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印度制造”能走多远?
2014-11-14
不久前,印度总理莫迪高调启动了“印度制造”计划,提出未来要将印度打造成新的“全球制造中心”。启动该计划选在莫迪访美前夕,一方面是为了在美国面前显示印度在莫迪领导下将会拥有的光辉前景,另一方面彰显印度所具有的潜力和决心。一句话,主要是出于自抬身价,以博取美国对印度的重视,激励美国对印度投资的目的。
  印度制造业比较落后,产值仅占整个GDP的大约15%,制造的商品质量也比较差。从家具到交通工具,再到工业设备和武器装备,印度都大量进口。印度街头的汽车几乎都是日本或韩国制造的,武器装备是俄罗斯、以色列、欧洲、美国制造的,甚至连纺织纱丽所需的丝线也要进口,据说班加罗尔的丝质纱丽有99%以上是用中国丝线纺织的。与制造业落后相对的是大量劳动力失业。印度每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轻人超过1200万,大部分都找不到正式工作。虽然在过去十多年中,印度软件业发展很快,但仅能容纳200多万人口就业。制造业落后和大量人口失业成为印度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对痼疾。
  莫迪总理上台之后,立志要进一步推进印度的改革。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和智慧城市成为莫迪经济改革战略的三根支柱。同时,莫迪还努力惩治官场腐败,提高行政效率,为外商创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以吸引外资。在莫迪的强力推动下,“印度制造”运动的势头不断加大。近期,印度决定斥资5000亿卢比自建6艘潜艇,而非像以前那样,把这种先进武器装备外包生产,这一决定与莫迪发展印度制造业的口号是完全吻合的。
  从莫迪和印度政府的决心来看,印度制造业将获得巨大发展,但会不会必定成为下一个“全球制造中心”则并不确定。此前,印度的制造业之所以不能获得快速发展,主要是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土地较难取得、劳动法规僵化等原因。莫迪政府正在想法设法克服这些障碍。但现在主要的问题是,印度是一个民主的联邦制国家,各邦土地审批政策既不统一,也不透明,劳动法规也不尽相同。现在人民党及其盟友大概控制了10个邦的政府和议会。在人民党及其盟友控制的邦,新的征地及补偿办法正在逐渐推行,劳动法规也在逐步修改,但在其他党派控制的邦,这一进程受到阻挠。对莫迪来说,将古吉拉特打造成“印度的广东”易,但将整个印度打造成“全球制造中心”难。
  所谓的“人口红利”也是莫迪宣称的优势之一。的确,印度青年人口的比例远超中国,劳动力成本也比中国便宜。但人口数量和年龄结构优势并不会必然转化为“人口红利”。要实现这种转化需要教育投入、技能培训、劳工制度、产业选择等多方面的有效配合和系统的制度安排。要解决印度的大量年轻人失业问题,首先必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这并不是印度政府特别想做的事情,印度官员希望能优先发展处于价值链高端的产业。当然,即使他们想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也要面对孟加拉、菲律宾、印尼等国的竞争。
  在吸引外资问题上,印度企图通过在大国之间左右逢源来获取资金和技术,但印度的投机主义可能过于理想化。中国拥有巨额外汇储备,也有对外投资的意愿。但印度既想得到中国的资金,又想得到美国和日本的技术来赶超中国,最终可能什么都得不到。美日希望从印度的经济发展中获取切实利益,同时也想利用印度来平衡与中国的关系,如果印度在对华关系方面不能满足美日的期望,美日也不会轻易给予印度资金、技术和市场,这二者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此外,印度经济民族主义盛行,莫迪政府很难容许外资获得印度经济发展的最大利益也将严重影响外资涌入。
  实际上,在全球信贷成本正在升高的时代,印度如果真想成为制造业大国,与中国合作成为亚洲生产链上的一环才是其真正的出路。亚洲以中国为中心的生产链已经成形,这个生产链和亚洲金融网络是重合的。这一链条可以延伸,但很难通过制造新的链条取而代之。如果印度不愿成为这个价值链和供应链的一部分,可能永远也不会成为制造业大国。

文献来源:新闻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