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综述 | 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中国与全球治理分论坛议题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的挑战及中国角色”
张琪悦 2021-11-08

2021年10月19日,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中国共产党·中国·世界第二平行论坛中国实践与全球治理的第二个议题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召集的本场会议,聚焦新冠疫情背景下的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而中国实践对于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更是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重视。

九位分别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德国发展研究所、英国发展合作院、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中国联合国协会、商务部国际发展合作研究所的知名专家,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深入探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致开幕辞并作会议总结,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治理研究所研究员毛瑞鹏主持会议。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致开幕词。陈院长指出,新冠疫情使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正面临逆转的危险,发展中国家深陷疫情危机、债务危机、经济危机、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等多重危机中。新冠疫情对发展中国家复苏造成冲击,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鸿沟再次被拉大。如果国际社会不迅速采取积极行动,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宏伟的目标岌岌可危。这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的威胁。

今年9月,联合国秘书长发布了共同议程,再次呼吁国际社会各利益攸关方加强未来意识,共同承担未来责任。中国在落实2030联合国议程中一直发挥表率作用。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今年联大会议上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积极反响。希望与会嘉宾讨论结合倡议,进一步凝聚共识,通过创新、赋能,为在新冠疫情背景下可持续发展日程进一步推进找到新的合作路径,探讨中国在这一议题上的政策、行动、贡献,为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参考。

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徐浩良介绍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情况,以及在实践议程方面面临的一些挑战,呼吁国际采取合作的行动。新冠疫情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造成巨大挑战。为实现这个目标要优先应对挑战,确保全球疫苗的平等,减缓债务和流动性的限制,推动全球能源转型,减少因疫情造成的各国之间的差距增加及影响疫后经济复苏,降低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带来的阻碍。各国具体举措包括,促使不发达国家在资本和利息方面获得减值,与信用评级机构合作,满足碳排放需求。各国需要共同承担责任,为未来共同努力;需要加强全球治理,关注未来,延续社会条约,确保联合国在新时代的战略适配性。各国需要多边主义,而不是单边主义,通过合作才能有机会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

南非比勒陀利亚大学国际关系教授、南非全球对话研究所创始执行所长加思·勒佩尔谈及抗击新冠疫情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以及国际合作中所面临的挑战。新冠疫情为多边合作和多边主义设置了新的场景,拓宽了合作领域。我们在抗击疫情中看到了全球的团结力量,看到了中国支持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抗击疫情的承诺。习近平主席动员各国领导人共同应对国际共同问题和各种困难,是国家元首对多边合作的关注的具体体现。面对充满不确定性、动荡和不稳定、复杂和脆弱的国际社会,我们更需要多边机制的合作,实现共同的繁荣、共同的安全;共同寻找更安全的解决方案,实现最终的目标;保障疫苗的平等和资金的公平,致力于综合性的健康预防机制,在区域国际层面上开展药物合作,加强相关的安全体系,共同应对健康安全、气候变化挑战,全球供应链的挑战。我们要在联合国多边机制的平台上,承担共同的责任,在疫情面前展示出团结精神,造福全人类。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博雅特聘教授姚洋从应对气候变化角度探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现。姚院长谈及格拉斯哥会议是联合国建立以来最主要的举措,召集所有国家开展共同合作,制定政策,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全球经济发展。其中一个重大的成果是建立统一的碳价格。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我们必须考虑以新的战略,来帮助他们减碳。其中最具挑战的目标是清洁能源的使用和减少碳排放。全球需要新的战略帮助这些国家更好实现转型。中国可以发挥更积极主动的作用,帮助推进采取措施,实现能源转型,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欧盟正准备来发布所谓的边界碳税,但这还远远不够。希望所有国家能携手起来制定具体方案,帮助发展中国家节能减排,帮助发展中国家转型。

德国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西尔克·温利希谈及联合国发展系统改革的原因,并分享中国可以贡献的力量,帮助这些国家更好地实施满足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措施。联合国发展是最大的多边发展组织,其职能包括支持发展、促进对话、开展研究、能力建设、技术支持、促进南南合作等。自2018年,联合国发展系统为配合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而开始改革,改革的内容包括增强跨部门合作能力,增加秘书长的独立性,加强协调官的自主性,引进新的规划工具,提供全方面的综合性的解决方案,提高相应的透明度,引进必要的规范性。中国可以从如下方面参与联合国系统改革:第一,建议中国在多边层面提供更多的灵活资金支持;第二,中国可利用联合国机构改革的契机,主动参与联合国融资机构改革;第三,积极参与和支持联合国秘书长提出的“数字愿景2.0计划”。

中国联合国协会原副会长兼总干事张丹认为,经过多年发展,许多国家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议程方面已经取得了进步。我们看到各国有坚定的决心,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施。目前国际社会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已开始脱轨,需要应对如下问题:集体政治意愿削弱;人道主义危机加重;采取优先措施;缺乏协调资金和发展合作;气候变化的极端影响;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的影响。关于如何加速目标的实现,张丹指出,需要重建信任与团结;更平等地建立全球合作伙伴关系;通过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多边主义实现美好愿景;国际社会必须拒绝双重标准,在所有问题和目标上,不给政治操纵留下空间;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也考虑到不同的国情,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更好地服务于当地人民的需求;协调与合作,满足共同的目标。

英国发展研究院新兴国家和全球发展中心主任谷靖认为,我们现在处于全球发展的关键节点,新冠疫情加剧了挑战的严峻性,也影响了全球团结与多边主义发展。全球的转型与团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在形式上是独立,也有着共同的目标,也都存在着挑战和困难。新冠疫情对一带一路的实现确实有影响,例如严重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使各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济挑战。一带一路需要我国和沿线国家达成共识,在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展望未来,我们看到“一带一路”和可持续发展目标有着更多的共同点和合力。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为全球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各方应该携手努力,建立共同的框架,共同构想如何实现这个目标。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院长徐秀丽认为,二战以后建立起来的以发展为核心的国际发展架构,走过了60年的历程,我们保持了60年的总体和平,这要归功于我们全球人民建立的这样一个架构。以发展为架构,在理念层面、制度层面、实践层面三位一体地构建,进行总结和统筹,继续维持二战以后建立起来的维护和平与发展的秩序。尽管秩序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它保证了一定的和平与稳定。徐院长通过对发展中国家的大学排名、中国农业大学的对外援助举措、中国落实全球发展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建立1 N多个机制平台,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立足于南南合作与信托基金,从理念层面、制度层面、实践层面着手努力,更好推动全球发展倡议。

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张春首先回顾疫情对国际发展合作的冲击,尤其是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实现产生的巨大的副作用。2019年底,联合国提出要有一个行动10年,以推进2030目标的实现。由于疫情的冲击,2030目标需要加速实现,对冲新冠疫情的消极影响。他提出,各国需要解决疫苗不平等;解决各国抗疫的额外预算;解决救济和援助的不平等。对此他提出三点想法:第一,实施共同但有区别地节奏或者进展;第二,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第三,落实共同但有区别的贡献。

商务部研究院刘娴助理研究员从中国对外援助和国际发展合作的研究角度,谈论对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的观察和体会。第一是中国国际发展合作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当中的角色和作用。在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以后,中国国际发展合作发挥了主动对接、积极助推的作用,更体现在政策设计上面。特别是2018年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成立之后,对外援助向着国际发展合作转型升级,中国以更高的定位和更广的视角开展国际发展合作,赋予对外援助更多的国际视野和全球关照,发挥应对全球性挑战,完善全球治理的积极作用。第二是未来的展望。未来中国发展国际合作如何更好助力2030议程。中国国际发展合作,要取得更大的进展,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创新:一是方案和模式的创新;二是资金渠道的创新。政府的对外援助资金是可以发挥更为重要的政策引导和杠杆撬动的作用,通过前期找项目,降风险,补短板等引方向的功能,吸引和动员更广泛的社会资本、民间资本、私营行业的资本,共同作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形成一种产融协作,政企协同的筹资模式,为加速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更好的助力。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陈东晓院长作总结发言:第一,我们对于现在的严峻的形势有了更清晰全面的认识。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在发展中国家进程与原来的目标越来越大,这成为一个严峻的形势。第二,我们讨论国际社会如何进一步凝聚共识,采取具体行动,用创新的方式来应对当前的挑战的紧迫性有了更深切的感受。第三,我们对于中国在落实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当中特殊的角色、实践、知识贡献、世界意义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我们不仅讨论了中国在国际发展共同体建设中的全球意义,也讨论了中国如何在联合国发展援助机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原文链接


文献来源:上海国研院公众号,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