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印度“疫情海啸”, 美国态度为何“戏剧性”转变?
李红梅 2021-04-28

        据印度卫生部公布的统计数据,4月24日,印度新冠肺炎新增病例高达349691例,当日死亡2767人,单日新增病例再次刷新世界纪录,连续4日突破30万例。然而普遍认为印度的感染和死亡数字只是冰山一角。印度医疗系统早已不堪负荷,床位、氧气、医疗用品、疫苗等短缺导致部分医院出现拒收病人现象,死亡病例攀升导致昼夜运转的火葬场供不应求,民众自行在街边、公园以及恒河河畔焚烧尸体的画面正诉说着印度当前的“人间炼狱”。

        为缓解特别是德里地区的“氧气慌”困局,印度政府已启用军机和火车向“重灾区”输氧。24日,莫迪政府宣布对氧气以及氧气相关设备、新冠疫苗等进口免除为期3个月的进口基本关税,并指示相关部门给予这些物品和设备快速通关。

        导致印度第二波疫情迅猛增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变异病毒的超强传染性、宗教节日与地方选举活动引发的群体性聚集、疫苗接种率偏低、政府防疫不力、民众疲于防疫等。英国、日本、澳大利亚、卢旺达、丹麦等国政要都纷纷取消了访印计划。莫迪也取消了赴葡萄牙参加5月8日的第16届印度-欧盟峰会以及对法双边访问,全力“坐镇指挥”国内抗疫。

        面对印度的“疫情危机”,中国、法国、欧盟、澳大利亚、英国、俄罗斯等都积极表达了支持立场。相反,美国却充当了印度疫情防控的“绊脚石”。4月16日,世界头号疫苗生产商印度血清研究所首席执行官普纳瓦拉在推特上直接喊话拜登总统解除疫苗原材料出口禁令。此前,拜登援引《国防生产法案》对疫苗原材料实施出口管制,导致印度因原材料短缺影响了疫苗生产,阻碍了印度疫情防控。面对印度的请求美国保持“不松口”,与去年4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要求印度解除对美羟氯喹(HCQ)出口禁令,莫迪政府顶着国内压力响应美国号召的行为形成了巨大反差。

        拜登政府的“充耳不闻”随后在美国和印度各界引发广泛批评,为平息众怒,拜登政府紧急“亡羊补牢”。4月25日,美国家安全顾问苏利文与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通话,表达了同情和支持,并表示立即向印方提供疫苗原材料和相关医疗设备,并决定派遣一支医疗专家队赴印支援。

        拜登政府政策的转变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第一,美国国内强大舆论压力。面临印度的请求拜登政府所展现的“事不关己”态度,美国国内并未“集体沉默”,美国前政府官员、国会议员、战略界人士、商界等纷纷进行批评。包括伯尼•桑德斯与伊丽莎白•沃伦在内的部分参议员与包括众议院议长佩洛西在内的近100名众议院议员联名写信给拜登,要求放弃对疫苗的知识产权,施压拜登对印援助。印裔众议院议员拉贾•克莉丝那穆莉指责道:“当印度和其他地方的人们迫切需要帮助时,我们不能让疫苗放在仓库里”,目前美国已储备了近4000万剂阿斯利康疫苗。

        第二,担心动摇印度国内对美印未来合作的民意基础。拜登政府的冷漠行为导致印度国内反美情绪高涨。这与此前印度国内面对印裔哈里斯担任副总统时,印度认为在美“朝中有人”因此对美充满期待形成了巨大心理落差。对美国而言,“失去印度”无疑政治代价高昂,因为印度是美国印太战略的重要支柱,也是美国印太战略能否成功的关键。两国在气候变化、反恐、网络安全、新兴技术、全球供应链等全球性议题上拥有广泛合作。3月12日,美日印澳四国峰会时,四国还明确分工成立了疫苗供应链。就双边关系而言,2020年2月,美印关系升级为全面全球战略伙伴关系,两国在防务与安全议题上的合作不断升级,在经贸关系上不断拓展新合作领域,印度被美国视为“战略资产”。

        此外,拜登上台以来,强调重回全球领导地位和美国要在全球性议题上发挥引领作用,因此对印度疫情的持续漠视,显然会削弱拜登政府未来在国际上的战略信誉。

        与美国从“绊脚石”到“救火队长”的角色转换相比,中国始终以身作则地展现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4月23日,中国外交部表态“愿根据印方需求提供支持与帮助”。这遵循了4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的讲话内容,“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理念。同时也说明了,中国始终恪守2005年4月中印双方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印度共和国政府关于解决中印边界问题政治指导原则的协定》内容,坚持“边界问题的分歧不应影响双边关系的整体发展”。

原文链接


文献来源:中国网,4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