年大选中获胜的一个重要法宝,就是成功地将极右翼的选民拉到了自己的麾下。担任总统期间,他推动立法禁止伊斯兰妇女佩戴遮住全身的罩袍,并大规模驱赶罗姆人,这些都为他添加了“新极右翼分子”的标签。
国民阵线保持强劲势头,在此次选举中获得重大进展,当选的省议会议员数量显著增加。玛丽娜•勒庞和极右翼在法国的“崛起”绝非偶然。
第一,法国经济疲软导致失业率高企,这一点在年轻人中尤甚。据报道,近200万年轻人无学历、无教育经历、无工作;四分之一可就业的年轻人正处于失业状态;三分之一的年轻人被大材小用,五分之一的年轻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法国14万无固定住所的人中,其中四分之一是30岁以下的年轻人。
作为执政党的社会党尽管实行“青年保障”计划,但对于广大尼特族(不升学、不就业、不进修后参加就业辅导的社会族群)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极度不满导致人们因此不再有所顾忌,将票给极右翼势力。
第二,国民阵线本身“脚踏两条船”,左右通吃。从政党纲领和选民构成来看,国民阵线确实有着左翼色彩。如在对欧盟的态度上、在欧元的立场上、在涉及一些外交如利比亚战争等问题上,国民阵线的很多政策,与法国极左翼的“左翼阵线”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选民构成方面,极右翼国民阵线是工人阶级的首选,远远超过了以极左翼色彩出现的“左翼阵线”。这一事实证明,极右翼国民阵线的一些政策主张,比左翼政党更吸引法国工人阶级的关注和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法国省议会的投票率仅50%,反映出法国民众政治参与度低,对政治缺乏热情甚至充满失望,这客观上造成了“沉默的大多数”效应。而参与投票的往往都是“狂热分子”,其中很多都是国民阵线的支持者。比利牛斯-东部省(PYRENEES-ORIENTALES)的埃尔纳(ELNE)小镇,以前是左派的根据地。国民阵线在当地推出面目陌生、几乎默默无闻的候选人,竟然在省议会初轮选举中获得31%的选票,而选民竟还不知候选人姓名。当地人说:“国阵的选民不记得这些候选人的名字。您只要给一个稻草人穿上国阵的制服,人家就会选他。”
第三,沙尔利事件为国民阵线的反移民宣传提供了现实依据。该事件凸显了伊斯兰与西方文明之间的矛盾冲突,“穆斯林移民的法国化”受到了“法国社会伊斯兰化”的挑战。法国社会对伊斯兰教的恐惧与仇恨乃至对所有穆斯林的害怕与厌恶呈现了增长势头,客观上助长了极右势力的急速膨胀。
国民阵线本质上是一个极右翼势力,其“排外、强调法国人的法国,反对欧洲一体化”的立场始终未变。值得注意的是,国民阵线在此立场上也在进行自我调整从而获得“合法性”。老勒庞时期大打“反犹”牌,民意支持率受到影响,其女儿玛丽娜•勒庞“吸取教训”,避谈反犹,而是将矛头转向“反对伊斯兰、反对移民”。近年来,阿拉伯-黑人-穆斯林移民逐渐成为法国媒体攻击的对象,国民阵线可谓顺势而为,支持率因此不断上涨。
第四,社会舆论推波助澜。在法国,媒体被称为位于“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权力之后的“第四大权力”。数十年间,媒体在法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已经蜕变为“政权、媒体和财团”新型三权分立中的一大权力。在所有选举体制的民主国家,媒体都在演变成为选民和政权之间的主要媒介和仲裁者。法国民众整天在电视上看到的就是“不安全、阿拉伯人、伊斯兰、恐怖主义、贩毒等”字眼,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出排外情绪。
同时,畅销书中也充满极右色彩。埃里克•齐姆尔的《法国自戕》提到反对穆斯林移民,米歇尔•维勒贝克的《臣服》讲述穆斯林政党赢得法国大选,人心惶惶。两本书大受欢迎,恰恰反映今天法国社会正处于最强大的“保守主义思潮”席卷之中。
国民阵线的兴起和强劲势头同整个欧洲政治色谱右转大致吻合,这一点从其在欧洲议会获得25%—26%的选票支持可见一斑。除此以外,其他国家的极右翼政党,例如英国的独立党、意大利的北方联盟、丹麦的人民党、荷兰的自由党、挪威的进步党等均已较高比例的得票率进入欧洲议会。这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全球化。欧洲极右翼政党的崛起,是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全球化进入快速轨道密切相关的。全球化进程的结果,是使一批新兴国家在经济和文化领域都得到迅速发展,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发达国家经济的停滞和文化的衰退。而与此同时,未被卷入全球化大潮的阿拉伯世界和非洲则开始向发达国家大量移民。这些来自贫困地区的移民不仅仅冲击着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而且带来了与欧洲文明传统不同的伊斯兰教。这些都是促使欧洲极右翼思潮和政党崛起的重要因素。
尽管国民阵线如今引发许多关注,但从过往选举历史来看,它注定是一个永远的在野党。其一,法国有大革命以来逐渐形成的民主传统,极端民族主义和专制独裁向来缺乏扎实的群众基础。其二,传统的右翼早已深深扎根于法国社会,极右势力在右翼的阵地上无立足之地。其三,法国人已习惯排斥“极左”和“极右”,在1968年他们拒绝了“极左”,而在2002年又抛弃了“极右”,这正是法国人一种独特的政治文化。
所以,法国政治右倾只是特定时期的产物,若成为新常态,无论对法国还是欧洲而言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要让法国这辆低速列车停止向右转,奥朗德领导的社会党励精图治、振兴经济,才是唯一“刹车器”。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