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 研究成果 > 时评
时评 COMMENTARY
美剧中的“中国元素”
2014-05-14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与影响力不断升高,中国元素,已经成为美国影视作品中刻意增加,或是无法回避的部分。作为贴近美国社会现实,代表美国价值观与意识形态的文化产品,美剧演绎中国元素的方式折射出美国主流社会对中国政治制度、社会问题、经济发展模式与崛起现状的看法。
中国元素正流行
中国元素在美剧中出现的频率明显上升,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首先,华裔演员出镜率增多。傅满洲与陈查理所代表的中国人原型,已经被刘玉玲等新一代华裔演员取代,在形象、性格与价值观上更现代化与多元化,尽管华裔在美剧中担任配角与群众演员比重更大,但职业已不局限于佣人、洗衣店店主、中餐厅服务员等低层体力劳动者,中国面孔逐渐出现在犯罪调查实验室、研究院所、政府幕僚等专业领域。第二,中国品牌植入美剧增多。热门剧集《生活大爆炸》、《国土安全》中皆出现中国品牌产品。中国商家也正越来越积极与美剧主创接洽,提升品牌的出镜率。第三,将中国作为话题编入剧情,折射出美国主流社会对中国国情与文化的理解,也正是对中国国情理解偏差出现最多的领域,暴露出主创人员本身对上述问题的一知半解与既定偏见。几部收视率较高的美剧中都存在这个问题。
“鼠姜姚猪”——神秘的中国符号
 “鼠姜姚猪”四个汉字被当红美剧《绿箭侠》男主角纹在身上,这无意义的汉字组合让中国美剧迷很困惑。男主角的中国师傅、汉字纹身等中国元素为剧集带来神秘的东方色彩,但在中国观众看来显得不伦不类。《识骨寻踪》第四季中,一未婚的美籍华人男子去世,家人为了能让他在阴间过上婚姻生活,谋杀了一个女孩,并把他们合葬在一起。“阴婚”这一迷信习俗在破案过程中被视作华人间暗地里仍流行的做法。这一情节设置为剧集增添了神秘、刺激元素,却呈现给美国观众一个落后、迷信且残忍的中国文化形象。诸如此类误用或扭曲中国元素的案例在美剧中还有许多。
“她如果被遣送回中国,就会回上海做奴隶”—美国人眼中的中国
这是《绝望主妇》第三季中,女主角Gabrielle非法入境的女佣将被遣送回国时发出这样的评论。“奴隶”这样的字眼对现代化的中国本身就是极其荒诞的,更何况是在经济发达开放程度很高的上海。Gabrielle还对中国的社会政治进行一番评价,上海是如何偏僻穷困,中国是如何欠缺民主自由,女佣被遣送回国,就是从天堂回到了地狱。这种印象代表了一部分美国人心中的中国:穷困、封闭、不民主、不自由。
“中国人!一定得有人阻止他们!”——对崛起中国的恐惧
《南方公园》第十二季中小胖Eric Cartmen看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后,晚上做了噩梦。梦中无数中国人整齐划一地击鼓,眼神射出邪恶的光芒,Eric惊恐地喊叫“中国人要占领全世界了!他们人口有20亿,他们的经济在上升,科技进步,美国将成为他们的手下败将!”《南方公园》一向借孩童貌似天真的口吻说出美国人最“政治不正确”的想法与恐惧。中国崛起的事实使“中国威胁论”延烧至西方世界。Eric的梦境折射出这样的潜意识:美国人害怕的不一定是中国的财力,而是一种抹杀个性、高度统一的集体存在,支撑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展模式与价值观念与美国长期秉持的体系是相互冲撞的。
美剧的中国观众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同年,邓小平访美,签署了一系列文化交流项目。第二年,中央电视台译制部引进美国科幻连续剧《大西洋底来的人》。《加里森敢死队》是中国引进的第二部美剧,1980年开播,但播放了16集后即停播,因为央视认为此片纯属打斗胡闹,缺乏艺术内涵。30多年过去了,今日中国观众已无需守在电视机前被动等候,网络给了他们更多的主动权与自由。
与企图打开中国市场的好莱坞电影,尤其是中美合拍片不同,当前美剧设定的主要受众仍是美国主流社会为主的观众,并未将中国观众的认知与感受考虑在内,忽视了美剧在中国拥有众多观众的事实。由于外国影视作品引进有严格的审查制度,美剧在中国具有“隐秘流行”的特质,主要通过网络传播,存在隐形而巨大的观众群。其中又以是大学生与白领,广大中产阶级为主要受众。他们受教育程度较高,个性鲜明,具有开阔的眼界与一定的思辨能力,通过美剧熟悉与了解美国社会状况与价值观,在观剧过程中体会到东西方社会文化差异,同时也对剧中带有误读与偏见的“中国元素”格外敏感,产生反感与批判。他们对美剧中中国元素的批判并非仅出于盲目的爱国激情或民族主义,更多是被另一种优秀文明误读与曲解的荒谬感与无力感。
    美剧中的中国因素,是中美两国民众互相了解的渠道。但我们也不能忘记,电视剧作仍属于艺术创作,难免有编造、夸张等艺术创作手法,与现实有一定距离。中美民间的交流、理解与互信更多地仍建立在两国人民之间真诚、充满善意与包容的交往之上。


文献来源