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其成果
- 金良祥
- 副研究员
- 西亚非洲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
- 国际战略研究所
伊核框架协议解读关键有三句
金良祥
2015-04-13
2015年4月9日,在沉默一个星期以后,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终于就4月2日的伊核框架协议发表看法。哈梅内伊表示,目前所做的一切并不意味着伊朗会签署协议,并不意味着伊朗会同意协议内容,也不意味着谈判会继续下去。这一表态无疑是给国际社会期待伊核达成协议的热情浇了一盆冷水。在哈梅内伊看来,框架协议虽对伊朗的义务做出了诸多具体规定,但并没有在取消制裁方面得到美国的实质让步。
协议达成以后,美国白宫和国务院网站上便公布了“关于联合全面行动计划中关键限制条件的解决办法”,即所谓的“框架协议”。协议内容虽然极为复杂,但最重要的是三句话。第一句是在这一框架之下,伊朗能够获得制造一枚核弹所需裂变材料的时间延长至1年,而目前的估计约为2-3个月,限期为10年。这句话表达了美国和西方国家在伊核问题上主要诉求,也为伊朗规定了让步内容。
按照上述规定,在协议生效之后10年时间内的任意时间点上,即使摆脱协议束缚,伊朗都仍将需要至少1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制造一枚核武器的裂变材料积累。对于美国和西方国家来说,伊核问题是安全问题,如何确保伊朗不能制造出核武器是其主要目标。美国和西方虽然没有取得最优结果,即伊朗不具有任何形式的核能力,但上述规定无疑意味着,它们达到了预期或者说次优结果。
但是,对于伊朗来说,上述限制则是次差结果。伊朗非但不可能在10年的时间内制造出核武器,而且其民用核能发展项目将被搁置长达10年之久。根据协议,伊朗将只能运转6104台离心机,占其现有离心机数量的三分之一,并将其纯度为3.67%的浓缩铀库存降低至300公斤,仅相当于其现有1万公斤库存的三十分之一。伊朗声称其核计划完全是出于和平目的,但是否有意图发展核武器,外界则不得而知。
第二句则是美国对伊朗制裁的结构将在协议期限内保持一段时间。解除制裁的步骤是美伊主要分歧的重要内容。美国的立场是,一旦达成协议,有关各方将视伊朗履行协议的情况,暂停并逐步取消制裁,而伊朗则坚持一旦达成协议,所有制裁必须立即取消,而不是暂停。尽管上述体现美伊妥协精神的表述方法避免了谈判的破裂,但并没有解决两者之间的分歧。伊核最终协议能否于2015年6月30日之前达成,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美伊在这句话所暗示内容上的博弈。
国际社会涉及伊核问题的制裁主要有三:一是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基础上对伊朗的制裁;二是欧盟对伊朗的制裁;三是2012年美国对伊朗的单边制裁,主要是石油出口和金融制裁。尽管上述制裁都对伊朗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真正对伊朗国民经济造成致命打击的则是美国对伊朗的单边制裁。对伊朗石油出口的制裁虽然因为伊核谈判以及美伊关系缓和,已经名存实亡,但是金融制裁切断了伊朗对外贸易的美元结算渠道,仍将是严重伤害伊朗经济的主要外部因素。
美国对伊朗的单边制裁依据的是201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一项法案。尽管该法案规定,总统有权限暂停制裁24个月,但最终取消制裁需要国会的决议,而在目前情况下,美国国会是绝无可能通过决议取消制裁的。由共和党主导的、亲以色列的国会现在讨论的是如何追加制裁,怎么会取消制裁呢?换言之,美国国务卿克里和总统奥巴马在这一问题上根本就做不了主,但又要承诺取消制裁,换取伊朗的让步。
据一俄罗斯伊核专家透露,此次伊核会谈之所以会延长三天,原因主要便是美伊在这一问题上谈不拢。克里虽在双边会谈中承诺,白宫将会和国会谈判力争取消制裁,但并不能保证一定能与国会达成妥协。
那么,伊朗能够在明知美国无法兑现协议义务的情况下,接受协议吗?这个决定极为艰难,但并非不可能。艰难,是因为如果接受一项不能确保美国兑现义务的协议,鲁哈尼政府必然会付出政治代价;但这又并非不可能,因为谈判本身便是一种以实力为基础的游戏,谈判的结果是实力对比决定的。在目前美伊实力对比的情形之下,这也未必不是一项理性选择。
第三句话为,除非所有问题达成协议,否则所有达成的协议都不算数。此次协议达成以后,奥巴马一一列举了伊朗在离心机数量、浓缩铀库存以及核查等方面做出的让步;而伊朗则表示,协议并不具有约束力。其实这两种解读都是对的,只不过表达的时间概念不同而已。奥巴马讲的是在4月2日协议中伊朗同意了什么,而伊朗要表达的是,要是未能签署最终协议,之前的协议都不作数。
这句话虽为美伊在最终协议签署之前各自进行不同解读提供了空间,但也对伊核问题的前景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如果最终协议谈判失败,那么之前两年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如此,伊核谈判关键并不在于过程,而在于结果。也正因此,伊朗的主流媒体《德黑兰时报》只是将已达成的协议视为尝试性、而不是正式的协议。
总之,4月2日的协议虽标志着一个谈判阶段的结束,但也标志着更为艰难谈判的开始。能否达成最终协议,将取决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决策者能否接受一项在其看来并不公平的协议。(本文的部分内容刊登在2015年4月10日《解放日报》国际观察栏目)
协议达成以后,美国白宫和国务院网站上便公布了“关于联合全面行动计划中关键限制条件的解决办法”,即所谓的“框架协议”。协议内容虽然极为复杂,但最重要的是三句话。第一句是在这一框架之下,伊朗能够获得制造一枚核弹所需裂变材料的时间延长至1年,而目前的估计约为2-3个月,限期为10年。这句话表达了美国和西方国家在伊核问题上主要诉求,也为伊朗规定了让步内容。
按照上述规定,在协议生效之后10年时间内的任意时间点上,即使摆脱协议束缚,伊朗都仍将需要至少1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制造一枚核武器的裂变材料积累。对于美国和西方国家来说,伊核问题是安全问题,如何确保伊朗不能制造出核武器是其主要目标。美国和西方虽然没有取得最优结果,即伊朗不具有任何形式的核能力,但上述规定无疑意味着,它们达到了预期或者说次优结果。
但是,对于伊朗来说,上述限制则是次差结果。伊朗非但不可能在10年的时间内制造出核武器,而且其民用核能发展项目将被搁置长达10年之久。根据协议,伊朗将只能运转6104台离心机,占其现有离心机数量的三分之一,并将其纯度为3.67%的浓缩铀库存降低至300公斤,仅相当于其现有1万公斤库存的三十分之一。伊朗声称其核计划完全是出于和平目的,但是否有意图发展核武器,外界则不得而知。
第二句则是美国对伊朗制裁的结构将在协议期限内保持一段时间。解除制裁的步骤是美伊主要分歧的重要内容。美国的立场是,一旦达成协议,有关各方将视伊朗履行协议的情况,暂停并逐步取消制裁,而伊朗则坚持一旦达成协议,所有制裁必须立即取消,而不是暂停。尽管上述体现美伊妥协精神的表述方法避免了谈判的破裂,但并没有解决两者之间的分歧。伊核最终协议能否于2015年6月30日之前达成,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美伊在这句话所暗示内容上的博弈。
国际社会涉及伊核问题的制裁主要有三:一是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基础上对伊朗的制裁;二是欧盟对伊朗的制裁;三是2012年美国对伊朗的单边制裁,主要是石油出口和金融制裁。尽管上述制裁都对伊朗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但真正对伊朗国民经济造成致命打击的则是美国对伊朗的单边制裁。对伊朗石油出口的制裁虽然因为伊核谈判以及美伊关系缓和,已经名存实亡,但是金融制裁切断了伊朗对外贸易的美元结算渠道,仍将是严重伤害伊朗经济的主要外部因素。
美国对伊朗的单边制裁依据的是2012年美国国会通过的一项法案。尽管该法案规定,总统有权限暂停制裁24个月,但最终取消制裁需要国会的决议,而在目前情况下,美国国会是绝无可能通过决议取消制裁的。由共和党主导的、亲以色列的国会现在讨论的是如何追加制裁,怎么会取消制裁呢?换言之,美国国务卿克里和总统奥巴马在这一问题上根本就做不了主,但又要承诺取消制裁,换取伊朗的让步。
据一俄罗斯伊核专家透露,此次伊核会谈之所以会延长三天,原因主要便是美伊在这一问题上谈不拢。克里虽在双边会谈中承诺,白宫将会和国会谈判力争取消制裁,但并不能保证一定能与国会达成妥协。
那么,伊朗能够在明知美国无法兑现协议义务的情况下,接受协议吗?这个决定极为艰难,但并非不可能。艰难,是因为如果接受一项不能确保美国兑现义务的协议,鲁哈尼政府必然会付出政治代价;但这又并非不可能,因为谈判本身便是一种以实力为基础的游戏,谈判的结果是实力对比决定的。在目前美伊实力对比的情形之下,这也未必不是一项理性选择。
第三句话为,除非所有问题达成协议,否则所有达成的协议都不算数。此次协议达成以后,奥巴马一一列举了伊朗在离心机数量、浓缩铀库存以及核查等方面做出的让步;而伊朗则表示,协议并不具有约束力。其实这两种解读都是对的,只不过表达的时间概念不同而已。奥巴马讲的是在4月2日协议中伊朗同意了什么,而伊朗要表达的是,要是未能签署最终协议,之前的协议都不作数。
这句话虽为美伊在最终协议签署之前各自进行不同解读提供了空间,但也对伊核问题的前景产生了复杂的影响。如果最终协议谈判失败,那么之前两年的努力都将付诸东流。如此,伊核谈判关键并不在于过程,而在于结果。也正因此,伊朗的主流媒体《德黑兰时报》只是将已达成的协议视为尝试性、而不是正式的协议。
总之,4月2日的协议虽标志着一个谈判阶段的结束,但也标志着更为艰难谈判的开始。能否达成最终协议,将取决于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的决策者能否接受一项在其看来并不公平的协议。(本文的部分内容刊登在2015年4月10日《解放日报》国际观察栏目)
文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