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周边安全的新认知: 特点、功能与趋势
- 革新开放与越南祖国阵线转型
- 印度的全球治理观与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梦
- 印非合作机制建设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金砖国家合作的评估与前瞻
- 试析美国撤军后中美在阿富汗问题上的合作空问
- 信任构建与中国一南亚人文交流
- 南亚地区的大国博弈
- 南亚国际关系的塑造与中国的抉择
- 中印关系的地缘政治特点与发展前景
- 中国和尼泊尔首次军演 印度不满施压
- 印度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反应、特点和中国的选择
- 别过于轻视“印度制造”
- 民盟胜选缘由及中缅关系前景
- 印非峰会 印度的需求更大些
- 印度非洲论坛峰会:印度告别“理想主义”?
- “入常” 日本的狡猾和印度的执着
- 中俄印应在地区安全架构发挥领导作用
- 金砖国家将建立更密切合作伙伴关系
- 印度对“一带一路”的三种态度
系列九——2013年印度经济形势回顾及前瞻
2013-12-16
2013年,印度经济表现不佳,总体疲软。首先,在增长速度方面,继续延续自2011年以来一路下滑的势头,前三季度按要素成本计价的GDP增长率分别为4.8%、4.4%和4.8%,其中第二季度的增长率是自200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虽然第三季度增长速度稍有回升,但远未达到复苏的态势。2013年印度GDP增长率很难超过5%。
其次,财政和经常项目双赤字持续存在。在财政收支方面,在2012-2013财年,印度政府通过实施严厉的财政整顿措施,使其财政赤字降至GDP的5.2%,刚刚达到预期目标。但2013-2014财年上半年(即2013年4-9月)财政赤字总额已达4.1万亿卢比,占印度政府确定的全年赤字目标5.4万亿卢比的76%,赤字规模比去年同期扩大22%。
在经常项目账户方面,印度2012-2013财年(2012年4月-2013年3月)经常项目赤字高达878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4.8%。其中,2012-2013财年第四季度(2013年1月-2014年3月)经常项目赤字181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3.6%,较上一季度下降了2.9个百分点。但2013年第二季度经常项目赤字又增加到21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9亿美元,占同期GDP的4.9%。第三季度,通过严厉控制黄金等奢侈品的进口,经常项目赤字大幅缩减至52亿美元,占GDP比重降至1.2%。此举虽然使印度有可能实现将2013-2014财政年度经常项目赤字控制在600亿美元的目标,但也造成印度国内金价高企,黄金走私猖獗,民众对黄金的需求受到严格抑制。实现赤字控制目标是以牺牲外贸和内需为代价的。截至2013年10月,印度外汇储备为254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再次,卢比贬值和通货膨胀。由于内部经济增长乏力,经常项目赤字持续存在,外部受到美联储计划退出量化宽松的刺激,外国投资者大规模从印度的债券和股票市场上撤资,导致今年5月以来印度卢比加速贬值。8月28日,卢比对美元比价为69.1:1,达到前所未有的新低点。截至9 月初卢比贬值幅度已超过20%。受此拖累,6月到9月,从印度流出的外国机构投资达到75亿美元。美联储后来决定暂不退出量化宽松以及印度新央行行长拉詹所采取的一系列救市措施给印度经济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印度经济低迷的趋势。
卢比贬值不但挫伤了海外投资者的信心,而且加剧了输入型通胀。几年来,印度通货膨胀一直居高不下。2013年10月,全印CPI综合通胀率从9月的9.84%增长到10.09%。近期通胀率上升的主要与蔬菜和水果价格的上涨有关。印度食品价格年度涨幅在9月份提升至18.4%,为2010年以来的最高涨幅。今年的洋葱危机是其集中体现。洋葱危机的发生,不仅是由于洋葱产量受到季风的影响,以及基础设施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洋葱的储运,而且还与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不力有关。印度食品价格持续上涨受到印度政府反常政策的严重影响。印度政府实行的农产品最低保障价格(Minimum Support Price)一般偏高,并且每年都不断提高,即使在供需因素打击价格的情况下也持续上升。这种情况加剧了通胀程度。
印度经济之所以发展成今年这种局面主要有内外两方面原因。就内部因素而言,改革红利耗尽,经济结构未能及时调整是主要原因。自1991年经济自由化改革以来,印度经济逐渐转入快车道,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资本充裕的国际经济环境为印度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动力。但快速的经济增长使得印度决策者对印度经济发展趋势的认知产生了偏差,认为经济快速发展对于印度来说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因此未能抓住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机改善基础设施,调整经济结构,尤其是增加制造业在印度经济中的比重,增强印度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以改善经常项目账户收支状况。
印度党派政治加剧了这一局面。执政党为赢得选票,巩固执政地位,不注重资本积累,不是先将蛋糕做大,而是不断将刚刚取得的经济发展成果用于公共补贴以拉取选票,使财政赤字不断扩大。而当执政党真正意识到需要进行改革时,其改革措施又遇到众多反对党的坚决抵制,使得改革寸步难行。
外部因素主要是世界经济的萎靡不振和美国要退出货币宽松政策的刺激。9月份,辛格总理访美时曾向奥巴马总统提出对美国退出货币宽松政策的意见,但并没有获得美国政府的保证。
为改善经济状况,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2013年8月,辛格总理任命前IMF首席经济学家拉詹为印度储备银行行长。拉詹上台后,印度政府通过加息以及严厉控制黄金进口等手段,谋求抑制国内通货膨胀和改善经常项目账户收支状况。同时,为避免国际资本快速流出,印度政府于2013年8月批准了一项提案,大幅放宽了对电信、保险、石油、天然气和国防等领域外资投资的限制。印度政府把吸引外资放在优先位置,未来5年内印度计划在基础设施建设部门投入1万亿美元,包括道路、电力设施以及高速公路的建设。在世界经济普遍疲软的情况下,强劲的中国经济成为印度提升其经济活力的希望。10月辛格总理访华时,在中国投资其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国在印度投资建立“中国工业园”等问题上的表态非常积极。但由于印度明年要进行大选,以国大党为核心的团结进步联盟能否继续执政尚未可知,其所推出的政策的连续性很成问题,因此现在外部投资者基本处于观望状态。
印度经济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结构性问题,需要大力推行改革加以解决。但改革对于印度来说无疑是非常困难的,印度民众普遍对外来投资抱有抵触心理,印度各政治团体在很多问题上缺乏政治共识,导致无法推行改革,无法形成有利于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即使在2014年大选中,一向主张推行强力改革的印度人民党候选人莫迪上台,鉴于其党团联盟可能存在的脆弱性,他也不大可能推行激进改革措施,以改变印度的市场环境。从中短期来看,印度经济可能将继续维持5%左右的中速增长。
其次,财政和经常项目双赤字持续存在。在财政收支方面,在2012-2013财年,印度政府通过实施严厉的财政整顿措施,使其财政赤字降至GDP的5.2%,刚刚达到预期目标。但2013-2014财年上半年(即2013年4-9月)财政赤字总额已达4.1万亿卢比,占印度政府确定的全年赤字目标5.4万亿卢比的76%,赤字规模比去年同期扩大22%。
在经常项目账户方面,印度2012-2013财年(2012年4月-2013年3月)经常项目赤字高达878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4.8%。其中,2012-2013财年第四季度(2013年1月-2014年3月)经常项目赤字181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为3.6%,较上一季度下降了2.9个百分点。但2013年第二季度经常项目赤字又增加到218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加49亿美元,占同期GDP的4.9%。第三季度,通过严厉控制黄金等奢侈品的进口,经常项目赤字大幅缩减至52亿美元,占GDP比重降至1.2%。此举虽然使印度有可能实现将2013-2014财政年度经常项目赤字控制在600亿美元的目标,但也造成印度国内金价高企,黄金走私猖獗,民众对黄金的需求受到严格抑制。实现赤字控制目标是以牺牲外贸和内需为代价的。截至2013年10月,印度外汇储备为254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再次,卢比贬值和通货膨胀。由于内部经济增长乏力,经常项目赤字持续存在,外部受到美联储计划退出量化宽松的刺激,外国投资者大规模从印度的债券和股票市场上撤资,导致今年5月以来印度卢比加速贬值。8月28日,卢比对美元比价为69.1:1,达到前所未有的新低点。截至9 月初卢比贬值幅度已超过20%。受此拖累,6月到9月,从印度流出的外国机构投资达到75亿美元。美联储后来决定暂不退出量化宽松以及印度新央行行长拉詹所采取的一系列救市措施给印度经济注入了一剂强心剂,但仍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印度经济低迷的趋势。
卢比贬值不但挫伤了海外投资者的信心,而且加剧了输入型通胀。几年来,印度通货膨胀一直居高不下。2013年10月,全印CPI综合通胀率从9月的9.84%增长到10.09%。近期通胀率上升的主要与蔬菜和水果价格的上涨有关。印度食品价格年度涨幅在9月份提升至18.4%,为2010年以来的最高涨幅。今年的洋葱危机是其集中体现。洋葱危机的发生,不仅是由于洋葱产量受到季风的影响,以及基础设施不完善严重影响了洋葱的储运,而且还与政府对市场的监管不力有关。印度食品价格持续上涨受到印度政府反常政策的严重影响。印度政府实行的农产品最低保障价格(Minimum Support Price)一般偏高,并且每年都不断提高,即使在供需因素打击价格的情况下也持续上升。这种情况加剧了通胀程度。
印度经济之所以发展成今年这种局面主要有内外两方面原因。就内部因素而言,改革红利耗尽,经济结构未能及时调整是主要原因。自1991年经济自由化改革以来,印度经济逐渐转入快车道,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资本充裕的国际经济环境为印度经济的增长提供了动力。但快速的经济增长使得印度决策者对印度经济发展趋势的认知产生了偏差,认为经济快速发展对于印度来说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因此未能抓住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机改善基础设施,调整经济结构,尤其是增加制造业在印度经济中的比重,增强印度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以改善经常项目账户收支状况。
印度党派政治加剧了这一局面。执政党为赢得选票,巩固执政地位,不注重资本积累,不是先将蛋糕做大,而是不断将刚刚取得的经济发展成果用于公共补贴以拉取选票,使财政赤字不断扩大。而当执政党真正意识到需要进行改革时,其改革措施又遇到众多反对党的坚决抵制,使得改革寸步难行。
外部因素主要是世界经济的萎靡不振和美国要退出货币宽松政策的刺激。9月份,辛格总理访美时曾向奥巴马总统提出对美国退出货币宽松政策的意见,但并没有获得美国政府的保证。
为改善经济状况,印度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2013年8月,辛格总理任命前IMF首席经济学家拉詹为印度储备银行行长。拉詹上台后,印度政府通过加息以及严厉控制黄金进口等手段,谋求抑制国内通货膨胀和改善经常项目账户收支状况。同时,为避免国际资本快速流出,印度政府于2013年8月批准了一项提案,大幅放宽了对电信、保险、石油、天然气和国防等领域外资投资的限制。印度政府把吸引外资放在优先位置,未来5年内印度计划在基础设施建设部门投入1万亿美元,包括道路、电力设施以及高速公路的建设。在世界经济普遍疲软的情况下,强劲的中国经济成为印度提升其经济活力的希望。10月辛格总理访华时,在中国投资其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国在印度投资建立“中国工业园”等问题上的表态非常积极。但由于印度明年要进行大选,以国大党为核心的团结进步联盟能否继续执政尚未可知,其所推出的政策的连续性很成问题,因此现在外部投资者基本处于观望状态。
印度经济出现的问题主要是结构性问题,需要大力推行改革加以解决。但改革对于印度来说无疑是非常困难的,印度民众普遍对外来投资抱有抵触心理,印度各政治团体在很多问题上缺乏政治共识,导致无法推行改革,无法形成有利于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即使在2014年大选中,一向主张推行强力改革的印度人民党候选人莫迪上台,鉴于其党团联盟可能存在的脆弱性,他也不大可能推行激进改革措施,以改变印度的市场环境。从中短期来看,印度经济可能将继续维持5%左右的中速增长。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