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尼日利亚大选:历史性的剧情反转
周玉渊 2015-04-01
在比原计划推迟了几个月后,尼日利亚总统选举投票3月28日正式开始。就在3月30日,执政党人民民主党(PDP)声称:现任总统古德勒克乔纳森在37个州中的23个保持领先,预计执政党最终将获得64%的选票,反对党全民进步党(APC)将只能得到36%的支持。然而一天之后,剧情完全反转,APC竞选人穆罕默杜布哈里最终赢得了37个州中的21个,总票数也达到选举要求。自此,这场被称为尼日利亚史上最激烈的总统选举以反对党历史性地击败执政党而结束。然而这场大选带给人们的遐想和思考却远没有结束:为什么乔纳森如此匆匆下台?继奥巴桑乔之后,布哈里是第二位曾经通过军事政变上台(1983-1985)后来又竞选总统成功的退休将军,高龄的布哈里将会给尼日利亚带什么样的改变?引起全球关注的极端组织博科圣地问题能否在布哈里任期内得到解决?
乔纳森的大选失败似乎早已注定。无论是从内政还是外交,乔纳森任期内并没有给尼日利亚人交出满意答卷。在应对国内安全威胁、打击腐败、推动国内经济改革、缩小贫富悬殊、缓和中央政府与北方各州关系、以及提升尼日利亚的国际地位上,乔纳森的作为乏善可陈。虽然2014年,尼日利亚经济总量跃居非洲第一,但是在尼日利亚民众看来,这不过是一场“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的数字游戏,普通民众的荷包并没有因此鼓起来。在打击博科圣地的极端恐怖组织和尼日尔三角洲地区的武装组织上,乔纳森的无力感和不作为让民众对其的失望倍增。当“救回我们的女孩”成为遥不可及的愿望时,乔纳森的命运已经注定。形成对比的是,布哈里呼吁尼日利亚人民放弃部族、宗教以及所有分歧,共同打击极端伊斯兰组织博科圣地,因此布哈里还差点在一次博科圣地发动的恐怖袭击中丧命。但也正是在这之后,布哈里的支持率开始飙升。乔纳森时期的外交也很难称得上成功。与非洲独立解放时期尼日利亚的带头大哥地位和奥巴桑乔几乎四分之一的时间用在外事出访相比,乔纳森时期的尼日利亚并没有在国际、地区乃至自家后院上有所建树。在G20、金砖国家等国际平台上,南非被视为非洲的代表。在非洲事务上,在利比亚、津巴布韦问题上,尼日利亚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打击几内亚湾海盗和恐怖组织上,尼日利亚也没有向周边邻国展示出其大国本色。由此,尼日利亚国内媒体将这一时期的外交称为“大溃败”也不足为奇。
从某种意义上讲,不是布哈里赢得了大选,而是乔纳森拱手让出了总统宝座。因为从军政府时期的失败执政经历到文官治下的三次失意竞选,从同情博科圣地到主张打击,从主张在全国执行伊斯兰教法到提倡宗教自由,我们并不能看到一个完整如一的总统候选人形象,布哈里的执政纲领并不清晰。相反,这一切似乎体现了一个圆滑政客为赢得选举所进行的政治投机。
布哈里将带给尼日利亚何种变化还不得而知。但是目前来看,布哈里在改善国家安全形势、缓和中央与地方关系、提升尼日利亚的外交活力和国际地位上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是布哈里的军人身份。作为曾经的最高军事统帅,布哈里相对于乔纳森更能给饱受安全威胁困扰尼日利亚带来希望。布哈里必须在博科圣地等安全问题上展示出成效才能真正赢得民心。其执掌军队的经验和人脉有助于未来开展更有效的打击行动。同时,布哈里发迹于尼日利亚东北部,这里正是目前博科圣地盘踞的区域,这种联系也有助于布哈里执行更加灵活的沟通策略。事实上,布哈里就曾被博科圣地看作是与乔纳森政府对话的最佳中间人。
其次是布哈里的北方身份。根据PDP的君子协定,总统一职应每两届任期在北方和南方候选人之间轮流产生。但2010年,北方总统亚拉杜瓦在任期内突然去世,随后来自南方的乔纳森赢得2011年的选举。在很多人看来这打破了南北轮流执政的原则,因为亚拉杜瓦只执政了三年。与北方各州的不睦关系也成为乔纳森执政时期尼日利亚国内政治的重要表现。据此可以判断,布哈里的北方身份,尤其是其作为党政军的负责人在北方经营多年,在未来改善北方与中央的关系,尤其是协调共同打击博科圣地上肯定会比其前任做的更好。
最后是布哈里的老人身份。老人政治是非洲政治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老人政治固然有被诟病之处,但在非洲文化中,老人更是长者、智者的象征。西方可以抛弃和蔑视穆加贝,但是非洲国家并没有据此追随西方,在重要场合,穆加贝仍被奉为座上宾。布哈里作为尼日利亚从独立到内战、从军政府到文官政府的重要见证者,可能没有多少人比他更了解这个国家的发展潜力和症结所在。如果说尼日利亚之前是经历了不稳定的高速发展的话,那么,布哈里的上台将很有可能会在推动尼日利亚更平稳发展上做出贡献。
不论如何,这一历史性的选举已经落幕。乔纳森的坦诚和对布哈里的祝贺也被APC和尼日利亚民众视为英雄之举。正如乔纳森所言,“任何人的雄心决不能以让任何一个尼日利亚人流血为代价,祖国的团结、稳定和进步高于一切。”或许,2015年选举也终将成为尼日利亚民主和政治进程中一个重要的闪光点。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